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己這樣每年都會有幾回繞過至少半個台灣,走踏人煙或荒野,上山再下海的人來看,
〈看見台灣〉對我而言是「印證」更大於「驚艷(或驚訝)」的,知道台灣就是這樣,有
那麼多美好與不美好並存,而且多數是緊鄰相偎的,有迫切待解的問題,有無語問蒼天的
矛盾,有驕傲有失落,如同我們這片土地的歷史一樣,人們都要來這裡找到新希望,卻又
不免會有失望和茫然。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們有一種「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
好資質,可也因資質之好,得來常不費工夫,有山有海有河有土,小小麻雀能五臟俱全,
所以我們揮霍豪奢地「占據」和「使用」,趕上一段經濟起飛的好時候,抓住了那陣風往
前奔去,等想起來停下腳步頓一頓,回頭看才發現被我們拋於利益和效率之後的島嶼,已
然像個整形失敗的面貌,找不回原有的清純,也不真的蛻變為眾人艷羨的模樣,終究是成
了一個記不起過去,也彷彿沒有未來的無臉男。而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因為只能每日每日
從同樣的角度和立場「看見台灣」,所以也終究看不見、記不清、想不起。一直覺得,也
許〈看見台灣〉可以是一個小小種子埋在觀影人的心底吧,然後有一天,我們開始想找出
與這片島嶼真正適合的相處方式,我們願意領著下一代下下代去親臨現場,願意被螢幕以
外的真實景貌給震撼、感動然後懂得呵護島嶼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很喜歡吳念真的真
誠語調,說出「我們都是只是過客」這樣的話,每一種生物都是島嶼上的過客,但只有貪
婪的人間會為了填不滿的慾望而逐一毀棄滅絕生存的環境,是為了慾望,而不是為活著。
我想齊柏林和吳念真都明白,當富饒島嶼被我們坐吃空山後,留下貧瘠孤島給子孫,他們
只能在先人的口耳相傳裡認識台灣,只能在〈看見台灣〉裡看見台灣。台灣成為傳說中的
美麗之島。
前兩日,行經原本壯麗的東北角海岸,那兒又有幾段路有挖土機,滾滾土石落進海中,可
以想見,黃藍色的海下珊瑚被弄得灰頭土臉,魚兒也終要消失。再往下走到宜蘭外澳,近
日圍起鐵皮,將要蓋起四百公尺的飯店,未來擋下了那段路漂亮的視野,美景只為付得起
住宿費的房客所服務。蘭嶼的十條野溪已經被填滿,要設下經濟特區,開放大財團進駐「
發展」。山區的集水區開發範圍鬆綁。更別說許多年都不曾再訪的清境,一片山頭望去如
補丁的破衣裳……說起來是無數個急迫性問題,但因為看不見,所以就都不是問題,就不
必重視,重視了也回頭過一兩晚上就忘記了,我們如溫水中的青蛙,當下活得舒適便好。
齊柏林看見的台灣,也該是我們親自在現場去感受的台灣。畢竟,隔著一個螢幕看到的家
園,其實就在舉目之間,摸得到,聞得著,聽得見,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