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影以及劇本的一點心得分享。
劇本及人物設定提及嘉誠公主和嘉信公主(道姑)幼時經歷安史之亂,日後各自以不
同信念維繫和平。嘉誠公主降嫁魏博後,辭退宮婢,努力融入藩鎮生活,並將此信念以
玉玦授與隱娘。而嘉信公主幼時即交由道觀撫養長大,認為國家紛擾來自藩鎮征伐不休,
若「殺一獨夫可救千百人,則殺之」,並培養因故被送至道觀的隱娘成為殺手,遂其信
念,可以說隱娘同時接受了兩種不同價值觀念。
一開始隱娘似是認同師父,殺了大僚。但之後見小兒即未忍心下手,可見殺獨夫之想
法未若師父堅定。而回家後隱娘兩次展現心緒動搖,都和嘉誠公主有關,一次是聽聞公
主病逝前仍對自己感到歉疚,掩面慟哭。另一次是受了傷之後,輕聲說出「娘娘教我撫
琴…說青鸞舞鏡…娘娘就是青鸞…從京師嫁到魏博,沒有同類…」。可知相處時間雖然
不長,但嘉誠公主在隱娘心中有重要地位。
劇本中兩種價值觀的衝突比較強烈,但在電影中「殺獨夫」的觀念感覺被減的比較淡,
隱娘未直接說出認同師父,而田季安性格雖暴烈,獨夫形象亦不太強烈,還呈現他未忘
舊情的一面,讓隱娘返家這件事著重在是否能修煉到「劍道無親」的境界(劇本中隱娘
有和母親爭辯該不該殺,且認為丘絳是田季安活埋的)。
隱娘幼年戲份全數被刪,只能從守護生病的田季安以及衝入元家大院的敘述推知個性
中執著之處。而相較於父母對隱娘展現的關心,隱娘對父母的情感是比較淡漠的,即使
乳母轉告母親每年都為她裁衣,隱娘臉上仍是幾無表情。父親說了兩次「當年不該讓道
姑公主帶走的…」,對母親說的時候是懼怕刺客身分,對隱娘說的時候多了份愧疚,但
不論何時,終究未能明確接納身為刺客的隱娘,親子關係也未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田元氏則是另一個政治聯姻的代表,一開始看片時不知她為何追殺田興,只覺夫妻雖
不十分和睦,但畢竟已同為魏博人。後來再看劇本才比較能確定她是為了鞏固元家勢力
而殺人。兩代聯姻,田家先迎來以和為貴的嘉誠公主,後遇上同時身為精精兒的田元氏
,明裡以小孩武裝自己,暗裡誅殺田家勢力,一場與田季安對峙的戲精彩萬分,卻也是
被禁錮最深的青鸞。
磨鏡少年,看來非習武之人,卻隻身衝入帶刀人群中,實已超出路見不平的範圍,代
表了絕對的善念。隱娘原是為斬斷情緣而歸鄉,卻在故鄉找回失去的情感與記憶,她想
起了美麗而孤獨的嘉誠公主,似乎也決定了今後想走的路。
電影還原唐代,不只是建築服飾,光影聲響,還有對於生活步調的想像。以往從來沒
有想過古代生活步調這件事,電影或連續劇就算古裝,也常是止不住的絮絮叨叨。但在
低人口密度,最快的交通是馬匹的年代,相信生活應該是更緩慢、更簡單、更安靜、更
深入大自然的。這部片呈現的氣氛給了許多想像空間,很有趣。
聶隱娘的原文一千多字,劇本改編成一萬多字,電影再在劇本的架構下逐步簡化,減
場景、減台詞,能不說就不說,最後精煉成影像版的傳奇故事。
最後想提一下舒淇,新聞有寫到坎城影評稱讚她把「俠女」與「少女」的一面詮釋的
剛剛好。感想大概也是如此,眼神和語調的變化很精彩,尤其喜歡她的站姿,沈穩而壓
抑,也讓最後綻放的笑容成為最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