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迷影評】電影知識 專欄分享
[歷史] 紙包不住火 回顧《間諜橋》(Bridge of Spies)的歷史事件
by XXY
網頁版文章(有圖文解說):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70302#
《間諜橋》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BuzHrZBro
預計於今年2015年10月上映的電影《間諜橋》(Bridge of Spies),是由好萊塢知名導
演史蒂芬史匹柏、柯恩兄弟編劇、以及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合作的最新作品,故事取材
自1960年代之際,美蘇兩國冷戰時期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一架美軍執行偵察任務的U-2
偵察機在蘇聯境內墜毀,飛行員被俘,一連串的後續事件,導致美蘇兩國關係緊張,是冷
戰時期的兩國關係最低點時期。而湯姆漢克斯在片中飾演的美國律師—詹姆士B多諾萬(
James B. Donovan),則是受美國CIA委託執行人質交換談判事宜的重要歷史人物:他不
僅擔負了美蘇雙方的人質生命安全,同時也必須顧慮到兩國關係緊張的敏感神經,相信史
蒂芬史匹柏與湯姆漢克斯的第四度合作,柯恩兄弟以往超高質感的編劇水準,能夠帶給影
迷們另一個精彩的故事。
而《間諜橋》中的人質交換事件,是發生於1962年2月10日西柏林與東德(註1)間,位於
波茲坦(德語:Potsdam)一座名為「格林尼克」(Glienicke Bridge)的橋上進行。人
質分別為美國人—法蘭西斯加里鮑爾斯(Francis Gary Powers)以及蘇聯人—魯道夫阿
貝爾(此為間諜的化名,本名為威廉亨利霍維奇費許)。人質交換的結果很成功,雙方順
利在橋上完成人質交換,也讓美蘇兩國的緊張氣氛降溫許多,但後續的冷戰局面則有了重
大變革。而這場人質交換事件的始末,可回朔到兩年前的U-2偵察機墜毀事件。
(圖)
《間諜橋》故事中的人質交換場景-德國柏林郊區的格林尼克橋。右圖為冷戰時期分裂的
東西柏林全圖;左上圖為當年人質交換場景照片;左下圖為今日的格林尼克橋樣貌。
(圖片來源:glienicke-bridge.com / wikipedia)
當年人質交換的珍貴歷史畫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MfrOX1NOM
自1957年開始,美國為了監控蘇聯境內軍事設施以及核武器製造機構,祕密的與巴基斯坦
達成協議,在巴國境內的白沙瓦附近建立了空軍基地,用以起降U-2偵察機。美國頻繁起
降的U-2偵察機進出蘇聯國境如入無人之境,這種舉動明顯違背了當年國際法與航空相關
法規,雖然蘇聯早就知情,但礙於造機技術較不成熟,只能眼睜睜地在雷達上看這些從巴
基斯坦起飛的美國偵察機進出自家門,默默地忍氣吞聲,另一方面,蘇聯則積極加強了邊
境的防空雷達與地對空飛彈的部屬。
(圖)
活耀於冷戰時期的高空偵察機 U-2。左圖為裝設於U-2偵察機內部的攝影器材,展示於美
國華盛頓特區航空與太空博物館;右上圖為U-2偵察機內裝備成列;右下圖為U-2偵察機於
航空母艦上測試起降照片。
(圖片來源:左圖為筆者自攝 / 右上及右下wikipedia)
附帶一提,這種多次進出鐵幕的U-2偵察機,可說是美國冷戰時期的劃時代重要軍事產物
,在Google Earth尚未問世,人造衛星及太空科技尚未發達的年代,人們利用飛機監控地
面的技術不斷進步,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Corporation)所研發的U-2偵察機
,能夠不分晝夜在21公里以上的高空執行地面偵察任務。而中華民國於1960年代成立的黑
貓中隊,便是國軍與美國CIA配合的情報蒐集單位,以桃園為基地,利用U-2偵察機對中國
大陸地區進行秘密偵查任務。因此U-2偵察機可說是與台灣近代史息息相關。
回到電影《間諜橋》的歷史背景,1960年5月1日,原訂偵查蘇聯境內的偵察任務,因天候
