你一定聽過 : 國片何必去電影院看。
但我總覺得看電影其實除了享受聲光效果外
能否給你感動,歡樂,省思這些才是電影存在的意義。
也許是學傳播科系的,所以這部片我我不是用台灣庶民文化角度去看
雖然吃過辦桌,但對一個7年級中段班生來說,吃辦桌的情況其實已經不多
記憶也已經不復
所以以下的論點會比較偏向辦桌=台灣電影的角度去看
辦桌就像電影的創作與誕生,一道道的菜可以獨立
但沒有一群人的努力,就無法完成一整桌菜。
總舖師就好比導演,如何把各種"食材"拼湊成菜而端上桌,就看師父的功力。
就像劇中憨人師說的:你沒辦法滿足所有的人。
電影不也是如此?人生不更是如此?
沒有那古早心,又怎能做出古早味
當我看到有人寫影評寫到為何不給一同辦桌的人多一點畫面
更加深了我上述說的
你永遠能看到一部戲掛上導演名稱、監製等等主要的人物
但又有多少人在乎電影後面跑馬燈的工作人員?
辦桌也是如此
電影結束後在臉書上發了一篇心得文,朋友問我有沒有看到她哥哥的名字
我老實的告訴她,我很想認真看,但一旁的片花太好笑了
何其諷刺,片花是希望大家能夠看完工作人員名單但片花卻又拉走了所有目光
而評審覺得好吃到:"他站起來了!"
這和之前強調的古早心/古早味有什麼相關呢?-擷取fdtu0928一文內容
其實最初的古早心,就是做一桌好菜,大家開開心心的吃
不可否認評審那段過於浮誇,玩太多特效的確降低了不少這片的素質
但回歸這部片的最初設定,這就是個辦桌比賽阿,有評審也是很合理的
上桌搶菜也許是現實,而要在電影強調現實,略顯無趣
更別說這部片本來名稱不就是"總舖師"嗎
你有看過總舖師在乎你打不打包、搶不搶菜?
故事中辦桌對決,我似乎看到了樸實的電影對上華麗的電影。
好聽的名稱與華麗的裝飾讓人滿意,但不一定滿足。
電影的最後,跳出感謝名單的瞬間,我有壓抑著想要鼓掌叫好的衝動,但我忍住了。
如果你進了戲院,看完了這部。請配合最後的提醒,一起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