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系列一路看下來,不知不覺7年也過去了。身為一個Marvel Studios的死忠粉絲,在看
過不少劇組訪談、稍微比較了解創作者想法之後,其實情感上要挑出一部「最討厭」的
作品是不可能的,但我也同意它們各有各的優缺,以下會簡要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鋼鐵人》(2008)
逆勢中表現出精彩成績、奠定全系列基礎的開山之作。這部電影成功的因素有三:小勞
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和主角東尼˙史塔克(Tony Stark)人生經歷的高度
契合、對白高明的幽默感,以及流暢的節奏,而本片的節奏明快有部份要歸功於雷明˙
賈瓦第(Ramin Djawadi)熱血的電子配樂。
如果仔細觀察電影裡的動作場面,會發現這部電影用了好幾次「反差感」的手法塑造角
色的強大與畫面的幽默感。舉例來說:東尼使用Mark 1裝甲逃出十環幫(Ten Rings)
據點時,裝甲的手腕部份一度卡在牆上。敵人趁隙朝動彈不得的東尼開槍,卻因為子彈
被裝甲反彈而傷了自己;又例如:Mark 2飛行時一度面臨了裝甲結冰、傳感器失靈的問
題,結果裝甲墜地前推進器又成功地重新啟動了。最經典的是古密拉(Gulmira)之戰
時,身著Mark 3裝甲的東尼被坦克擊中墜地,沒想到他只是嘆了口氣、朝敵方發射飛
彈後就帥氣地背對爆炸離去。配上充滿張力的配樂,這些橋段自然很快地就能在觀眾
心中塑造出鋼鐵人這名角色的形象。
可惜的是,在大多數時間必須用於主角的先天限制下,這部起源電影同樣無法避免「
反派描寫不足」的缺點,奧比˙史坦(Obadiah Stane)嚴格說來並不算是有魅力、且
讓人認同的反派角色,但這個缺點被傑夫˙布里吉(Jeff Bridges)的演出補足了,類
似的選角安排也開始成為日後作品的慣例:二線或新人演員飾演主角,大牌影星則扮演
配角或反派充實作品陣容。
值得一提的是,傑夫本人曾說過本片的大部分劇本和對白其實是他、道尼,以及導演強
˙法瑞(Jon Favreau)每天上戲前在休息拖車中激盪出來的,他甚至說這次拍片經歷
就像參與一部高成本的學生製片一樣,這種篳路藍縷的創作過程和Marvel Studios日後
的風光與更有系統規劃的製作比起來完全是另一種樣貌。
另一個有意思的部份則是本片捧紅了克拉克˙奎格(Calrk Gregg)飾演的考森(
Coulson)探員。本片同樣使用了「原本以為他是機車政府官員,想不到人很好」的反
差手法讓觀眾愛上這個電影原創角色,並把神盾局(S.H.I.E.L.D.)這個連接後續作品
的重要伏筆交給考森帶出,結果現在考森不只有自己的影集《神盾局特工》,甚至還
回流到漫畫正史裡登場了。
《無敵浩克》(2008)
剛接觸這系列時並不知道《無敵浩克》和《鋼鐵人》有劇情連結,所以這是本系列我唯
一沒有進電影院看過的一部。同樣地,這部電影的製作過程也面臨了不少困境,導演路
易斯˙賴托瑞(Louis Leterrier)曾說過Marvel邀他拍攝時電影只剩一年上映,結果
當時根本還沒有劇本;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與劇組在創作上理念的歧異則
是另一個至今仍有許多人在討論的話題。
因為有李安的《綠巨人浩克》在先,本片採用了在片頭用蒙太奇快速帶過角色新起源的
介紹方式,直接切入布魯斯˙班納(Bruce Banner)在逃亡後試圖壓制、消滅浩克而面
臨的人生難題。艾德華諾頓飾演的班納給人一種非常精明、但也非常抑鬱的感覺,整部
電影一再充斥著令人糾心且喘不過氣的氛圍,坦白說這是我個人在欣賞時對《無敵浩克
》有些疏離、也比較少拿出來重溫的的主因。
不過本片的反派塑造比起《鋼鐵人》更加高明。提姆˙羅斯(Tim Roth)飾演的布朗
斯基(Blonsky)醉心力量,為了與浩克對決不擇手段的表現相當有說服力,這些安排
也進一步反饋到本片的爽快打鬥上。本片的動作場面絕對有本系列前三名的水準,只
可惜當年的浩克CG用現代的眼光來看真實感稍低。
當然了,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本片和《綠巨人浩克》沒有任何劇情上的關聯性,而班
納演員換成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之後,本片的內容也沒有因此變成黑歷史。
《鋼鐵人2》(2010)
野心很大、表現起來卻不夠亮眼的一部作品。
平心而論,《鋼鐵人2》想談論的主題其實是很有潛力的:英雄是否應該聽命於政府?
