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陳玉勳導演的熱帶魚,
我覺得那簡直是喜劇的巔峰,超越喜劇,進入到另外一種境界去,
把鄉土、人情、社會、諷喻、人生的起落融為一體。
所以我在看總舖師的時候,
一直在找那個能拍出光是文英與阿匹婆那床上打牌嗑牙就快要笑死人的導演
可惜沒找到。
總舖師是一部主打文化傳承的電影,
從憨人師帶著女主角細數捷運廢棄坑道中的壁畫中可見一斑,
導演透過演員之口,鉅細靡遺的告訴觀眾古早時代的總舖師生態,
進而想傳達出更深層的意義,即人情的重要,
不需要計較錢(物質)上的多寡,
而能因為一塊豬肉、鄰里的互助、單純的快樂作為回報。
進而反映出現代社會的功利與疏離。
把場景設置在捷運軌道旁簡直是神來一筆的設計,
似乎隱約透漏了在都市人口的快速移動中,
在光亮的車窗之外,有些人和有些事卻是被遺落在某些角落而遭到淡忘。
但扣除這個段落之外,導演端給我們什麼?
從演員說起,
看過熱帶魚的人應該可以看得出來,
總舖師的演員好像少了點什麼,
有種可以看得出他們是在「演戲」的感覺,
女主角的裝可愛與怕魚、碰風嫂的台灣國語、楊祐寧的腔調、鬼頭師的狠勁
雖然鮮明,但就是好像有種刻意感,
感覺他們一下戲會立刻回到另外一個人格的感覺。
劇情方面,
從女主角欠債為引子,進而套出辦桌大賽,
算是比較單線的劇情,中途穿插一些回憶、枝節等等。
但因為角色塑造不足,會有一種是角色被劇情牽著走,而不是角色去推動劇情的感覺,
就像女主角的個性明明是討厭煮菜的,
卻因為欠債的設定而投入這場比賽,
看到後頭簡直會忘記這個角色的設定到底是如何。
加上這樣臨時成軍的隊伍竟然可以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決賽,
雖然電影不這樣拍就不會有決戰高潮,但是說實在的,都沒人覺得有點怪嗎?
搞笑方面,
我一直覺得喜劇的搞笑有兩種形式,
一是靠演員的肢體動作,
二是靠台詞的幽默風趣,
可惜導演這次都沒有拿出來,
演出方面,這部戲的演員給我一種「很努力」的感覺,
他們大張肢體(碰風嫂)、扭動面部(水腳AB、評審們)、設計動作(召喚獸),
但卻反而作得太過了,把他們本身的特質都壓了下去,
雖然熱帶魚的演員有種本色出演的感覺,但文英隨便一句「靠夭啊」就超好笑的啊!
所以我覺得當碰風嫂去找虎鼻師那邊是全片最好笑的地方,
他們全都有種超放鬆演戲的感覺!(拿XO出來太有爆點)
台詞方面,說實在當初看到預告片的時候就非常不安,
「北海小英雄的朋友魯夫」整個嘴角僵硬到可以,
太做作了,Sorry,日常生活應該沒有人會這樣說話。
最後,看到最終對決的兩道料理是蕃茄蛋與菜尾湯的時候興奮了一下,
終於有點抓住了辦桌文化的感覺,
辦桌是什麼呢?
是在紅白相間的帆布下吃飯,
是少數可以吃到烏魚子跟龍蝦的時候,
是看著桌上的出菜單期待下一道菜的感覺,
是跟對面的阿桑搶著說「這個幫我包起來」。
所以菜尾雖然是一道不會真正出現在辦桌上的菜,
但是它卻是辦桌的靈魂與精髓。
而蕃茄蛋在劇中則是象徵著逝去的親情,
是一種對於過去的追思與呼喊,
所以當最後是以這兩道對決時,除了出乎意料外,
也有種喧鬧過後回歸樸實的感覺,
可惜最後依然是以評審誇張的評審作結,
若能在此時把觀點由評審「由上而下的評鑑」
轉成是由那些在底下真正吃辦桌的人「由下而上的讚許」
是否更能突顯出對於總舖師這個職業的意義呢?
所以我覺得最後收尾也略顯可惜。
P.S.感情放一邊的彩蛋好強啊 如果是在中正路就更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