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張飛打岳飛?談電影《大稻埕》考據問題引

作者: octobird (遺憾)   2014-02-14 14:03:47
原文粗體字部分以黃色替代
原文內容超連結部分請去下列網站查看
下附《大稻埕》導演葉天倫於該網站的回應
新聞網址: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280/
張飛打岳飛?談電影《大稻埕》考據問題引發的歷史爭議
Emery 2014/02/13 發表於 ‧ 生活
一、「社會目的」還是「社會責任」?
今年的強檔賀歲片《大稻埕》打著豬哥亮的招牌,在春節檔期裡頭左砍科學怪人、右劈機器
戰警,幹掉一票好萊塢帥哥以後榮登票房冠軍,可說是威風八面,十分風光。不過,《大稻
埕》惹出來的爭議倒也不小。以 PTT 電影討論板的情況為例,這部片從除夕上映以來便在
該板獲得了相當大比例的「負雷」(也就是持負面評價的討論文章),其他網路討論區(如
Yahoo 奇摩的電影短評)裡也能見到熱烈的罵聲。
這些負評多半針對《大稻埕》的品質問題而來,編劇、演員、場景等電影本身的技術環節,
都曾引來網路影評的諸多砲火。破億的票房竟不能擁有等比例的網路口碑,《大稻埕》或許
會是電影行銷課堂上又一個不錯的討論案例。
儘管相當大部分的網路討論都聚焦於《大稻埕》作為一部電影的缺失,但這幾天,新聞媒體
比較關心的,似乎是這部作品所引發的另一種爭議,也就是片中牽涉的歷史問題。簡單地說
,《大稻埕》雖然是一部關乎日治時代臺灣史的電影,劇情裡頭卻能得見諸多歷史環節的失
真,例如場景的時空錯置、人物的誤植等等。而這些看似未能吻合史實的情節(但導演在臉
書的討論上說,他們是有意識地在調動、「組合」這些細節),究竟對電影本身造成了什麼
樣的影響呢?
《大稻埕》所引發的這場歷史爭議,大抵由幾個在社群網路當中能見度較高的意見所構成。
首先是知名音樂創作者李坤城先生,在個人臉書上羅列了《大稻埕》可見的十餘處考據錯誤
,並且批評該片「完全扭曲歷史真相」,沒能負起「社會責任」;善寫臺灣歷史掌故的作家
管仁健先生則進一步延伸了李坤城的批評,直指《大稻埕》以「愛臺」包裝其隱含特定意識
形態的「芭樂梗」,甚至認為該片包括歷史在內的空虛內涵,其實與昔日的軍教片相仿,都
是一種「對臺灣史的自我閹割」。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石計生同樣批評了《大稻埕》對臺
灣史的「消費」,在電影當中歷史完全是空洞的宣傳噱頭,而根本沒有得到尊重。
另一方面,向來以「難攻博士」為筆名的科幻文化研究者鄭運鴻先生則認為:許多針對《大
稻埕》的考據批評(非指李坤城等人而言),其實犯了「菁英病」。這些評論並未考慮到該
片可以蘊含更基進的「社會目的」,也就是吸引「菁英」以外的「俗民」走進電影院,與本
來隔閡遙遠的「歷史」產生連結,進而找到他們自身與集體文化記憶之間「串連與傳承的鎖
鏈」──這才是首先重要的事情。
而執導《大稻埕》的葉天倫導演也表示了相仿的意見,他更指出:《大稻埕》的劇組其實很
清楚自己「挪動了哪些歷史」,而這種改動「為的是讓國小生到阿公阿嬤都可以看」。另一
方面,該片的自我定位與行銷依準,也從來都不是考究的「歷史劇」,而是一種「盼望讓觀
眾更能接受豐富想像力」的改編作品。而知名作家九把刀也在一個簡短的媒體訪問當中表示
:電影故事不可能跟歷史完全吻合,否則就等於歷史課本了。
(上引資料皆見於各發言者的 facebook,葉天倫導演的言論則見於鄭運鴻「難攻大士」的
facebook 留言)
問題來了:這兩方面看似對立的意見,哪一種才是對的?對於一部改編電影而言,歷史的失
真是可以接受的嗎?或者說在什麼程度上可以接受?電影究竟該以什麼為標準來操作歷史?
我們又應該怎麼看待歷史與改編電影之間的關係呢?
二、「無聊的考據狂」與「有趣的考據狂」
討論這些麻煩的爭議以前,先來講點別的事兒。如果你讀到一半忽然覺得有點兒生氣,別急
別急,請聽我把話說完,再作判斷也不遲。
你知道在這個電視螢幕的 Size 不斷變大、家庭投影設備也開始普及的年代裡面,總會有一
些邀約,是去某人的家裡看 DVD。而在一大群生張熟魏的朋友們擠在一起看電影的場合當中
,偶爾就是會冒出一些人,特別的討厭。這種人完全不會顧及大家的觀影情緒,非常喜歡碎
碎念,要嘛就是在劇情轉折之前有意無意的爆雷,要嘛就是豆知識連發,一直講一直講一~
直~講,讓人很想用整盆爆米花塞住他的嘴。
還有一種碎念的內容更是讓人超級抓狂,只要是歷史或小說的改編電影,這種人就會開始「
嘖」個不停,然後一直在那邊說:「啊,這都亂拍啦~」、「史實/小說才不是這樣咧~」
、「編劇一定沒有好好讀原著~」
「無聊的考據狂」,通常是很犯眾怒的事情。說穿了這些人的毛病,一種情況是只想炫耀自
己的博聞強記,而不是真心想要參與在一部電影的共同閱讀當中,徵引所知來與你討論或分
享。第二種毛病則至為關鍵,也就是「原典至上」的心態。電影只要跟原典有些不對味兒的
差別,或者沒拍出一些他們認為重要的枝微末節,在這種人的眼裡就會是天大的錯誤──但
是拜託,為什麼我們首先關心的不是眼前的電影?這不是我們現在正在看的東西嗎?
