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參加了康軒文教的包場,自付電影票的活動
有幸可以搶先目睹KANO
以下就分點說說我的心得
1.語言方面處裡得很好。學生和家人說話、農民對話就是台語,甚至吳明捷和舅舅
就是用客語。學校裡,如果是蘇正生、吳明捷、劉蒼麟對話就是台語,上松、真山、平
野就是族語,如果是跨越族群就是日語但因為大部分都是教練和隊員之間的戲,那就必
然是日語。我想電影就是要還原當時的情況而已。你要原住民、日本人說台語那就不合
理了。畢竟當時學校,尤其是高中以上,日語絕對是強勢語言。
2.很喜歡木瓜梗!標準魏氏風格。在賽巴裡,原住民用山林、獵物比喻,在農業學校就是
農作物當媒介,淺顯易懂,在學校服務的我實在很佩服這些台詞,不僅激勵人心,又有
趣,最後吳明捷還用這梗回答中京的吉田,很讓觀眾「破涕為笑」。
3.在回台灣的甲板上平野問近藤,對於只拿亞軍的嘉農,台灣同胞會熱烈歡迎還是無言以
對,這點有點在諷刺只喜歡贏球的台灣球迷,很妙!近藤回答更妙了!他只說歡迎我
們的是金黃色的稻穗,在這裡,又重新和嘉南大圳連結上了!電影結構十分完整。
4.倒敘的手法相當有意思,我想魏導在編寫劇本時,是要藉此豐富一般人對日治時代的印
象吧!光是1931和1944就有明顯差異,更何況是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呢?
5.吳波這角色安排很好,畢竟他是嘉農所有球員當中,在日本職棒最有成就的。
6.整部電影下來,我感受到滿滿的誠意和感動!我注意每個細節,社團教室牆上的海報、
遠景的行人等,完全製造1931年的氛圍,聽到「嘉義高中」、「台南一中」、「台中一
中」、「台中二中」等,增加許多親切感...除此之外,在日式建築中加入廟會、娶
媳婦、搏杯、以及許多傳統台灣因子形成一種日治台灣的混搭風貌。
7.雖然長達三小時,但非常緊湊,尤其是最後決戰,完全像是在看球賽....畫面帶到吳明
捷的手指時,全場都是觀眾們驚嘆之聲。也看到許多人在抽衛生只擦眼淚...真的相當震
撼相當感人。
8.最後說一個缺點吧!就是歸鄉船上的夕陽特效,雖然比八仙過海好,但仍有進步空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