不佳已延後了三天,駕駛U-2C偵察機的飛行員—法蘭西斯加利鮑威爾順利從巴基斯坦白沙
瓦基地升空,開始執行任務。在這次代號為「大滿貫」(Grand Slam)的任務中,鮑威爾
的座機原訂從巴基斯坦白沙瓦出發,往西北方向飛行至鹹海(Aral Sea)轉往北,至葉卡
捷琳堡(英文:Yekaterinburg)再往西北至普列謝茲克(英文:Plesetsk),最後飛離
蘇聯至挪威的博德機場降落,沿途拍攝這兩座城市附近的洲際彈道飛彈基地,以及相關軍
事設施。不料在鮑威爾升空沒多久,在哈薩克上空早就被蘇聯盯上。蘇聯派出一架攔截機
以及發射14枚防空飛彈後,鮑威爾的U-2偵察機在傑格佳爾斯克(英文:Degtyarsk)附近
被擊中,過程中鮑威爾在高空中冒險跳傘,順利在地面獲救。但不幸的是,由於鮑威爾不
會說俄語,馬上就被當地軍隊所逮捕。另外,鮑威爾在慌忙中跳傘逃生,來不及將機艙內
的機敏設施銷毀,U-2偵察機的殘骸最後在蘇聯境內的葉卡捷琳堡附近掉落地面,隨後被
蘇聯軍方所扣押。因此,鮑威爾本人與U-2偵察機殘骸,成為蘇聯後續與美國談判的最大
籌碼。
(圖)
左圖為鮑威爾原定飛行路線與座機被擊落位置圖;右上圖為鮑威爾U-2偵察機座機殘骸,
目前展示於莫斯科中央軍事博物館內;右下左圖為鮑威爾於蘇聯被捕時,蘇聯軍方所公布
之照片;右下右圖為《間諜橋》電影中鮑威爾扮相,由演員奧斯丁史都威(Austin
Stowell)所飾演。
(圖片來源:wikipedia / yareah.com)
在鮑威爾座機墜毀失聯後的4天,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主動發布了一則有關U-2偵察機在土耳其北部
蒐集氣象資料的新聞,並指出該機在偏離航道後失去聯絡,駕駛該機的飛行員可能因為「
氧氣供應系統」失靈而凶多吉少。新聞稿中甚至還出現了一架機身漆成NASA機體顏色的
U-2偵察機,說明了U-2偵察機是用於氣象研究使用。事實上這個新聞稿發布的背後,是
CIA串通NASA掩蓋事實的救火行動,檯面上NASA欲蓋彌彰的行為,雖遭到當年許多媒體質
疑,但NASA仍然堅稱U-2偵察機的設計,就是協助高空氣象研究,絕非軍事用途。
(圖)
當年NASA配合CIA隱瞞事實的U-2偵察機展示機,故意塗上NASA飛行器塗裝顏色,說明為非
軍事用途(氣象觀測研究)
(圖片來源:wikipedia)
然而在NASA發布新聞稿後的蘇聯馬上發布了擊落一架U-2間諜機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
時任蘇聯領導人的赫魯雪夫,故意將U-2稱為間諜機,還故意沒有提及飛行員的消息,使
得美國誤認為鮑威爾已經殉職,便放心繼續宣稱該機為天氣調查用途的U-2,飛行員因為
「氧氣系統供應失靈」導致昏迷誤入蘇聯領空,絕無故意侵犯蘇聯之途。在5月7日,也就
是飛機墜毀後的第六天,蘇聯發表了鮑威爾生還的消息,並公布了U-2殘骸以及機上拍攝
的偵查照片,美國才驚覺跳入蘇聯早就挖好的坑。直到今日,讓美國蒙羞的U-2飛機殘骸
以及鮑威爾當年被尋獲的求生包物品,被完整展示於莫斯科的中央軍事博物館,少部分的
文物則被送回美國國家密碼學博物館中展示。
時任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赫魯雪夫在5月7日說:「我一定要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在第一次
報告時刻意沒有說那駕駛員仍然生還,現在看看美國人說了多少的蠢話。」(原英文文稿
:"Comrades, I must let you in on a secret". "When I made my report I
deliberately refrained from mentioning that the pilot was alive and safe and
that we had the remnants of the plane. We did this deliberately, because had
we given out the whole story, the Americans would have thought up another
version.")
