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一千次晚安

作者: CafeRhyme (Rhyme)   2014-09-02 22:53:16
好讀版:http://www.2ndnote.com/archives/147
以下有一點點雷,但不影響觀影樂趣
開場十幾分鐘。伊斯蘭「聖戰士」從參加自己的喪禮開始,禱告,然後莊嚴肅穆
將炸彈綁在自己身上。除了儀式中的祈禱低語,沒有一句旁白,沒有一點樂句,
讓「一個人穿戴上自殺炸彈」如此寫實,即將投入聖戰的少女,有著人性本能的
不安和信仰下的故做鎮定。與現場格格不入的戰地攝影師的快門聲,襯出緊張感。
導演昔日就是一名戰地記者,難怪可以在沒有傳統恐怖攻擊電影的元素下(音樂、
怒目、狂吼、血腥、快速剪輯),光用鏡頭敘事便把開場處理得扣人心弦。這種
超現實的臨場感,讓觀眾靠近戰地記者的心理狀態。
為什麼要戰事攝影?「因為憤怒。」蕾貝卡回答女兒。這大概也是導演的心境?
憤怒,讓人超越了本能的恐懼。這不誇張,現實世界甚至比編劇還瘋狂,前不久
才發生伊斯蘭激進組織ISIS,挾持並狠殺戰地記者的悲劇,然而該位記者卻未流
露恐懼。
於是,面對突發的暴力或災難,他們逆著竄逃的人流往事故源頭衝。這種職業本
能也當然帶來副作用-讓親友活在恐懼中。許多影評提及片中「職業婦女」的議
題(包括蕾貝卡衝鋒陷陣,將家庭交給丈夫打理,以及「聖戰士」由女性擔任),
就姑且不談,無論男女,如此的性格或職業似乎就是與家庭有著矛盾。我更好奇
光是憤怒能讓鏡頭這麼執著?
「該救人或攝影?」不同事件不可同語,但至少導演透過蕾貝卡給了心得:「他
們(第三世界弱勢者)其實渴望我拍。」因為唯有如此貼近、彷彿主觀視角的照
片,才能喚起世界注意。當與蕾貝卡共事的友人欲以行政流程來申請國際維安部
隊派駐戰地,她的照片卻一下子就引起注意,完成駐兵。
所以按下快門,不只是因為憤怒,也因為照片可能是答案,能起碼給黑暗的地區
一絲絲光線。
然而,末段,女兒拿起照相機對著同樣無助的蕾貝卡連續按下快門,控訴母親留
給她的恐懼、無助,這時鏡頭和快門聲又顯得殘忍。在電影之外的真實世界中,
相機鏡頭前的生死一線,更叫記者難以抉擇。救人?記錄?兩派支持者皆有,內
容又可以再細論。(包括所謂商業收視率考量?判斷自己是否真有能力搶救?記
者天職論等)
而我想,唯有在事件面前,你才可能知道自己究竟傾向哪一派。
小時候翻國家地理雜誌,到長大讀國家地理,始終很佩服、欽慕那些攝影師。無
論是戰地、險地、荒地,總之越是震撼,就表示那位記者一腳踩在禁地上。這是
我連說都不會說出口的夢想,偶爾幻想便罷,知道自己沒那個膽識和使命感。恰
逢撰文的時候是九一記者節,敬這些用生命握緊鏡頭,捕捉事實的偉大記者。
作者: zxxsd (巨巨小雞雞)   2014-09-03 15:16: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