我們看電影,我們的情緒與感受首先來自於這部作品,然後才是它背後牽涉的一切事情。但
碎碎念的考據魔人,總是處在另一個時空,他們雖然在看電影,心裡惦著的卻是他們更愛的
原典世界。優先順序不同,所以「無聊的考據狂」會拿原典的一切來要求電影,而我們卻不
能理解這些要求究竟有什麼必要性,甚至因而開始覺得考據是無理、無聊的事情。
我想你可能也遇過「無聊的考據狂」,這種人讓電影變得無趣,同時也讓別人對他所鍾愛的
原典更失興趣,真是不知何苦來哉。
然而這麼一說,考據都是「無聊」的嗎?對於一部改編電影而言,考據難道就只是一種毫不
重要的興趣嗎?
當然不是的。
我們說過:「無聊的考據狂」之所以無聊,是因為「炫耀病」或者「原典至上」心態。這兩
種毛病的共通點,是他們所碎念的一切,其實並不真正關心眼前的這部電影,也因此很難和
人們的觀影經驗產生交集。
反過來說,具有積極意義的考據狂則是重視電影的。他們理解電影作為一種表演形式的侷限
,同時也明白電影為了說好一個故事,總是必須針對原典做出合理的改編。如果一部電影的
情節和原典截然不同,他們首先將去思考這樣的改編是否成就一個更好的故事,然後才是他
們對這些改編成果的評判。「有趣的考據狂」懂得關心人們之於一部電影的興趣與感受,他
們同時尊重、甚或熱愛所有好的二次創作。
「有趣的考據狂」對於我們的電影閱讀是有幫助的。如果有人因為電影而對背後的故事產生
興趣了,他們將很樂意分享所知。如果有人想談談電影是否延伸出獨特的觀點或詮釋,他們
也將在討論當中試著貢獻自己對原典的認識。這樣的考據狂不會在電影播到一半的時候就開
始自顧自的囈語,相反的,他們會是電影結束以後眾人尊重的求教對象。
「有趣的考據狂」看見電影也看見原典,「無聊的考據狂」除了自己什麼都看不見──這是
兩種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我們從這兩種人身上看到的事情是:不是所有的考據要求都對電
影有意義,但也不代表一切的考據對電影的思考都沒有幫助,不是這樣的,而我們也應當在
《大稻埕》所引發的歷史爭議當中釐清這點。為了明白考據之於電影的意義,底下要來看看
考據在一部電影的創作裡面,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三、考據作為電影的基礎技術環節
「有趣的考據狂」同時會對電影的創作產生正面意義。實際上,有很多知名的電影導演,自
己就是相當狂熱的考據達人。喜歡六零年代以降香港武俠電影的朋友,一定知道大宗師胡金
銓對明史的研究興趣,而這些考究,反過來幫他打造出《龍門客棧》與《俠女》當中令人神
往的故事與場景。另一個例子是好萊塢大導史蒂芬史匹柏,他在《搶救雷恩大兵》中精準還
原的二戰現場,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去年推出的《林肯》則立足於一部重量級的史學著作
,片中所展現的嚴謹考據,也贏得了美國史學界的認同與肯定。而在臺灣,如果你有注意到
二月底即將上映的《KANO》最近陸續放出來的花絮,這個繼承自《賽德克巴萊》的劇組班底
,更是一如往常地對電影裡的各個歷史環節都考據得相當用力。
問題又來了:這些超棒的電影人,為什麼要耗費這麼多的心思(有時還包括大筆的電影預算
)在考據上面?
考據的意義之於每部作品、每個導演,或許不盡相同。但我們都會同意的是:好的考據對於
一部電影來說,會是非常好的加分。電影作為一種說故事的辦法,是要帶領觀眾走進布幕另
一頭的陌生國度,以一種更為臨在的方式,感受整個故事所欲傳述的情緒與理念。而考據能
為電影營造出真實自然的氛圍,精準的建構出故事所需要的場景。一個鏡頭裡飽滿的歷史細
節,和隨意拼湊的陳設,前者自然更能幫助觀眾跌進劇本裡的江戶時期或維多利亞時代。
好的考據讓觀眾更能「神入」一個故事,同時也幫助導演說好一個故事。換句話說,考據幫
助電影呈現出精準的細節,將故事擺回它本有的脈絡當中,它應該被看作是電影的一項基礎
技術。電影裡的考據永遠不可能做到「還原歷史現場」,但付出一定努力的考據,絕對會比
漫不經心的亂搞來得更有說服力。
我們看近幾年上映的幾部好萊塢大片例如《瞞天大佈局》或《大亨小傳》,這些作品就算不
以真實歷史為故事的核心,但每個牽涉考據的環節卻也絕不馬虎。七零年代就會是七零年代
,爵士年代就該是屬於它的樣貌風格。既然故事本身有其設定的時代背景,電影的服裝、場
景、美術等技術組員,便會盡力讓鏡頭裡的世界展演出它應當表現的樣子。這些電影當中高
水準的技術細節,是好萊塢電影之為一種成熟工業的表徵。考據是電影技術的一個部分,它
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環節,但它仍然是說好一個故事的充分條件。
而對於一些電影的導演來說,考據的意義還遠遠不只是一種技術而已。電影《色,戒》說的
是一個三零、四零年代之交的上海故事,導演李安花掉了整部片十分之一的預算,就只為了
做出電影當中那條上海的南京西路。而你知道他是怎麼說的嗎?