(圖)
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視察墜毀U-2偵察機的殘骸
(圖片來源:wikipedia)
(圖)
左圖為鮑威爾尋獲的個人物品,以及U-2偵察機的殘骸,展示於美國國家密碼學博物館;
右上圖為模擬鮑威爾身著壓力裝,駕駛U-2偵察機的展示品,展示於美國冷戰歷史博物館
;右下圖為鮑威爾於蘇聯被捕時的個人物品,展示於美國冷戰歷史博物館。
(圖片來源:wikipedia)
在蘇聯公布事實的消息曝光後,讓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領導的美國政府,以及協助掩蓋事
實的NASA顏面盡失。在紙包不住火的情況下,美蘇兩國在5月16日於巴黎召開的美蘇英法
四國會談陷入尷尬的僵局,隨後5月23日蘇聯更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公開指責美國在國內進
行間諜情報工作,死要面子的美國則反控蘇聯也在美國境內派遣間諜從事情報蒐集工作,
雙方關係像是小孩吵架般一來一往的互相指責,鬧得不可開銷。
然而,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上針對蘇聯間諜活動的指控,其實也是事證確鑿的事實。其中
最知名的,便是有「當代王牌間諜」之稱的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這名蘇聯間諜本名
為威廉亨利霍維奇費許,出生於英國,20歲便精通包括德語、波蘭語、希伯來語等6國語
言,在1948年加入蘇聯KGB後,便開始在美國紐約進行間諜情報工作。他在1957年於躲藏
處被美國FBI查獲並逮捕,依間諜罪、洩漏國家機密罪等罪名,被判45年有期徒刑。
(圖)
右圖為《間諜橋》電影劇照,中間者即為魯道夫於電影中的扮相,由演員馬克勞倫斯(
Mark Rylance)所飾演;左上圖為魯道夫於美國紐約被捕時的大頭照;左下圖為蘇聯為紀
念魯道夫所發行之郵票。
(圖片來源:wikipedia / ramascreen.com)
美蘇兩國雙方的間諜活動,互相對對方進行偵察活動的事實,其實在國際上早已心知肚明
。只不過美國因為U-2偵察機墜毀事件,被蘇聯抓到了小辮子。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下,美
國在聯合國上提出了開放領空(Open Skies)的建議(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S-PV-857提
案),試圖化解尷尬,但最後仍被蘇聯以否決權反對。雙方堅持不下的情況,最後卻鬧得
不歡而散。而鮑威爾也在墜機後的三個月,被蘇聯軍事法院判定間諜罪,入獄3年並苦役7
年,使得這場國際糾紛雪上加霜。
在美蘇雙方持續談判斡旋下,墜機事件的2年後,1960年2月10日,美蘇雙方分別交出被捕
間諜—魯道夫阿貝爾,以及U-2被俘飛行員—鮑威爾,並協議於東西柏林邊界進行人質交
換。鮑威爾隨後返回美國,並在1965年被CIA授予「情報之星」的獎章,1970年發表了他
第一本有關墜機事件的回憶錄著作,紀載了當年空中偵察以及墜機事件身處囚梏的故事。
鮑威爾則於1977年8月1日的一場飛行事故中過世,死後被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中。而他
的其中一位兒子,在1996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郊外設立了一座冷戰歷史博物館,展出了許
多有關冷戰時期的歷史文物,以及鮑威爾當年墜機事件的許多相關物品。
(圖)
鮑威爾長眠於美國阿靈頓國家公墓的墓碑,墓碑上顯示鮑威爾參與了韓戰,但事實上鮑威
爾在韓戰期間加入了CIA,專門負責U-2飛行計畫,並沒有參與韓戰的飛行任務。
(圖片來源:findagrave.com)
值得一提的是,正當西方媒體注目於美國人鮑威爾的同時,當年人質交換的主角之一—蘇
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媒體光環便明顯較鮑威爾少了許多。魯道夫在人質交換後,順利回
到家中與妻女團聚,並在蘇聯國內被塑造為「超級間諜」的形象。在返回莫斯科後,被
KGB任命為「第一行政官」,到處至學校等機構進行演講有關情報工作的經驗分享。此外
,他也擔任過蘇聯間諜電影《死亡季節》(Dead Season)的顧問。直到1971年11月15日
,魯道夫因肺癌過世,安葬在敦斯克伊公墓(Donskoy Cemetery)。有趣的是,魯道夫下
葬的當天,有三名西方記者到場,在墓碑上見到了他的本名,喪禮意外成為本名公開大會
,也因此魯道夫的本名才意外被後人所知。
