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滿多人提到這部電影,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就看了
先說:我本身其實不太喜歡看這樣沉重的片子,不然應該會有「好雷」
內文都是滿滿的劇情
==========================
這故事是述說
「戰地攝影師-蕾貝卡 在衝突不斷的第三世界
為了真實呈現她所看到的,要讓世界上的人們知道這裡發生了什麼事
但在這種面對隨時發生爆炸、槍殺的環境,家人們無法忍受這樣提心吊膽的日子
因為他們不知道何時會傳來訊息? 哪一次會不會傳來的是她的噩耗?
直到她這次因為爆炸案受傷,回家中安養,開始得面對家庭與工作的衝突...... ]
電影中表達了
她為何而拍? 為何願意到這樣不穩定的環境,生命可能面臨危險的地方
忠實地記錄,在這個被上帝遺棄的地方 (by 蕾貝卡的老公-馬可斯)
因為 「憤怒」
這邊我不禁想起 電影-血鑽石、盧安達飯店
都市的人們透過電視或報紙,看到第三世界的戰況、難民的離家生活
只會換來一句「天呀! 好恐怖」
然後 人們繼續低頭吃著早餐、滑著手機,笑著雜誌上又說著:哪個明星的走光照片
但在這部電影,照片的確是帶來了什麼改變
多了軍事隊伍來保護難民營,使得他們免受異種族突然而來的槍襲
然而,在組織的自殺炸彈客攻擊之系列照片
五角大廈認為有神聖化這組織的疑慮,而對編輯施壓,不得刊登照片
蕾貝卡在這邊火大了,她認為編輯必須去處理刊登這樣的事實出來
在工作上,相當有迫力的蕾貝卡
在家庭上,卻一直有著家人無法諒解她的暗藏式炸彈...
因為爆炸案而受傷昏迷的蕾貝卡,躺在病床上,睜開眼是看到趕來的馬可斯
「這是哪?」 「杜拜」
他們回到愛爾蘭的家後
迎上來是可愛的小女兒-麗莎,和觀眾一看就知道不願敞開心胸的大女兒-史黛
馬克斯表達了他不滿蕾貝卡在戰地生活的安危,以及他無法承受這樣的等待
她也發現自己在這家庭中錯過了孩子們的成長,他們都需要她
於是她決定放棄戰地記者的工作,表示自己不會再回去
但馬克斯說著「等你洗好衣服、洗去戰爭的味道,你又再等待下一次的出發」
轉折處
史戴在學校有個非洲的報告
蕾貝卡為了協助她取得非洲相關資訊
意外地得知「肯亞難民營需要有人拍攝,而且那裡安全」
即使蕾貝卡是拒絕了這項工作,但史戴為了「非洲」、「安全」、「報告」而想去看看
但意外地,難民營遇到突來的槍襲
蕾貝卡確保史戴的安全後,不顧同事的勸阻
硬是回到難民營,躲在帳篷內,利用微小的裂縫悄悄地拍攝這場槍襲事件
在這邊
其實我滿氣憤蕾貝卡不顧周圍人們的感受,只為了趕到現場轉達真相
她是否有想過女兒被媽媽丟下的感受,而且擔憂媽媽是否回得來的生命安危?
即使這是戰地記者的正義感,轉達難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的一刻
但當家人實地感受「工作」「家庭」中,媽媽的選擇的不是「家人-我」
這是很大的內心衝擊
回到愛爾蘭的家後
馬克斯感覺到史黛的改變,並意外地看到兩人在肯亞的影片
(這段影片表達得很好,史戴沒關機的情況下,以掛放的視角收錄著一切)
在這部份
其實我一直不確定史黛在難民營是受到哪一種驚嚇,或者都有
1. 生命真的面臨危險的那一刻
2. 被攝影記者-媽媽拋棄的那一刻
3. 以往對媽媽戰地工作的想法,被翻轉了(見報告發表)
蕾貝卡和馬克斯 吵 架 了 ...
家庭內的衝突爆發了,兩女兒都受到驚嚇了
蕾貝卡被趕出家外,質疑起自己在家庭的角色
蕾貝卡接到編輯的電話,再次踏上戰地旅程
機場內,接到史黛的電話:「你會來看我的發表嗎?」,她轉身
史黛發表著非洲之旅報告
她說著:
「一開始到難民營,我不知道怎麼去靠近拍他們,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們渴望被拍」
「他們需要有人傳遞他們發生的事,而那個人剛好是我的媽媽」
「他們比我更需要她」
家庭的衝突,女兒親身體驗的戰地難民的生活,在家庭爭吵中取得了觀念的轉變
獲得家人諒解的蕾貝卡
先前炸彈客系列有機會被刊登,需要更多的照片說出完整性,而且這組織快要瓦解了
蕾貝卡再度出現在炸彈客的儀式上
這次的炸彈客是個小女孩,一個和她女兒一樣稚嫩臉孔的女孩
蕾貝卡 哭了,這太不人道了,卻無法阻止
炸彈客上了車,車開走後
一名蒙面的女性悲痛地跪了下來,蕾貝卡也跪了下來...
戰地攝影師
在工作與家庭間,獲得了家人的諒解
在戰地上,清楚地記錄了什麼,卻無法阻止眼前正在發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