「做考據的工作很困難,但如果因為困難就不去做,蒙混過關,下一代人真的會認
為歷史就是這樣。這對我而言更是有了一種任務感。我沒有見過那個時代的上海,
而今天的上海又變了,考據就更加重要。我常說這是千秋萬代的事情,苦一點也值
得,算是為歷史做一點事情。」
李安的「任務感」,某種程度上或也等同於李坤城所提到的「社會責任」。《色,戒》所展
演的除了是李安所理解的張愛玲,那裡頭的上海同時也是一種集體的歷史記憶。張愛玲的創
作與往昔的上海都是歷史,也都是這部電影的文化基底。而若失卻了歷史,人們還有什麼故
事可說呢?文化記憶哺育了電影,而李安的電影能為歷史做的,就是以它獨有的表演形式,
忠實地向人們呈現那些不斷被遺忘的過去,這或許可以解釋李安為什麼視電影裡的考據為一
種「任務」。
李家的另一位導演李崗先生,這陣子在臺灣製作的《阿罩霧風雲》,更是十足十的歷史考據
作品。這部片子為了還原霧峰林家的家族史,特別從學界延請了專業人才,成立專門的歷史
研究組,同時還將考據成果集結成一本專書。而李崗做這件事的動機,其實也是基於相仿的
「任務感」。《阿罩霧風雲》的宗旨,就是要以忠於歷史的態度,為人們細細述說一個屬於
這塊土地的精采故事。
在這兩個例子當中(儘管後者的表演形式比較偏離一般的劇情電影),考據都不只被看作是
單純的技術環節,它甚至還躍升為作品的核心價值。當然,電影的基礎定位不同,在考據上
能付出的心力自也各異,不可能每部電影作品都要重金禮聘一個歷史顧問,或者能夠搞個研
究組出來,但這不是說考據就是可以被忽略掉的工作。電影裡的考據不該被看成是全有全無
的事情,相反的,好的電影會以足夠比例的用心,去處理那些屬於基礎技術的考據細節。
這個問題同時也無關「賀歲片」與否,只要是電影,就有它該被做好的技術。你可以不認同
「任務感」,甚或可以不覺得電影有其「社會責任」,但基礎史實的考據對於電影來說,仍
是一個基礎的技術問題,越靠近歷史的電影越是如此。田健治郎要是真的被誤植為後藤新平
,對九成的觀眾來說可能沒差,但卻會令李坤城這樣的觀眾大惑不解,而這個技術環節的失
誤(如果是失誤的話)完全可以不必發生。如果用點力氣就能讓十成的觀眾滿意,何苦要讓
人挑毛病呢?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說電影裡的考據技術只是為了滿足「知識菁英」──實際上你怎麼知道只
有「知識菁英」才會察覺電影裡的歷史細節有誤?一個曾經經歷過日治時代的阿伯,完全可
以憑藉個人經驗辨識出電影裡的場景再現是否符合他腦海裡的印象。好的考據帶給這樣的觀
眾一種喚起個人歷史記憶的感動,在這種情況底下,阿伯就是對歷史細節會產生敏感的那一
成觀眾,嚴謹的考據則帶給他貼近經驗情感的滿足。
而就算是餘下的九成觀眾好了,如果電影引起了歷史興趣,並且只要花一點點工夫就能傳遞
正確的史實,那幹嘛讓人家回去讀到其他資料以後才發現剛剛看過的作品其實漏洞百出,然
後反過來還得擔心自己從電影裡頭接收到哪些不實資訊呢?
試著把考據當成一種電影的基礎技術,而不只是小眾的智力遊戲,我們會發現它能為電影帶
來很不錯的正面效益──最少最少,你也能在各大媒體的影評上換來「考據用心」的評語。
而且在一些基本史實上,投資於考據的成本,常常就只是拜請 Google 大神的那些時間,如
果敲敲鍵盤就能為作品加分,為什麼不呢?
然而還是有一些情況,電影情節就算偏離史實,也不會惹人非議。而在《大稻埕》的例子裡
面,葉天倫導演也認為他的作品應當從這個角度被分析──我們來看看這是怎麼回事。
四、「情節的改編」與「細節的考據」,以及單純的失誤
2013 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頒給了《亞果出任務》,同時還找了歐巴馬夫人去頒獎,無論
你覺得這樣的安排是否表現了奧斯卡獎的政治色彩,這部建基於真實歷史事件的改編作品,
總之是獲得了一個超重量級電影獎項的肯定。
《亞果出任務》在歷史考據上的表現是非常有趣的例子,這部電影的服裝跟道具雖然沒能在
電影獎項上有突出的成就,但你也不會否定劇組在重建 1970 年代的場景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如果你有注意到的話,這部電影在中情局的辦公室裡頭,甚至還設計了一種傳遞文件的空
氣管(Pneumatic Tubes),公文一放進管子,就會咻咻咻的被送到另一個樓層或房間裡去
。我當初在電影裡面看到這個鏡頭(大概只有三秒不到,而他們竟然為了三秒設計出這東西
!)的時候大惑不解,回家 Google 了一下才發現早期的 CIA 真的有在用這玩意兒,超級
有趣。除此之外,該片其他場景裡頭的七零年代風格也都還原得非常細緻,你可以在許多英
文媒體上找到相關的討論,該片的考據用心可見一斑。
然而《亞果出任務》在劇情的歷史細節上其實是非常不準確的,這很大一部份表現在劇情末
段的機場大逃亡。真實事件裡那些逃出生天的美國人,在德黑蘭機場除了飛機有些誤點以外
,其實沒有碰到什麼刁難,機票跟海關也都早早就搞定了,說不定還能跑去免稅店逛個兩圈
──但別鬧了,你確定要讓觀眾欣賞這麼無聊的故事情節嗎?
