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看完有很深的感觸,但看到版上不斷說給好評的是工讀生,我決定來給好評了,我想這就是不斷罵別人黨工的報應吧。
附上朋友看完給易導的感想:http://ppt.cc/BhXs
因為有互相分享一點心情所以某些觀點會重複請見諒。
荒謬,是我看完電影後浮現的二字,但並不是這部電影荒謬,而是對於整個社會感到荒謬,導演用了一些會讓人覺得荒謬的劇情、邏輯、手法,例如:高中生似乎對於開車這件事駕輕就熟。但是,這個社會都這麼荒謬了,你對於這小小的荒謬,幹嘛這麼憤慨?
「不只爺爺的爺爺,連兒子的兒子,都注定窮斃了。」當小天說完這句話,我哭了,他讓我想起之前曾看過一篇紀錄片的文章,那部紀錄片叫做《56UP》大意如下:
「英國有部很了不起的紀錄片,一個導演可能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踪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幾十年過去,還是那個導演——從青年到老年,還是那群人——從兒童步入老年。」
「在他們56歲的時候,當年那幾個上私立學校的7歲孩子已經按照既定路線上了牛津大學,然後都做了著名律師,過著上層社會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們的孩子也無一例外地走著父親的老路——好中學好大學好工作;不過那些中產階級出來的女孩子則表現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準確地分出誰的故事:無一例外她們嫁人結婚生孩子,她們的人生幸福程度幾乎與她們的婚姻美滿程度完全掛鉤。而那幾個來自底層社會階級的孩子(有色人種居多),他們年老以後,都當了一堆孩子的爺爺奶奶,而他們的孩子,極少能上到大學,做著都是普通的服務性工作——修理ꐊu、保安之類。而他們自己,常與失業相伴,如果沒有好的社會制度,他們其實處境堪憂。」
在這個社會的教育下,不斷的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就會成功。我們都懷抱著階級流動的幻想,但是多少人很努力過後真的成功了?機率少之又少。我很喜歡劇情中不斷的重複著同樣的句子,例如:「該繳班費了吧。」像是我們不斷的被這個社會催促著;「我沒有想偷。」彷彿自我催眠般,告訴自己:我不是壞蛋,我只是想生存。
「最累的不是窮,是要掩飾著我們的窮。」
我們可以不要繳班費、我們可以不要去畢業旅行,但是我們只是想跟一般人一樣,所以努力掙扎著。以前看著同學可以穿名牌鞋,我很羨慕,總會央求父母買給我,但是得到的回應多是:「我們家很窮,鞋子可以穿就好了。」但我還是很想要,所以我慢慢地一點一滴地存錢,只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雙名牌鞋。你可以任意的批評我不懂孝順、不懂賺錢的辛苦,但我只是正值好面子的青春期,只是卑微的,想跟別人一樣而已。
長大後開始不再汲汲營營的努力掩飾我很窮這件事,但卻發現是這整個社會開始努力的幫我掩飾,像是學校行政人員總是低聲地跟我說明減免事項、政府官員不斷掩蓋貧富差距逐年擴大等。
生教組長表示:他們知道了!!
學校、媒體沒有說出他們的困難,僅僅表示他們知道了,知道什麼?
電影可以只是電影,只看劇情演員演技等,但是很感謝這部片,只希望能有更多人注意到,這個社會存在著什麼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