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社會環環相扣 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只是一種浪漫無可救藥的不切實際
任何創作一旦碰觸歷史禁忌 注定要遭遇權力的批判與反撲
當權者起初支持國片,只是一種攏絡手段,但現在可以發現
前兩部戲都表態支持的當權者 這次選擇冷處理
媒體揣摩上意也持同樣立場 更甚者則是主動出手打擊
需要營利的電影文創 通常需要國家高度的支持
除非是擁有高度覺醒公民社會的國家 人民會主動主導議題創造風潮除外
台灣目前還不是那個成熟的社會 像我這樣會用FB幫忙宣傳KANO的
數量還不夠效果極有限 恐怕難以在底層形成風潮 特別是還要和國家的立場對幹
尤其碰上這個棘手的議題 最後不想選邊站的多數
應該會只會下意識的閃避 不去碰觸並支持這個禁忌
最後受傷的是創作者的營收利益
讓反對者沒有資源是讓他閉嘴阻擋他繼續有影響力 最有效的戰略
為何台灣這個社會如此冷漠?
這其實不能怪罪他們 台灣五次反覆的清洗過程 套用達爾文適者生存的理論
冒險激進無私的基因必定逐漸減少 只會留下個性保守謹慎自私 適合這塊土地生存的多數
台灣的歷史 總是重複同樣一個負面的循環
荷蘭 明鄭 滿清 日治 黨國
總是先被殖民清洗 主體性萌芽 再被殖民清洗 主體性又萌芽 又再次被殖民清洗....
以殖民統治者的立場 將前一次殖民的痕跡竭力的清洗消滅拆毀掩蓋 本就是他們的天職
而因統治進入穩定期的族群雜交 部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開始產生對土地的情感
從中而生的主體性建構 也是台灣歷史的定律
這也是風之谷裡宮崎駿所表達的人與土地連結不可分割的精神
但可憐的台灣因地理位置特殊性(東亞海上十字路口)
在每次統治剛進入穩定期還不及讓喘息時 下一個殖民者就又無情的到來
剛萌芽的主體性 也在一次次的血洗中夭折
若正在進行中的被中國統一也算進去 現在是第六次
只是這次的殖民者更高明 他不是用武力屠殺主體性建立產生的領袖與菁英
而是用更高明的手段血洗台灣的經濟 讓撐起台灣命脈的中小企業一家家倒閉
最終以強勢的經濟和文創傳媒 讓你不知不覺的被整合併吞
從2008年開始至今 台灣社會被第六次殖民的速度正加速在進行著
中國透過 雍正王朝 三國 甄寰傳 喋血孤城 金陵十三釵 聽風者 十月圍城 建黨偉
業....等文化創作正在不知不覺的影響著台灣
這對因教育而熟悉中國史的台灣人 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特別是90後出生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中國青年將全體中國民族復興當作己任,
同樣90後的台灣新生代,認同這一論述的比例也正在不斷的提高,
類似中國好聲音的節目在台收視屢創新高,就是一種警訊.
從海角到KANO這一段時期的國片復興,代表的正是台灣的中生代電影創作者,
正試圖以自己的力量扭轉這樣浪潮下台灣主體性消失的趨勢.
KANO的內容,相信只要你是認真在看,都能找到讓你感動的點,
你關注弱勢,會被嘉南大圳水流過農民眼前的那一幕感動,
你回憶青春,會回味學長的遺憾和夭折的單戀的劇情
你關注族群,會聚焦於打破種族藩籬的奮鬥史,
你以主體性建構的高度看,會是整部戲都處於亢奮與激動
追求追尋集體認同 是人類的天性 你若認同這塊土地 一定能從裡面找到自己的部份
若你不會被感動,你不是不在焉在想別的事或人(小三,小王,前排長髮辣妹的香肩...)
就是滿腦子八年抗戰,南京大屠殺,中國民族復興....
KANO之所以感人 在於這個結合土地的悲壯傳奇
它本身就注定必定打動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心
但電影只不過是觸媒 最有效率的還是教育體系
小時候我們還不是被課本裡四行倉庫的悲壯感動
看八百壯士只是深化那個認同
我們對於中國的國族認同不也曾經是那麼根深蒂固
就算你已經覺醒 但它至今還不是牢牢地釘在許多台灣人的腦殼中無法撼動
只要教育的課綱還是以種族認同為核心 任何的文創恐都將難以撼動目前的既有價值
我佩服魏導逆風而行的勇氣 更疼惜他將遭遇的困境
國片風潮究竟會是台灣主體建構的起點,還是只是恆星即將滅亡前的燦爛?
相信正煎熬著許多人的心,如果能夠現在就知道答案,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