很顯然的,《亞果出任務》在這個地方的改編完全是出於劇情考量,某種程度上這也等同於
葉天倫導演所談到的「寫意不寫實」。這整個歷史事件的本質很有張力,但在一些情節上則
不那麼有戲劇效果,在這種情況下電影做些改編,是可以被接受的事情。《亞果出任務》並
沒有因為它在情節上的偏離史實而遭到否定(它被抓出來鞭撻的其他歷史問題都偏向詮釋面
,而不是基礎史實的錯誤),劇組也不用在事後多做說明,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這個遷就電
影藝術的辦法,因為實際上這樣的改編確實成就了一個很好的電影故事。
還有一種情況,人家也不會去過問電影裡頭的歷史到底準不準確──只要你是昆汀塔倫提諾
,就算你真的在電影裡頭拿明朝的劍去斬清朝的官,影評也只會一致覺得你老兄真是超級幽
默。同樣是去年的奧斯卡獎強片《決殺令》,這部片的主題是講 19 世紀中葉美國的黑奴故
事,夠「歷史」了吧!然而昆汀拍這部片的時候根本就在玩他自己想玩的東西,他甚至還把
南北戰後才冒出來的 3K 黨抓到 1858 年來惡搞(頭套挖洞那段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北七
),你也不會看到大家一面倒地狂罵他考據不實。
真要比考據的話,這位導演的用功也是超級出名的。只是他把考據的心力都投入在《決殺令
》的主體資源上頭,也就是美國人對黑奴剝削片(Blaxploitation)與義式西部片(
Spaghetti Western)等類型電影的記憶。這些流行於一時的類型電影,曾經為一個世代的
美國人建構了一種美國史的擬像。而昆汀拍《決殺令》的目的完全不是真實歷史的考據,相
反的,他打的主意是要用一部能走進主流群眾的爽片,刺激人們去重組那些關於黑奴的「歷
史記憶」(包括了真實的歷史,以及類型電影所建構出來的那些歷史想像)。
就這個意義上來說,《決殺令》所做到的,其實也就是難攻博士提到的「社會目的」:透過
一部有趣的作品把觀眾抓進電影院,讓人們首先對歷史發生興趣、感受到自己與集體文化記
憶之間的聯繫,歷史才真的會對通常不關心歷史的普羅大眾產生意義。這個想法完全是正確
的──我們不也時常在批判過去的教育體制只注重填鴨,而根本不在乎學生的學習動機嗎?
有趣的影視作品能做到教科書沒法做到的事情,也就是讓觀眾沉迷於一個好故事裡,進而對
那些硬梆梆的歷史知識發生興趣。
另外一種可以省略考據而不太挨罵的情況,是既有的史冊留下了一堆空白,許多東西想考也
沒得考,於是編劇就有很大的想像與創作空間,最近收視率很不錯的電視劇《蘭陵王》就是
這麼幹的。而既然事涉真實的歷史背景,《蘭陵王》除了一些總是會發生的訛誤以外,其實
也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知識含量。這部片紅了以後,我的家教學生連課本都還沒翻就知道北周
叫宇文、北齊姓高,鴨都不用填了,知識(以及考試分數)已經自動裝好在那裡。而如果影
視作品做好這些幾乎談不上成本的細節,就能達到比引起動機還要更進一步的效果,不是一
件饒富意義的事情嗎?
總結上述,一部電影如果以真實歷史為基礎,改編出一個更有趣的故事,完全是可以被接受
的,同時也應該被看作一種值得效仿的編劇技巧與電影技藝。前提是:這樣的改編確實有助
於一個故事的鋪陳與展開,而非只是懶得考據想敷衍了事。如果是後者,那就是電影的基礎
技術問題。而若是有意識的主動改編,卻讓所有的影評一致看不出改編成果好在哪裡,這樣
的失敗,其實也仍當歸咎於電影本身。
簡單來說:「改編」與「蒙混」是不同的。有意義的改編幫助電影成就一個更好的故事,而
不用心的蒙混……呃,就只是蒙混而已,這有什麼好講的嗎?老實說考據失誤的情況在各種
電影作品裡頭所在多有,而且有些細節也實在沒有什麼不可原諒。你把明式家具擺在李清照
的家裡,一百個歷史系學生也不一定有九十個能把 bug 給抓出來。而如果你的劇組不幸在
紐西蘭要拍李清照的傳記電影,資源匱乏的情況底下,哪裡來的條件去找仿宋樣式的桌椅呢

真正麻煩的事情是明顯的、可以輕易補正的疏忽多到爆炸,那就不只是疏忽,而是疏懶了。
再說一次:考據最少是電影的基礎技術環節之一,是說好故事的充分條件。這個項目就是有
做有分,沒做零分,如此而已。而一部越向真實歷史靠攏的電影,要考據的地方變得更多,
這種技術的佔比就會變得越大,疏懶的缺點也會變得更加明顯。
說了這麼多,到該怎麼評價《大稻埕》的考據問題呢?我們繼續看下去。
五、改編抑或蒙混?
有一句流行的俗話叫「張飛打岳飛」,意思是兩個時代的事情根本兜不在一塊兒,沒有共同
的比較基礎。而電影裡的考據失誤,也常常被人家說成是「張飛打岳飛」。在正經的歷史劇
裡面,荊軻沒法拿狙擊槍從兩公里外幹掉秦始皇,趙子龍也不能架個榴彈砲在長坂坡浴血奮
戰。《第一滴血》跟藍波可以幹這些事兒,真實的歷史人物可不行。
不過現代電影的想像力可以天馬行空。連大哥跟三弟都可以有龍陽之癖了,「張飛打岳飛」
倒也不是很難辦到的事情。劇本拿來改一改,讓藍波去教荊軻跟趙雲兩招也就是了,而且你
不覺得上面那兩個場景,想像起來其實還挺熱鬧的嗎?現在很流行的「穿越劇」,很大一部
分就是這麼搞的。把原來湊不在一起的東西搞在一塊,在荒謬中組合出趣味,同時帶領觀眾
穿梭時空,也不失為喚起觀眾歷史興趣的一個好主意。
不過「穿越」歸「穿越」,戲劇本身還是得有一定的條理才行。這麼說吧:藍波扛著蓋特林
機槍跑到秦朝見了荊軻,這是很有趣的創意。可是如果藍波在荊軻的房裡,發現桌上擺的是
唐詩宋詞元曲甚至明清小說,藍波可能沒什麼感覺,但觀眾大概就會開始腦袋發昏、精神錯
亂了。
還是那句老話:改編創意跟技術細節是不同的。一部好的電影會在考據的基礎環節上付出足
夠比例的努力,而且「穿越劇」更應該在考據的技術細節上投注心力──搞「穿越」的目的
,不就是要說服觀眾:電影當中的角色,真的到達了一個不同的歷史時空嗎?就這個意義而
言,考據在「穿越劇」裡面更形重要。如果在技術細節上失去了說服力,觀眾又該怎麼相信
電影的這場「穿越」,沉浸於布幕裡頭的故事世界呢?
