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7227078
§ 言論自由
英國十九世紀新教議員William M. Punshon曾言:「當我們對重要事件抱持緘默的那一天
來臨,我們的生命形同終結。」
對自由的追求,包括將思想自由以言論自由的方式展現。但當言論自由落於現代的某些專
業領域,則有了不同的專業倫理對當中自由的意義有所詮釋。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有些文字
工作者選擇當撰寫故事的「作家」,有些人選擇擔綱新聞報導的「記者」。
普遍而言,作家擁有虛構的權力,《漢書‧藝文志》定義「小說家」:「小說家者流,蓋
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記者則是客觀真理的代言人,如香港記者協會中名言「記者專業守則」第一條明言:「新
聞從業員應以求真、公平、客觀、不偏不倚和全面的態度處理新聞材料,確保報道正確無
誤,沒有斷章取義或曲解新聞材料的原意,不致誤導大眾。」
然而,作家與記者的界線逐漸模糊,誰才是真實的代言人,誰又是虛構的創作者,我們越
來越難分清兩者之間的絕對差異。更多時候,樹立真實與虛構的決定權似乎既不掌握在作
家手中,也不在記者手裡。
那麼到底擁有操控權的是誰,誰又是真正的自由者?
§《登堂入室》&《獨家腥聞》
近年有兩部電影,從不同的角度挑起言論與自由的課題:
《登堂入室》(Dans la maison)是法國導演歐容的作品,描述法國高中一位寫作課老師
吉爾曼,他要求學生每週都要繳交一份記述生活的作文。吉爾曼工作疲乏,自身的文學夢
早已熄滅,學生的作文在他眼中盡是不入流的作品,直到碰上學生克勞德,他在每週作文
中陳述他如何觀察好友家庭的一舉一動,以及對好友母親的感情和欲望。克勞德的作文深
深吸引吉爾曼,他們建立起親密的師徒關係。儘管吉爾曼意識到克勞德的舉措觸犯著道德
邊際,他卻無可自拔的讓自己淪為克勞德的幫凶。
《獨家腥聞》(Nightcrawler)是我去年看過最驚奇的電影。故事圍繞個性偏激,疑似有
邊原性人格的男人路易斯展開。路易斯靠偷竊等勾當謀生,他渴望受到他人關注,卻遲遲
得不到支持。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獨立攝影記者的工作帶給他新的生活目標。他帶著陽春
的器材,開始追逐捕捉獨家新聞畫面的機會。過程中路易斯得到製作人妮娜的賞識與指點
,他逐漸抓到民眾及新聞媒體嗜血性格對收視率的刺激,他開始不擇手段的想方設法捕捉
更刺激、血腥和暴力的獨家鏡頭,且不惜為了獲得最佳的畫面,排除競爭的同業,親手「
製造」最引人眼球的新聞。
§ 真實的虛構&虛構的真實
美劇《豪斯醫生》(House)中,豪斯說:「沒有病人不會說謊。」在這個信念上,他要
求助手們徹底的了解病人,包括他們的隱私,因為真相可能就在那些謊言和刻意隱瞞之下
。
真實不見得能給人們好好活下去的勇氣,信念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如同人的生命之所以獨
特,就在於人有豐富的想像力。我更加同意斯多葛學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對真理的看法:「人會被『對事物的看法』影響,而不是被事物本身。」
比起真實本身,或許對事件的看法才是真實的主體。
克勞德記述著自己通過擔任同學家教,然後一步步進逼他的家庭,偷窺著他的母親,試著
引誘她的過程。教師吉爾曼做為讀者,他其實不是一個毫無關係的旁觀者。就像日常民眾
在觀看新聞的時候,也不是和新聞中的內容,報導所及的對象無關,彼此存在於不同次元
的個體。吉爾曼是克勞德的老師、成年人和一位守法的公民,但他卻沒有選擇阻止克勞德
,而是虛假的避免表面上的介入,實質上卻將自己的創作欲,並若有似無的滿足克勞德渴
望得到老師肯定的意圖。
妮娜做為新聞專業人士,剛開始她與路易斯的合作,以一個類似導師的身份引領著路易斯
。如同克勞德,她通過路易斯的才華與野心,獲得自身實質與精神上的滿足。所以當路易
斯反過來勒索妮娜,要她獻上肉體以逞獸慾,妮娜半推半就的接受了,只要路易斯能夠繼
續貢獻最刺激,最能挑起收視率的新聞畫面。儘管妮娜的同事表達各種疑慮,提醒妮娜新
聞從業人員的專業倫理守則,妮娜視若無睹,她和路易斯同為利用虛構,以獲得在真實世
界中成功的罪犯。
克勞德與路易斯,他們的價值觀陳述著「為達目的,可以犧牲他人的價值觀」,操弄真實
。吉爾曼和妮娜,他們用自己的行為贊同與鼓勵克勞德與路易斯的行為,強化了他們的價
值觀。就像面對不合理、違反倫理的新聞事件,嘴巴說不要,身體卻很老實的沖高點閱率
的閱聽大眾。
§ 行動即認知
面對來談者,或者面對一般人,當他們陳述著一件事,這件事可能是虛構的,可能是真實
的,或者真實與虛構混雜。
真實的價值是什麼?某些來談者把所有的經歷都說出來,包括最深處的祕密,他們傾注著
自己的一切。曾有人告訴我,唯有絕對誠實,才能不讓我做出錯誤的判斷。可是並非所有
的真相都能提供救贖,說出真相和面對真相不見得是同一回事,面對真相和處理真相又是
另外一回事。
有次一位女士跟我陳述她的外遇經歷,把開始到結束的過程鉅細靡遺的告訴我。她並不後
悔,儘管偶爾會想起這位曾經讓她動心的優秀男士。這個故事本身有多少香豔刺激的橋段
並不是重點,而是來談者對於婚姻的態度,對於離婚應該進行的考量,以及一位女人對情
慾與性自主的觀念。這些價值觀使得她是她,呈現她的人格特質。
同樣是關於外遇的陳述,不同來談者的陳述方式與對事件整體,和自我評價的評價,說明
著個體,乃至於群體,以及文化圈彼此的衝突、和諧與央個人在這樣的世界中如何奮力求
生,又如何委屈自己,以及夾縫中求生存的各種生存之道,形塑自我人格特質——同時也
是彰顯人格特質——的方式。
虛構的故事,就像童話,每一篇都是人性的鏡子,幫助我們看清肉眼所不能及的邊界。
《登堂入室》和《獨家腥聞》的結局有異曲同工之妙,無論中間克勞德和吉爾曼、路易斯
和妮娜有過什麼樣的衝突、說了再見,繞了一大圈後,他們又重新走在一起。最終,他們
是什麼樣的人,比起種種說詞,他們的選擇本身說明了一切:虛構的故事只是表達現實人
生的一種譬喻方式。
太陽花學運、八仙塵爆、台灣是不是獨立國家、賣奶換點閱的藝人……種種事件本身,議
題是什麼、死亡人數多少和畫面上乳房裡頭塞的是脂肪還是矽膠,我們面對這些事情的想
法、態度與反應,逼使我們面對自我,那張面孔或許是無法通過想像力簡單虛構,並加以
否認,遊走於充斥無數畫面的時空片段中,殘存的真實。
好讀版:
http://blog.udn.com/linengreen/2722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