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我看過的侯孝賢電影不多,只有悲情城市跟戀戀風塵,剛好我都蠻喜歡的
不過聶隱娘這部我個人覺得不算成功之作
新電影標榜的寫實精神,是長鏡頭被大量運用的原因
在一般的電影中,運鏡與鏡頭剪接能讓觀眾置於忽快忽慢的節奏裡
從而宰制了觀眾的情緒、節奏起伏
然而新電影的寫實風格中,常常使用長鏡頭,捨棄了鏡頭與剪接
將觀眾置於與電影相同的空間、時間流逝裡,營造寫實
觀眾不再只是被動的觀影者,他必須主動去參與電影構築出的世界
在劇情上,新電影表現手法也與傳統戲劇大相逕庭
一般電影主角,為了劇情推進,常常自言自語或對話說出自己內心世界(甚至還用唱的)
然而在新電影中,導演不願使用這種戲劇性而難免脫離現實的手法
所以觀眾必須主動去挖掘演員的心中想法
就如我們常常無法知道現實中周邊的人在想些什麼般
新電影常常也不願主動告訴你這些角色內心世界
這是大多數新電影不為人接受的原因,看不懂,不知道在演什麼
我個人接受這樣的電影形式
不過這樣的電影,可以說成敗都建立在演員身上
演員在沒有鏡頭、剪接協助下,有沒有辦法說服觀眾?
戀戀風塵與悲情城市的辛樹芬、陳松勇都做到了
他們站出來,一舉手一投足,觀眾就被說服
不過我覺得聶隱娘沒有
張震嘛,我只能說他進步很多,尤其不說話的時候
個人認為他在電影中表現時而出彩,時而不怎樣,非常不穩定
舒淇我覺得也沒有說服我,但可能是非戰之罪,聶隱娘這角色本身太困難了
要有高超武藝表現出的身段(誰做得到?),殺手的冷酷,又要有冷酷底下的糾結矛盾
加上只有幾句台詞,我很好奇不知道有誰能夠駕馭這個角色?
我總琢磨侯孝賢說的:如果舒淇能更早遇到他,一定更厲害
妻夫木聰帥歸帥,可是戲份不多,沒有什麼主戲,只成為烘托角色
倒是田袁氏坐在塌上讓人收拾的那幕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在劇情上,侯孝賢也像孤芳自賞似的
只將劇本裡最精華的部分摘下
十三年前的劇本是故事的前情提要,侯孝賢大筆一刪,沒了
還有許多故事中交代性的橋段,刪刪刪,也沒了
敢讓觀眾少了這些而看不懂劇情,不得不說這勇氣不讓人拜服
只是他老兄對劇本當然熟稔,但觀眾可就不了
我看到冰山的譬喻,總覺得奇怪
構築底下冰山為何不是導演責任,反而變成觀眾了?
而這勇氣最後呈現的結果就是,許多人看不懂,無法領略故事一些精彩之處而離席
我並不解這結果,我不覺得藝術性與可讀性是對立的
而我始終認為講完一個故事是基本的要求
我們讀文學作品或詩,也不是留那一兩句經典句子其他都刪掉,就可以成為一本書
看到所謂的冰山說法後,我反而更覺得聶隱娘現在的版本給我殘缺不全之感
尤其看過許多好作品或電影,藝術性與可看性十足後,更疑問這樣的操作是否必要?
更可以問,為何侯孝賢不拍出一部既好,又不須將冰山底部全藏起的電影?
戀戀風塵與悲情城市都很完整
如果聶隱娘是一種新的敘述方式,這樣的敘述方式真的成功嗎?
對於這部片的創造性我給予肯定
但是不是好電影,我就覺得有待商榷
我分數給的不高,因為覺得這不是一部完整的電影,反而像是聶隱娘精華版
一個人要減肥變漂亮可以,但減到傷筋見骨不是好事
打個譬喻,這個模特兒胸部跟屁股漂亮,結果就把他腰的部分全截了
胸部跟屁股精彩歸精彩,問題是看到一個沒有腰的肉體,你先倒陽還是先硬?
缺手缺腳,不完整,這就是聶隱娘給我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