這篇文章該做個總結了。如果我們想要評斷《大稻埕》或任何一部電影裡的每一項歷史考據
是否都成問題,我的建議是先把幾個概念釐清:
1. 考據的意義問題
先確定我們的提問是在要求一個可以被完善的技術細節,同時是為了讓眼前的電影成為一個
更好的故事,而不是要吹毛求疵。電影(或者任何一種意圖再現的努力)永遠跟歷史現場有
無法跨越的隔閡,就像你不可能要求《赤壁》裡的志玲姊姊用當時候的語言叫萌萌站起來,
甭說讀了,我們連聽都很難聽懂。而一部電影在每個面向上能夠投注的資源與心力當然有限
,有些不是那麼事關重大的考據環節,對於一些劇組來說是可以做到的加分項,對於另一些
劇組而言則可能有心無力,這種狀況應當要被分辨出來。《亞果出任務》可以為了三秒鐘的
鏡頭特地打造一個非常考究的道具,這是滿分的考據,但我們不能要求每個電影裡頭的七零
年代 CIA 辦公室都得做出這種東西,重點還是應該被擺在電影本身。
2. 試著把考據視為一種電影的基礎技術環節
我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也贊同電影裡的信實考據是一種「社會責任」,問題是這可能不是一種
普遍共識──實際上很多人都覺得電影不必為他的歷史知識負責(這方面的問題是另一個層
次的辯論)。在這種情況底下,談「責任」就找不到著力點,但談電影仍然可行。好的考據
幫助一個關於歷史的故事,架構出它最自然的展演舞臺,將故事擺回它本來該被安置的文化
脈絡當中,並且為鏡頭裡的世界建立起屬於特定時空背景的統一性與整體感,這是考據之為
一種技術細節的功能。而既然被視為電影的技藝,它自然能被評分,也該被要求,因為它就
是會對作品產生影響的要素之一。
3. 不要把「合理的改編創意」和「沒能做好的技術細節」混為一談
改編和疏忽、甚或蒙混之間,沒有那麼難分,不要拿改編的例子來為蒙混的地方護航。《梅
爾吉勃遜之英雄本色》被一堆媒體列為史上最胡扯的電影之一,但他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電
影故事,這種有意識的二次創作本來就不該受到責難。然而,單純的考據失誤就沒什麼好說
的,技術性的差錯人人都可能發生,而當這種差錯誇張到戕害整個故事的時候,你要人家不
非難考據的疏懶,恐怕就很困難。
綜上所述,面對《大稻埕》所引發的這些歷史爭議,葉天倫導演最有效的解釋,其實就是好
好說明這部電影被指出來的考據錯誤,有哪些地方是屬於他的改編創意,哪些地方則是純粹
的技術失誤。如果該片真的如其所言,劇組完全清楚他們「挪動了哪些歷史組合了哪些細節
」,那麼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向外界清楚說明《大稻埕》的創作理念。
舉個例子:《大稻埕》對蔣渭水的詮釋,在李坤城看來是根本沒有好好地認識這個歷史人物
所代表的真精神,然而在葉天倫來說,這勢必也屬於他改編創意的一部份。而這樣的改編究
竟「合不合理」(電影裡展演的蔣渭水形象是從真實的蔣渭水延伸出來的嗎?如果電影不打
算以任何歷史認識為基礎去再造一個蔣渭水,那為什麼還需要蔣渭水呢?)或許經過導演的
進一步解釋以後會變得更清楚,是不是得到了好的藝術成果,也必須被討論。
實際上後面這件事或許是最重要的。《大稻埕》的討論焦點完全被拉到它的考據信實與否,
可能使得我們跳過了真正的問題,也就是這個作品到底是不是說了一個夠好的故事。老實說
一部電影要是真的打動人心,它的考據問題通常會直接被看作枝微末節。而李坤城等人的憤
怒可能首先來自於無法從《大稻埕》的改編當中看出意義,然後才是他們對於電影曲解了蔣
渭水的指控。
歷史人物被創意翻玩,從來不是什麼該被譴責的事情。我們看最近很紅的鐵拳無敵孫中山大
戰慈禧太后,林覺民都可以變奪命書生了,這種超有趣的二次創作誰會去指責他亂搞。對於
一般觀眾而言,真正的重點其實一直是那樣的角色創作有沒有發揮它應有的效益,如果電影
借了歷史的殼,可是沒能玩出什麼精彩的東西,那該被批評的是創作本身,而不是創作者想
去翻玩歷史的這個創意發想。而純就《大稻埕》的創意來說,我也贊同難攻大士的想法:如
果有導演想去改編蔣渭水,這個點子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情。
但有一種情況是不能被接受的,就是一部作品打著真實歷史的旗號卻任意的曲解歷史,這種
宣傳就毫無疑問地必須背負社會責任,因為電影裡的訛誤真的會造成觀眾的知識混淆。在這
個問題上面葉天倫導演曾清楚的表明:《大稻埕》的定位是創意的「穿越劇」而非「歷史劇
」。但麻煩的是片商(製作或發行?)曾經向媒體表示這部片是「具有意義的歷史電影」,
導演自己也曾經在一些訪談當中說到《大稻埕》確實想要「將大稻埕的歷史故事給拍出來」
,而拍這部片的意義是可以「看歷史去思考」、「以古鑑今」等等。
我相信這當中可能存在一些真實理念、解釋語言以及普遍理解上的落差,也就是導演所想的
可能只是要把自己創作的故事,擺在真實歷史的大稻埕舞臺當中──前者屬於改編創意,後
