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連結:http://lunglungway.blogspot.tw/2015/03/blog-post.html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 Who Wins the Scene?
http://youtu.be/5V-k-p4wzxg
這是華裔剪輯師Tony製作的「Every Frame a Painting」系列影片。
內容是分析《沉默的羔羊》裡,史達琳和漢尼拔首次交手的勝負。
《沉默的羔羊》是1991年上映的驚悚片,描述聯邦調查局的實習探員史達琳,為了捕捉連
續殺人犯「水牛比爾」,求助於另一個連續殺人犯「食人魔漢尼拔」的經過。
影片開始,史達琳首次見到漢尼拔,兩個人各有所圖:關鍵是,誰能拿到他想要的?
漢尼拔要求史達琳拿出證件,這時候兩個人都直視著鏡頭,打量著對方。
接著漢尼拔指出史達琳不是正式探員(鏡頭從正面特寫變成了過肩鏡頭,雙方的關係逐漸
緊張)此時掌握了主導地位的漢尼拔要求史達琳坐下,於是不只是角色的互動,我們也從
鏡頭的俯視和仰視關係中具體地看出兩人地位的高低。
韓國導演朴贊郁在電影《慾謀》裡頭,更是直接透過角色的對白,說出了位置的重要。
http://youtu.be/Z93QNPYdtPs
後面的對話,漢尼拔直視著鏡頭,史達琳看著鏡頭外--這表示我們此時正從史達琳的主
觀角度看著對話的進行。除此之外,鏡頭進一步順著史達琳的視線,將她所看到的景象展
現給觀眾。
而當史達琳的目的太明顯的時候(她想要漢尼拔填寫一份她設計的問卷),鏡頭回到了客
觀的視點(兩個人都看著鏡頭之外)
然後輪到漢尼拔發動攻勢:他想知道水牛比爾為什麼叫水牛比爾。
史達琳告訴他那是個笑話,因為比爾喜歡剝去受害者的皮(不知道梗是什麼?)漢尼拔追
問:「你認為為什麼他要剝受害者的皮呢?」
史達琳:「這會讓他興奮?大部分的連環殺手都會保存被害人身上的東西做為紀念。」
漢尼拔:「我可沒有。」
史達琳:「不,你吃了他們。」
漢尼拔聽了,垂下視線,然後請史達琳把問卷交給他。
這時候,我們以為史達琳贏了。她成功讓漢尼拔同意閱讀問卷,鏡頭也給予問卷特寫強調
它的重要性--可是下一秒,漢尼拔卻展開另一番攻勢。
漢尼拔抨擊問卷的拙劣,攻擊史達琳的穿著和成長背景。
此時的攝影機首次採用推鏡(Dolly) 最後結果是漢尼拔呈現得是穩定的正常構圖,史達
琳卻是不安定的狹窄構圖。就在她以為自己獲得勝利的時候,她輸了。
如果注意觀察,會發現漢尼拔的視線已經不是直視著鏡頭。
然後漢尼拔轉身離開,他的從容和史達琳的挫敗形成強烈對比。
可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就在史達琳離去的時候,遭到隔壁犯人的羞辱,於是本來獲得勝利
的漢尼拔放棄了他的勝利,給予史達琳她想要的線索(這個時候,兩個人第一次同時出現
在相同的畫面,建立了兩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