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內容可能有雷,慎入)
這二天看了二部討論人生意義的電影: 進擊的鼓手與我想念我自己二部片。
剛好最近對於人生有點迷惘,看到這二部片覺得有很多省思,但也有很多不解的地方。
* 進擊的鼓手
一個音樂學院的年輕鼓手,和一個有點變態會給學生精神壓力的老師,這個鼓手
如何一直突破自我的限制,結局就是他突破自我演出一場可能是很偉大的演出,
但完成的剎那,他失去的是他的女朋友、他的大學學位、交朋友的人際關係往來etc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鼓手跟他女友分手,說了我想變成最偉大的鼓手,所以要跟他分手
因為她可能會阻礙他成功,會抱怨沒時間陪他等等。
最後他歷經很多酸甜苦辣,成為首席卻因為遲到,打鼓棒留在租車公司回去拿被車撞
最後再毆打老師被退學,永遠地離開有機會成為偉大鼓手的機會。
他變成一間商店的收銀員,卻又因緣際會看到被開除的老師的演奏,得知他有個活動
希望他去打鼓,他就去了,最後結局就是他被陰了(樂譜不見),但回馬槍演出史上
最偉大的演奏之一。
* 我想念我自己
一名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系,精通語言與溝通的教授卻得了早發性阿茲海默症
他如何面對、接受過去累積的知識實力,同時修補自己不唸大學跑去當演員的小女兒
的關係。
結果最讓他驕傲的唸法學院的大女兒、唸醫學院的兒子,最後陪在他身邊的卻是他
清醒時經常爭吵的小女兒。
x x x
這二部片看完了覺得感觸很多,究竟人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
譬如說鼓手好了,他放棄他的社交、他的女朋友等等,當他同輩的親戚問他這一切值得
嗎?
但他最後的確也完成或許是他當初設定目標的偉大演出
電影最後他失落的得知前女友已有新男友的那個眼神,是否這場演出可以撫平生命中
總是有失有得呢? You win some; you lose some as well.
至於我想念我自己,女教授Alice發病後,發棄過去累積的學術實力
看著過去引以為傲的語言能力一點一滴消逝,但也因為這個病他修補了他和他女兒的
關係,反對小女兒踏上演員之路,卻因為發病而逐漸打開心房接受他、認識她
「live in the moment活在當下」是這部片想要傳達的訊息
但我不太確定進擊的鼓手核心思想是什麼,最後的結局令人震撼卻也帶來一團謎。
好幾個禮拜前我看了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書,譬如說「被討厭的勇氣」。
書中有一個概念是: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所合而成的:阿德勒把人生分成變動式與實現式人生。譬如說考上律
師這件事,這是一個果,阿德勒把它歸為變動式。實現式則是人生既是過程,也是結果,
當下充實就已經足夠。人生像跳一場舞,是一連串剎那組合而成的,跳完這個舞並不是太
重要的事,重要的是每個剎那都很努力。
而這個鼓手究竟成為偉大的一個鼓手是「變動式」還是「實現性」?
到底是一個目標,完成它之後就可以下台了,還是那只是一個剎那,生命中最好的
表演永遠是下一次?
他最後完成完美的演出,對他來說是不是就值得了,就算跟他的偶像傳奇jazz樂手
34歲過世也可以無怨無悔了呢?
題外話: 好奇如果有一個劇本是進擊的鼓手+我想念我自己這樣的編排,例如是偏執狂
的鼓手,但得了帕氏金森症永遠再也不能打鼓,或是會持續惡化下去
不知道這樣的劇本如果有的話,它想傳遞的人生意義到底是什麼?
突破自我的重要性、活在當下的重要性?
anyway,這二部片都是很棒的片,不過去電影院看的人好少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