者屬於技術環節,這兩者做得怎麼樣各別是一回事。但問題是:片商如果刻意打出真實歷史
的宣傳號召,那麼電影在技術環節上的考據就必須負起碼的責任,因為這些廣告確實會讓觀
眾以為電影裡所展演的大稻埕等於信實的歷史。
導演自己可能也該想想怎麼重新定調,因為這部片顯然無法做到所謂「看歷史去思考」、「
以古鑑今」這些他過去可能還沒能想得很清楚的作品概念。而如果電影的這些宣傳使得原本
屬於「改編創意」的蔣渭水讓觀眾信以為真,但真實的蔣渭水卻並不如是,這個在許多人眼
裡牽涉許多重大現實意義的歷史人物,會引起焦慮與抗議,甚或讓電影被說成是「消費」云
云,恐怕都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這篇長文差不多要結束了,我的觀點是我們應該先把歷史考據之於電影的意義釐清,再來談
那些考據引發的問題,否則討論只會陷入「考據不實的指控」以及「電影又不是在做歷史課
本」這兩種意見陣營的循環論爭。而我的結論是正反兩方都不該把創意改編與技術細節混為
一談。穿越是好的創意,但細節上的失誤則與創意無關,而把後者做好會讓一部電影變得更
好,僅此而已。
Deadline.com 上面有篇文章訪談了《亞果出任務》的劇組,他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這樣問的
:「為什麼你們要投注這麼多心力在一個年代的考據細節上頭呢?那個年代的東西很多觀眾
都已經忘記了,甚至根本就不曾了解啊?」而這部片的服裝設計師 Jacqueline West 則是
這樣回答的:
“I think all those details add up… I think everything we do is part of
the subtext of what the story is.”
好故事並不只是一個小細節,但注重細節可以成就一個更好的故事。謹向所有執著於細節的
電影人致敬。
******************************************************************************
https://www.facebook.com/nelson.yeh.52/posts/10152214731535731?stream_ref=10
葉天倫
本篇把『大稻埕』和許多國際大片相比,實在不敢當.時間很晚,容我慢慢回應.在這裡
先說其中幾個,讓大家參考:
歌曲『丟丟銅』可追溯至 18 世紀,並非 1943 年才創作出來.1943 年呂泉生老師將這
首宜蘭民謠”採譜“為合唱曲,才成為後來大家熟知的版本.因此在 1920 年代唱『丟丟
銅』並沒有時代錯亂. 但是片中的確採用的是許丙丁老師的歌詞版本,原因有二:一這
是觀眾最熟悉的版本,二歌詞當中提到“火車走到台北市”和大稻埕地理位置相關聯,所
以“歌詞“部分採用的是許丙丁老師後來的版本.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30
再舉一例
片中『望春風』歌曲,的確是 1930 年代初期才開始傳唱,所以在電影中(有看電影的觀
眾我們一起回想一下),一群青年在咖啡廳裡彈著吉他唱出
“獨夜無伴想燈下”
旁邊的有西(2014 來的)聽著,知道是他熟悉的歌.但接下來,寫詞的青年說
”只有第一句,第二句,想不出來“,
然後有西很自然的反應說
”想不出來?第二句不就是 so mi mi re do re 嗎?很有名耶!“
所以,我認為我已經很清楚的表達,在電影裡的 1920 年代這個時空,這首歌根本還沒創
作出來,也沒有歌名,只有第一句歌詞.這對我來說,是合理的邏輯.有西回到了望春風
這首歌還沒有傳唱的創作初期.
同樣的道理,電影中郭雪湖老師的畫作『南街殷賑』也是這個邏輯.這幅畫是 1930 年完
成,有西穿梭回去的 1920 年代,這幅畫只有黑白底稿.
再舉一例
『向前行』是穿梭時空的有西教藝旦們唱的,這個是穿梭劇情使然,應該沒有異議(但是
對某些朋友好像還是不能接受,但這是創作問題不是考據問題了),但這首歌在電影中,
是劇情當中出現的歌曲,藝旦們一起唱了出來,還將歌詞中的台北改為大稻埕.這是電影
中使用的非原著歌曲.
但是後面蔣渭水先生抗議時的『雨夜花』(有的朋友誤認這首歌為望春風,可能忙中有錯
),就不是“非原著歌曲”而是“配樂歌曲”了.“配樂歌曲”便不是出現在影片中真實
發出的“來源音樂”(如有人唱歌演奏,電視電台留聲機的音樂等等)
而是獨立於影像之外的,可以說是角色內心的情緒,或是創作者希望觀眾感受的情緒.因
此,這樣的配樂歌曲對我來說就沒有時代的問題,因為畫面中並沒有角色跟著唱和,這首
配樂歌曲“雨夜花”以及其他以“雨夜花”為主題變奏的電影配樂,對我來說,都沒有“
一定要符合時代“的問題. 在這裡,歌詞和影像的搭配對我來說才是重點.
如同,在有西舞獅那段的配樂,配器當中有“電吉他”這樣 1920 年代並沒有的樂器,但
那是想將來自現代的有西和 1920 的大稻埕作出一種衝突美感所做的配樂,對我來說,這
樣的配樂跟時代不需同步.