大眾對超級英雄的信仰破滅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得知自己死期將至時,一介凡人又會
做出什麼反應?這些內容其實都可以發展出相當深刻的劇情,可惜劇本只是點到為止
,東尼腹背受敵、內憂外患不斷來襲的危機感與絕望感也不夠強烈。如果本片對於鋼
鐵人失態時面臨的輿論批評有更多著墨、片尾決戰再更長一些,我想這些部份都會有
更好的表現。
另一個讓我比較出戲的安排則是電影末段中東尼死亡危機的解決。解開父親留下的謎
題、並進一步舒緩當年緊繃的父子關係並不是什麼糟糕的構想,但問題是本系列作品當
時對於霍華德˙史塔克(Howard Stark)這個角色的描寫非常之少,觀眾也只能透過兩
三句對白了解東尼成長過程中和父親的互動,在缺乏這些鋪陳的情況下,霍華德那句
「我最大的成就,就是你」其實並不能帶出什麼情感效果。幸好這部份故事在《Iron
Man 2: Public Identity》這部官方補完漫畫中得到了事後的填充,但看過那部作品的
話,「如果電影有演出這些」的失落感會更強烈......
神盾局在故事中的介入則是本片另一個為人詬病的缺點,尼克˙福瑞(Nick Fury)的
出現連結到發現新元素的橋段難免也給人一種「主角不是靠自己解決問題」的印象。
我個人並不討厭這些橋段,但它們的加入的確讓整部電影少了第一集那種迷人的節奏
感。幸好黑寡婦(Black Widow)的首次登場拍得非常有魅力,那段闖入漢默工業(
Hammer Industries)總部的打鬥也拍得很漂亮,強導根本自肥嘛,太可惡了。
另一個爭議則是羅德(Rhodes)的換角問題,其實泰倫斯˙霍華德(Terrance Howard
)和唐˙奇鐸(Don Cheadle)的詮釋各有優劣,後者的演出和本片的劇情與調性也算
契合,所以我還算可以接受這樣的安排。至於泰倫斯後來對Marvel的猛烈砲火(但他
的說詞其實反反覆覆)、以及這件事衍生出來的用人爭議,本文就不贅述了。
《雷神索爾》(2011)
本系列反派角色塑造最成功的一部個人電影,就算和日後眾多作品相比也毫不遜色。
除了湯姆˙希德斯頓(Tom Hiddleston)迷人的演出外,這項優點有部份要歸功於洛
基(Loki)的先天設定。如前所述,角色起源電影常常會出現反派必須在主角與片長夾
縫中求生存的難題,因此大部分超級英雄電影首集都會使用「分身型(doppelganger)
」的敵人,讓能力類似、起源類似的角色增加帶入感,而洛基算是目前作品中和主角連
結性最強的反派了:他是索爾(Thor)的弟弟,又是奧丁(Odin)從宿敵收養過來的養
子,配上導演肯尼斯˙布萊納(Kenneth Branagh)擅長的宮廷戲與沙劇題材,自然就
能在主角成長、反派同時墮落的過程中發展出強烈的對比。
另外,洛基這名角色也並非全然的邪惡,他在這部電影裡的表現其實更像是個迷失、令
人疼惜的少年(註),這也是另一個讓他大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相較之下,克里斯˙漢
斯沃(Chris Hemsworth)飾演的索爾表現就比較中規中矩,這名能力強大的角色該如
何「成長」我想也是後續作品必須面對的難題。
註:有趣的是,如果拿阿斯嘉人(Asgardian)的5000年平均壽命換算,西元965年出生
、當時1045歲的洛基約莫等於人類的15歲少年。
《美國隊長》(2011)
時代感非常濃厚的一部電影,主角的塑造也非常到位,史帝夫˙羅傑斯(Steve Rogers
)從弱小到強大、不斷為了弱者奮戰的過程令人印象深刻。其實在剛聽到克里斯˙伊凡
斯(Chris Evans)要飾演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的時候我還蠻錯愕的,畢竟
他先前飾演霹靂火(Human Torch)時輕佻的形象實在深植人心,沒想到個性落差這麼
大的角色他還是能收放自如。
相較之下,本片的反派塑造就太流於刻板了,對於紅骷髏(Red Skull)「惡行」的描
寫還算足夠,但「為何作惡」的交代卻不夠深刻,只用「因為他是瘋子、血清會強化
一個人的性格」帶過,雨果˙威明(Hugo Weaving)的演技幾乎沒發揮到,相當可惜。