(圖)
魯道夫於莫斯科敦斯克伊公墓的墓碑。值得一提的是,墓碑上並非寫以一般大眾所知的名
字-魯道夫阿貝爾,而是寫以本名-威廉亨利霍維奇費舍爾。
(圖片來源:findagrave.com)
這場1960年的U-2偵察機墜機意外,意外牽扯出美蘇兩國互相監控對方的間諜行動,以及
一觸即發的緊張關係,同時也證明了U-2偵察機這種高空偵察方式亟需改進。美國在60年
代加速了間諜衛星的研發,並試圖以更先進的偵察機取代U-2,因此造就了史上最快的飛
機—SR-71黑鳥式偵察機問世,以及D-21無人偵察機的誕生。除了美國及蘇聯兩國,在本
次事件的間接受害者—巴基斯坦,因為提供美國建造空軍基地而遭到蘇聯封鎖,蘇聯同時
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給巴基斯坦鄰近的印度,使得巴基斯坦遭受到極大的威脅。在不得已
的情況下,巴基斯坦極力與美國切割,並宣稱美國在巴基斯坦的秘密間諜活動,巴基斯坦
一概不知情。直到1970年1月,美國在巴基斯坦的情報據點正式吹響了熄燈號。
回顧冷戰歷史,國際間為了避免再度重演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悲劇,互相提升
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同時也與對手間互不相往來,卻在私下進行許多密密的間諜活動。導
致了檯面上大家表面和氣,卻在檯面下互相較勁的恐怖平衡。這種詭異的國際局勢,雖然
最後以蘇聯解體收場,但歷史似乎不斷的重演,國際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利益
分配的殘酷現實,在當今的幾個衝突地區仍屢見不鮮。台灣在這樣的宏觀世界近代歷史背
景裡,其實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年政府與美國合作對於中國大陸地區秘密進行的情
報蒐集工作,也在間諜活動的黃金年代佔有一席地位,也有不少靈魂為了國家犧牲奉獻了
自己的生命。但這些不願意面對的真相,似乎在歷史課本上僅輕描淡寫提及,或只聚焦於
國內戒嚴期間政府如何推動十大建設與經濟發展,實為可惜。
近年來,許多以冷戰時期的電影作品慢慢被推出,過去這些只能私下茶餘飯後交談的「非
官方說法」,透過電影這樣的娛樂媒介,也有了許多不同的詮釋。如近期上映的《紳士密
令》,融合了黑色幽默喜劇元素,將美蘇兩國間的特務活動做了有趣的呈現;或是本篇介
紹的《間諜橋》,則以還原歷史真相為訴求。也許我們應該以學習、開放、以及不抱任何
立場的態度,好好研究冷戰期間的有趣歷史故事,我們將在國際關係上有更進一步的成長
。
註1:1962年2月10日,正值於柏林圍牆建立後的半年。在預告片中可看見西柏林與東德邊
界,工人們用混凝土磚一塊塊砌起的圍牆。值得注意的是,《間諜橋》中的人質交換地點
,為西柏林與東德邊界,而非西柏林與東柏林邊界。
有關柏林圍牆建立的介紹,詳【專欄】—重返《紳士密令》(The Man From U.N.C.L.E.
)的年代用圍牆分隔的柏林
http://www.movier.tw/post.php?SID=69280
延伸閱讀及相關資訊:
l 《間諜橋》IMDb電影資訊
http://www.imdb.com/title/tt3682448/
l 《間諜橋》電影官方網站
http://bridgeofspies.com/
l Krushchev's Challenge: The U-2 Dilemma
http://www.ratical.org/ratville/JFK/ST/STchp20.html
l 維基百科:1960年U-2擊墜事件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960_U-2_incident
l 維基百科:魯道夫阿貝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dolf_Abel
l 維基百科:U-2偵察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ckheed_U-2
l Three days in 300 years: Spies on the bridge
http://www.glienicke-bridge.com/pageID_1283824.html
內容版權所有,轉載前請先告知作者
【視覺動物的電影觀點】 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nimalof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