(有關原著音樂 / 歌曲 非原著音樂 / 歌曲 和配樂 / 來源音樂可以參考
http://www.ptt.cc/man/Movie-Score/D823/DDF8/M.1235917775.A.603.html)
我很佩服作者對電影如此熱愛,對於名片名導也如數家珍,資料齊全.我好希望作者也了
解一下不是很出名的本公司青睞影視,以及我父母的公司青頻果製作和印象電影歷年作品

我們家族從 1985 年第一部電影楊青矗老師小說改編『在室女』
1986 年黃春明老師作品改編電影『莎喲娜啦. 再見』
1998 年民視作家劇場『告密者』『結婚』『在室男』『葫蘆巷春夢』
1999 年林正盛導演『天馬茶房』(大稻埕 228 事件前夕的故事)
2001 年台視作家劇場王禎和系列『兩隻老虎』『香格里拉』『嫁妝一牛車』
2005 年東方白老師小說改編電視劇『浪淘沙』(本劇中就已經有部分蔣渭水先生和文化
協會歷史)
2008 年將李喬老師『情歸大地』改編成電影『一八九五』(西元 1895 年客家三傑的故
事),
2014 年鍾文音老師小說改編『在河左岸』(民國 60~80 年代淡水河左右岸的故事)
已經累積有 13 部台灣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電影作品.以及多部年代戲劇.
另外我的電視劇作品 2011『愛. 回來』全片五個月花蓮拍攝,講述台 11 線民宿父女傳
承的故事,2013『含笑食堂』全片五個月宜蘭拍攝,講述宜蘭頭城小餐館一家人的生命故
事.
沒有什麼知名度真的很抱歉,而很多作品拍攝當時還沒有網路,所以資料也非常少,這幾
年有了網路,但我們只懂得埋頭拍片,替別人寫歷史,而忘了替自己作記錄.這點我們會
開始努力建立資料庫,讓更多人知道.以免一直有朋友誤會我們是
" 現在本土題材很紅所以突然冒出來撈一筆錢的公司“
如果要說消費台灣
那我想我們家族熱愛“消費台灣”,這三十多年來始終如一,從沒變過
如果要說重建年代
我們也幾乎沒有停止.作品年代從 1895 年到 1980 年,我們已經有過很多次重建年代氛
圍的經驗.甚至『含笑食堂』最後一集,我還將時空拉到 2033 年的台灣.
這次『大稻埕』,可以說是我的一種反抗.
我父母親的辦公室,多年來不管怎麼搬,永遠有滿滿一面牆的書架,幾乎全是台灣歷史和
日本時代的相關書籍和參考資料.做了十多年的“時代劇”,我這個不孝的導演兒子,拍
了本家族最沒有時代氛圍的『雞排英雄』,卻沒想到是最出名的作品.面對原本叫『大稻
埕風雲』的這個企劃(雞排英雄前就有的企劃,只是當年集資不易,便先拍雞排英雄),
我一直在想,如何從我們公司這麼多年來灰撲撲的台灣映像中走出來,於是郭雪湖老師的
『南街殷賑』給了我勇氣.南街(迪化街)建築只有兩層樓,郭老師畫了三層.當時沒有
這麼多招牌,他到總督府查了全台百大商家,然後密密麻麻畫上去.“寫意而非寫實”,
這是郭老師給我最大的禮物.
以及帶著『雞排英雄』參加影展和市場展,讓我發現亞洲各國對於電影非常敢做夢,題材
推陳出新.於是我才決定把原本只有 1920 年代故事的企劃加上時空穿梭,並改名為『大
稻埕』(改名原因非常俗氣,就是找算命老師算的)
感謝作者,不確定他是否已經看過電影,但是網路上所搜集的資料相當齊全,非常認真,
我們很需要這樣的觀眾.
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把這篇文章所提到的所有電影的製作預算都查出來?補齊這點的話,
應該就是很完整的討論.我想『大稻埕』應該是這些電影中預算最低的幾部之一,預算為
何這麼低?原因無他,我還沒有籌這麼龐大資金的能力,我還要學習.
我在這裡鄭重道歉,『大稻埕』不完全符合大家的期待,但是『大稻埕』也絕對不是標題
所說的“張飛打岳飛?”這樣居心和這樣粗糙的電影.
最近我每天仍在忙著消費台灣,到 75 家戲院去拜訪謝票,我們家也忙著外婆的告別式,
對於所有紛爭和人身攻擊,盼望到此為止,讓外婆安心地去,我不會再回覆任何情緒性攻
擊的文章,對於相關歷史和劇情改編,我會在這裡繼續增加修訂.感謝.祝福大家平安健
康.
葉天倫 2014/2/14
******************************************************************************
葉天倫
文末所說情緒化文章不是指“張飛打岳飛”一文 。此文理性且資料蒐集用心 ,雖然我並
不完全贊同其觀點,但的確是一篇好文。也請朋友留言不要情緒用詞,歡迎鼓勵打氣 ,我
會轉告全體劇組工作夥伴!“同胞須團結 ,團結真有力”!
作者: waijr (時差13HR)   2014-02-14 14:15:00
所以葉導拍的就是懷舊風味電影
作者: kutkin ( )   2014-02-14 14:15:00
回應還是在打哈哈
作者: laechan (揮淚斬馬雲)   2014-02-14 14:16:00
從大尾爐鰻到大稻埕, 這導演說的話我是不信的
作者: kutkin ( )   2014-02-14 14:19:00
他提到一八九五,一八九五都比他這部好
作者: kutkin ( )   2014-02-14 14:20:00
現在變成消費他的家族了....我的父母blah blah....
作者: shintshint (菜瓜布)   2014-02-14 14:23:00
我覺得導演還是沒搞清楚那關鍵的差異性
作者: flymoi   2014-02-14 14:24:00
原文作者寫得真的很認真,而且他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電視劇蘭陵王 蘭陵王本來也要做穿越劇後來不行 但它的罵聲很少
作者: laechan (揮淚斬馬雲)   2014-02-14 14:25:00
拍謝打錯,雞排英雄
作者: bookszen (blueee)   2014-02-14 14:25:00
推拖錢不夠這點讓人搞不懂他是否有真的看懂這篇文在說什
作者: flymoi   2014-02-14 14:26:00
與考據有關(大部分是技術、替身與劇情有關) 其實大稻埕的問
作者: flymoi   2014-02-14 14:27:00
題到底是真的與考據有關還是"電影本身究竟拍得如何"有關?