不過有趣的是,這種強烈過頭的善惡二元對比到了《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時卻變成
了強化續集調性的一大要素,倒也是另一種令人意外的效果。
乏善可陳的動作場面則是本片的另一個致命傷。幸好本片的政治諷喻十分到位,主角為
了債券四處巡迴的安排簡直是整部電影的精華(劇組還利用這個機會讓隊長那件不易登
上大銀幕的經典服裝亮相),這些題材也成了日後隊長個人電影系列的必備元素。
《復仇者聯盟》(2012)
劇情簡單,戲份分配卻相當精彩的一部電影,幾乎可說是英雄團隊電影的教科書了。為
了這部鋪陳四年以上的大作,Marvel找來了擅長群像劇的喬斯˙惠頓(Joss Whedon)
擔任編導,而喬斯也交出了很漂亮的成績單。
如果仔細分析的話,不難發現本片的劇本為了讓各個角色都有發揮機會下了非常多的工
夫:像是讓一般人認為能力較弱的鷹眼(Hawkeye)在故事前段被洗腦成為反派、並利
用其高超的技術與戰略頭腦把主角方搞得天翻地覆,或是讓黑寡婦在決戰時率先想到
「關閉傳送門才是治本之道」的解決方法......等等,這些安排讓每位主角的氣場旗
鼓相當,而且主要角色兩兩捉對後的各個組合幾乎都有一定程度的互動,配上幽默的
對白,真的讓人百看不膩。
另外,整部電影的「漫畫感」也可以說是當時全系列作品中最為強烈的,這個特色到
了《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之後更是明顯。
《鋼鐵人3》(2013)
「第二階段」的首部作品,或許也是截至目前為止本系列評價最兩極的一部。
常有人用「糟蹋原作」對《鋼鐵人3》進行批評,但事實上,本片的核心思想反而是最
貼近鋼鐵人漫畫精神的。對我個人來說:鋼鐵人最經典的場景要素是其起源故事中身
陷的「山洞」,而大部分經典漫畫作品都會試圖利用「山洞」的重現、透過將東尼再
次置入一無所有狀態的安排彰顯這名角色的價值:成就鋼鐵人的不是科技、不是裝備
,而是裝甲底下那顆總是能化險為夷的過人頭腦,而《鋼鐵人3》想表達的其實也是
同樣的一件事情。
滿大人(Mandarin)則是本片遭致攻擊的另一個原因。但我想在擁護漫畫形象之前
必須先考慮到這名角色獨特的歷史背景。身為一個消費東方元素的早期經典漫畫角
色,滿大人那種「黃禍」式、「傅滿州2.0」的形象在當代其實是非常難以登上大銀
幕的。電影選擇用本系列一貫的反恐題材對他重新進行詮釋,並反饋到「敵人由自
己創造」的主題,對我來說,這樣的安排其實也反映了本片探討的「自省」,所以
我個人並不討厭,甚至覺得這個本質上和「幸運餅乾」無異的虛假角色正是整部電
影的精神所在。
當然,Marvel事後在短片《All Hail The King》中帶出的「真˙真˙滿大人」又
是另一回事了......
《雷神索爾2:黑暗世界》(2013)
有點尷尬的一部作品,劇情不算深刻,索爾在本片中的角色成長也有些停滯,反倒是洛
基對養母福麗嘉(Frigga)的矛盾情結有比較多深刻的描寫,洛基幾乎可說是本片的靈
魂所在。
如果黑暗精靈(Dark Elves)的描寫更立體一些、和阿斯嘉人的善惡對立不要那麼強烈
,這會是一部更好看的戰爭電影。不過本片的笑點安排倒是都很到位,娛樂性十足。
附帶一提,當初去看首映的時候剛好碰上地震,這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特殊的4DX(
?)體驗了。
《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2014)
完全彰顯美國隊長系列精神的「政治驚悚電影」,幾乎各方面都無可挑剔。令人震撼且
充滿反思的劇情、主角無法跟上的時代變遷、精彩刺激拳拳到肉的武打、不輸《復仇者
聯盟》的戲份分配......整體而言十分均衡,以前只拍過搞笑片的導演羅索兄弟(
Russo brothers)簡直把大家嚇壞了。
個人最喜歡的是本片善惡不再分明、正反雙方立場都有其基礎與可認同之處的安排,索
拉博士(Dr. Zola)在地下室中講出事實真相的一幕實在令我雞皮疙瘩,《美國隊長》
首集對反派描寫的缺陷到了續集反而變成彰顯時代劇烈變遷的優點,令人玩味。
冬日士兵(Winter Soldier)也是繼洛基之後另一個大有可為、充滿魅力的反派角色,
可惜翻譯.....
