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 the woods, THEN OUT OF THE WOODS, and happy ever after."
其實,早在電影開頭的這句歌詞,《魔法黑森林》就已經清楚告訴你:這是個關於
「進出森林」的故事。
電影版《魔法黑森林》(Into the Woods)上映至今,評價兩極。眾所周知,這部電
影,是由一齣非常厲害的音樂劇改編的,到底多厲害呢?在1988年音樂劇最高榮耀
的東尼獎,儘管有韋伯《歌劇魅影》的大軍壓境,《Into the Woods》仍然異軍突
起,奪得了最佳原著劇本、最佳配樂、最佳女主唱等大獎,讓韋伯力捧的莎拉布萊
曼,當年鎩羽而歸。
由於這齣音樂劇太過赫赫有名,因此好萊塢大導Rob Marshall在去年年底,推出改
編的電影版本。然而,許多慕名而至的觀眾,在觀影完畢後,對內容感到難以理解
。一時之間,批評聲浪四起。不過,最令我感到有趣的是:這些負面評價,寫到批
評的最後面,總不忘補上一句:「可能是電影版本改編了太多,把童話和原本音樂
劇亂改過頭了,才變得不好看。」
呵,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就來好好研究看看:電影版本到底改編了什麼?你討厭
的元素,究竟屬於原本的音樂劇、還是改編過後的電影?
有人說,電影把四個童話硬攪在一塊兒,是不是太冗長了?音樂重複性太高了?
嗯,其實,原本的音樂劇就是長這樣子。而且,電影版已經精簡很多了,原本的音
樂劇就算照本唱完、不算換幕及中場休息,可能就要三個小時。
有人說:四個童話中途都已經有happy ending了,幹嘛要來個急轉直下、搞得童話
這麼黑暗?
嗯,其實,原本的音樂劇更恐怖、更黑暗。例如,傑克的母親根本就不是死於意外
,是被活生生打死的。另外,著名的風騷王子二重唱,其實在下半場還有重複一次
,只是這次唱的極其自私猥褻,甚至讓長髮公主無法忍受,崩潰得瘋狂尖叫。
又有人說,電影搞得太過保守,保留太多舞台元素。既然如此,看音樂劇就好了,
幹嘛拍電影?
嗯,關於這個說法,我個人覺得有點不太公平。首先,Rob Marshall已穿插許多電
影才能拍出的片段,例如:傑克沿著豆莖爬上的巨人魔宮、小紅帽被吞入狼胃的滑
稽空間、灰姑娘在階梯上時光暫停的流轉剎那,這些都是音樂劇闕如的精采畫面。
其次,《魔法黑森林》的故事主線,本來就是四個童話主角的相遇對話,以及
「Woods」這個神祕場景的內涵意義。要把這些重要的場景層次,一層一層的在觀眾
面前揭露開來……基本上,我不認為完全剝奪舞台元素,會是個很好的選擇。
於是,讓我們回歸一個基本的問題:如果你不喜歡《魔法黑森林》,你究竟是不喜
歡這齣音樂劇本身,還是改編過後的電影?
說實在話,你如果不喜歡這故事,可能也只是正常反應。《魔法黑森林》這齣戲,
從來就不是個討喜的劇本,而且它根本從頭到尾,就打算讓你難以卒睹、食不下嚥。
因為,《魔法黑森林》,是我見過最徹底的「顛覆童話」。
這三十年來,打著「顛覆傳統童話」旗幟的文本創作,所在多有,光電影圈就一連
推出了《史瑞克》系列、《血紅帽》、《公主與狩獵者》、《羊男的迷宮》等諸多
作品,列出來可說洋洋灑灑。然而,如果你仔細審視,在撕掉這層「顛覆」的包裝
面具後,基本上這群劇本的核心內容,仍然是「男女主角善有善報、快樂永遠在一
起」的童話格局。也就是說,觀眾們自以為看了個「顛覆童話」,但其實搞到最後
,還是個天理昭彰、闔家歡喜的「真童話」。觀眾仍舊是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
回家,沒受到多大的挑戰與顛覆。就我看來,在「顛覆童話」這一層面,真正勉強
搆到邊的,只有John Connolly的《失物之書》,但坦白說,這本書的概念,架構
得不算完整,情節有點虎頭蛇尾,讀到最後其實失落感滿強烈的。
嗯,幸好,我們還有《Into the Woods》,魔法黑森林。
"Into the woods, THEN OUT OF THE WOODS, and happy ever after."
這是《魔法黑森林》第一幕,眾人合唱的一句歌詞。你看,早在一開頭,人家就已
經明明白白的告訴你:在接下來這兩小時,你即將「進入」黑森林,跟隨四個童話
的主角,一起冒險。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事。要如何從黑森林,得到你希望(I
wish)的收穫、並且「全身而退」,也就是”OUT OF THE WOODS”,才是能否獲得
終身快樂的關鍵。
什麼是「WOODS」?森林,是一條冒險的道路,也是一段探索的旅程。森林是野狼
與巫婆穿梭的危險地帶,但也是通往皇宮與高塔的必經之途。很明顯的,在這齣劇
本裡面,「WOODS」代表的意義,就是「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