作者: HydeTseng (H.T)   2014-02-14 14:34:00
原文的評論是我看過評論大稻埕的所有文章中評的最好最中肯的 言之有物 至於下面的導演回應 恩...算了吧
作者: kutkin ( )   2014-02-14 14:39:00
原文是說,不要再談「無聊的考據狂」那些東西了然後導演的回應又在跳這些東西,然後忽略後面幾段的評論
作者: HydeTseng (H.T)   2014-02-14 14:50:00
還有一點我想吐槽,1920的郭雪湖只有12歲 恩...黑白底稿
作者: HydeTseng (H.T)   2014-02-14 14:51:00
是吧 好吧 或許他的20年代指的是1929年XD
作者: taiwanduncan (鄧肯)   2014-02-14 15:03:00
拉父母出來救援真的很科科
作者: HydeTseng (H.T)   2014-02-14 15:04:00
吐槽只是單純覺得他的回應很避重就輕就是了
作者: taiwanduncan (鄧肯)   2014-02-14 15:05:00
不會想看這位導演的任何作品了
作者: shreka (lem)   2014-02-14 15:24:00
"這個作品到底是不是說了一個夠好的故事..."這段有同感,
作者: shreka (lem)   2014-02-14 15:26:00
改編的創意無法打動人,歷史末節當然就被放大了,
作者: triplee (none)   2014-02-14 15:29:00
原文歸納分析的很清楚 但我覺得大稻埕的主要問題並不是在
作者: triplee (none)   2014-02-14 15:30:00
那幾首歌曲的考據 而是更整體的劇情架構跟歷史氛圍
作者: lokiishere (飛柳)   2014-02-14 16:13:00
推分析
作者: conanhide (讓生命盡情歌唱)   2014-02-14 16:15:00
自然就是美
作者: sakamoto15 (飯糰)   2014-02-14 16:19:00
沒錢請背景考據,聽你阿公說故事加自己的小心得就來拍
作者: lokiishere (飛柳)   2014-02-14 16:22:00
我不在乎導演的預算多少 畢竟小成本有小成本的拍法
作者: lokiishere (飛柳)   2014-02-14 16:23:00
更重要的是預算的分配 這才能看出導演對電影的定位
作者: kasim5479603 (kasim)   2014-02-14 16:58:00
這部預算到底多少啊……
作者: yukimura0420 (涉)   2014-02-14 17:31:00
推triplee 真正的問題點是劇情架構很鬆散很糟糕
作者: octobird (遺憾)   2014-02-14 17:36:00
這部花了兩億元呀
作者: meidoku (佐木三號)   2014-02-14 18:33:00
別傻了當真做好考據,想駡的人就不會駡了嗎?國片誰沒被駡
作者: meidoku (佐木三號)   2014-02-14 18:41:00
連賽德克都有人駡爛片了
作者: shinway   2014-02-14 18:55:00
其實強如李安的色戒也被王家衛的編劇嫌過:那時候的人根本
作者: shinway   2014-02-14 18:56:00
不是那樣子講話的!人也不會那樣子思考事情!
作者: taylor355109   2014-02-14 19:19:00
可能覺得好看的都不會打字批評吧
作者: ricky158207 (科科任)   2014-02-14 19:23:00
很多人舉例都不考慮比例的喔 舉賽德克也被罵但它有被
作者: ricky158207 (科科任)   2014-02-14 19:24:00
罵得像大稻埕這麼多?只是因為有被罵所以兜在一起講那99%的電影都可以拿來說"還不是有被罵"了
作者: entercool (rem)   2014-02-14 19:34:00
蘭陵王距今太遠了啊,而還是有一群活著的人見證過當時的大稻埕,用這類比不適當
作者: entercool (rem)   2014-02-14 19:36:00
就像沒有人知道恐龍皮膚的顏色
作者: cucu1126 (日月)   2014-02-14 20:14:00
根本是故意用歷史批判來轉風向的吧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0:56:00
entercool你可能沒看清楚原文吧 原文的作者用蘭陵王比喻是說蘭陵王本人在史實上的記載就是很少 那麼編劇在編的時候當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0:57:00
然可以加很多自己原創的元素 意思是說取材的問題 但他意思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0:58:00
跟你要講的也有相近的地方啦 就是大稻埕那時代當然是比蘭陵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0:59:00
王好考據多了嘛 所以...。當然蘭陵王也有被嫌台詞很現代什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1:00:00
麼的 但因為女主角有做了特殊設定(天女)要合理化也是可以
作者: flymoi   2014-02-14 21:01:00
總之,問題點應該是下面那篇說的,好好說一個故事。
作者: HermesKing (Hermes)   2014-02-14 22:58:00
純推原文 用字老練、內涵豐富 完全說出我想說的話了
作者: kenco (最近走希臘風)   2014-02-15 08:44:00
九把刀還護航這片...這個...大概已知道他就是會官官相護的人
作者: amaranth (liann)   2014-02-15 14:24:00
我沒看亞果,不過他描述的有點像空氣傳送筒,那種東西現在
作者: amaranth (liann)   2014-02-15 14:25:00
不少醫院跟大樓都有,用來傳遞不怕震動的文書資料
作者: ldsyang (放揚)   2014-02-15 15:57:00
好文推
作者: w1000 (( ㄒДㄒ) 千歲丙提督)   2014-02-15 19:48:00
好文筆!推理性分析
作者: ILLwill (illwill)   2014-02-16 22:11:00
其實導演沒有好好體會原文的意思,人家是在幫電影捍衛立場導演那些近似賭氣的回應反倒顯得是氣量狹窄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