去年有寫過一篇比較完整的心得,有興趣的話請見:
http://qn123456.blogspot.tw/2014/04/2.html
《星際異攻隊》(2014)
目前本系列個人最喜歡的一部作品,一來我自己曾為了爭取翻譯改善的問題有過不少挫
敗的經驗,二來本片上映時我也正好碰上人生的低潮,當時發了瘋似地進電影院看了五
次,許多橋段每次重看都會讓我熱淚盈眶。
跟《復仇者聯盟》系列相比,本片的「家庭」元素其實更加深刻,故事乍看之下充滿各
種胡鬧與惡趣味,但身兼導演與編劇的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其實是用喜劇的手
法包裝這些失敗者與邊緣人所面臨的一齣齣人生悲劇,很多小細節的安排都相當令人玩
味,深究下去也會令人感受到劇組的用心。舉例來說,火箭(Rocket)一再嚷嚷的「義
肢」玩笑對照到他自己被製造過程中一再被拆解重組的經歷其實非常殘酷,而主角星
爵(Star-Lord)在入獄時對火箭背部機械構造的一瞥也蘊含著角色的心態轉變,在那
幕之後,星爵的憐憫之心與無私會變得更加強烈,這些主角的行為也會越來越像個英
雄。
本片想講述的另一個主題則是「母親對兒子跨越時空的愛與思念」,貫串整部電影的「
勁爆舞曲大帝國(Awesome Mix)」插曲各個都反應了電影當下的情緒,有些完全貼合
角色面臨的境況,有些則是透過完全相反的歌詞帶出反諷。舉例來說:電影播放〈
Hooked on a feeling〉時主角被獄卒電擊,根本不可能「愛上這感覺」;又或者〈Ooh
Child〉播放時劇情揭示了反派羅南(Ronan)尚未死亡的事實,主角群們當時面對的
和歌詞所說的「一切都會變好」也完全是相反的情況.....
另一個本片的特色則是大膽使用鮮艷的色調表現出宇宙世界的繽紛,導演也說過劇中一
再出現的「黃色」代表的其實正是「救贖」與「重生」的意象,德雷克斯(Drax)被丟
入的脊髓液、格魯特(Groot)的胞子、新星軍團(Nova Corps)戰機的防護網.....等
等都是這類隱喻的展現。
如果有稍微追蹤過導演的發言,不難理解本片的用心製作為何會在上映後帶起一股席捲
全美的驚人文化現象。只可惜礙於文化隔閡,台灣人可能比較難感受到電影裡的一些復
古美式幽默,而那些比較不需要文化背景就能理解的部份又完全被翻譯給毀了,這部份
絕對是《星際異攻隊》最大的遺憾。
《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2015)
本系列的最新作,我個人對它的喜好也更勝於《復仇者聯盟》。
撇開諸如浩克與黑寡婦的戀情、快銀(Quicksilver)退場這類引發兩極爭議的安排,
本片的戲份分配其實是比《復仇者聯盟》更加平均、同時也更加自然的,更別提它的
主要角色與故事場景比起首集更加多元,先天限制也變得更高,但許多觀眾卻往往會
忽略這點。
有不少人覺得《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的支線過多、整部電影像個大雜燴一樣,
但我認為這些劇情其實都是沿著「把超級英雄視為當代神話」的隱喻開展出來的。透
過「人」與「神」的對比,本片展現了超級英雄光鮮外表下的痛苦掙扎,也帶出了奧
創(Ultron)、幻視(Vision)與東尼之間複雜的「造物主」與「被造物」情結;整部
電影呈現出來的濃烈漫畫感、充滿大量躍動感與合作的動作場面也是系列作之最。
比較可惜的是幾個重要橋段的收尾。像是阻止列車、還有最後的空島爆炸,這些大場面
故事前段都花了許多時間醞釀,但事件結束的一刻卻沒有再多給觀眾一些時間沈澱、情
緒還來不及發酵就切入下一個畫面,我想這是這部電影危機感稍弱、或是讓人感覺情緒
起伏不夠強烈的原因之一。
不知不覺寫了好多,其實還有很多可以談的東西,有機會再為《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
元》寫篇詳細一點的心得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