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身為影像創作者,也常常會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
因為要創作前,自己做為觀眾的角色就必須更加深入,
所以深入一點的往裡頭探索,
會發現一些知名的作品所含的概念,它的包裝手法很優秀。
簡單來說,這些電影都會有個核心概念,也就是故事想傳達的東西。
好的導演會用一個題材以好的手法去包裝它的核心概念,
以導演Frank Darabont為例,
刺激1995,用冤獄題材來包裝自我救贖、獄長的惡與獄友的善、與世間脫節的差異
綠色奇蹟,一樣是監獄題材來包裝宗教觀點、善報惡報、生離死別等等
迷霧驚魂,用科幻災難來包裝信仰、父愛、堅持
你可以發現,都是用一個題材來吸引觀眾進場,
最後出場時,觀眾是否能得到題材裡頭的核心概念。
能得到的越多,或是越深層,就是看導演傳達的功力了,
Frank Darabont則是用很平易近人的方式,讓觀眾入戲,
可惜他的題材,並不是最熱門,所以常會有叫好不叫座的情況發生。
另外一點,
電影傳達的事物,不見得會跟觀眾有連結,因為他不曾經歷過。
也就是說電影都有屬於它的年齡層,
你經歷過多少人生,就會有多少共鳴。
一樣以刺激1995來舉例,小學的時候跟著老爸看,覺得又沉悶又無聊。
但長大後,感觸完全不同,3小時一下就過去還意猶未盡,
退伍後,又回頭看了一次,這次看到逃出糞坑,眼淚就掉了。
舉另一個個人最喜歡的電影:玩具總動員系列
它是少數可以跨越年齡層的電影,
小時候看,你會因為玩具活起來而歡笑,對生動的角色轉移幻想到現實。
長大後看,卻也因為更深層的意義流淚,我們終會長大總得學會要放下。
一樣的,他用了平易近人的玩具題材,去包含著淺層到深層的故事。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
如何提升鑑賞能力,其實不用刻意看電影,
你只要好好的、用心的體會人生,自然就能從電影中找到共鳴。
觀影時也不用自我受限,現在認為它是一部爛片就永不接觸,
因為等個一年、兩年、十年,或許隨著你的人生經歷不同,感受又不同了。
(所以我都不太給負雷的,除了烏波的死亡鬼屋XD)
至於只有題材,沒有很深層甚至是沒有核心概念的電影,會不會就不好呢
其實也不至於,畢竟不少觀眾,只是看休閒的,享受兩小時聲光饗宴也不是壞事。
而有關"導演有沒有想這麼多、是不是我過度解讀"的議題,
依我是創作者的立場來看,
我的觀點是:如果我的作品,能讓你獲得想法,對作者都是種鼓勵。
所以即使是過度解獨也無所謂,
因為想法是你自己的,只要不要強加於人就好。
(像是解讀完去酸別人看不懂這種行為)
不過以上都是內容層面的部份了,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創作者,
色調、分鏡、構圖、掌鏡等等,屬於技術面的東西,
想要提升這方面的鑑別度,那方式又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