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版本:http://goo.gl/WnWdQ8
屁話先說在前頭,當年《斷背山》上映之後,李安受訪時曾經說過,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
座斷背山。
把這句話放到《我的少女時代》,雖然無法全盤推移,但也能囊括一二,即使我是男的,
於今不過二十有一,但也可以這樣說吧,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那麼一個少女。
網路上總不乏爛俗的愛情短語所說:在十七歲時愛上的人,將會是你這一輩子最愛,或是
永遠忘不了的那個人。
《我的少女時代》或許就是透過成長過後才發覺的遺憾,而開始寫下的故事吧。
要說好看或難看,其實都因人而異,沒有對錯。
有人會因為徐太宇的壞或痞而愛上他,但也有人為此厭惡,或是看過就忘了這個角色吸引
人在哪。
至於歐陽非凡,難道電影裡整個校園的女生都會喜歡他嗎。不一定。但他就只是剛好符合
了一種形象,一種高中女生心中的王子的形象:好學生、長相俊秀、腦子有材身上有料。
可是就是這種被極端放大的差異,成就了電影。久了,即使被說老梗、公式化,卻還是有
人買單。
因為人都是念舊的。在我們回不到的過去裡頭,總會有一兩個場景,和《我的少女時代》
吻合。
它讓念舊的人可以回到過去,在不是那麼精確,反而變得有點模糊的回憶裡,隱隱摸出自
己的年輕時候的樣貌,暗戀隔壁班的人,暗戀校隊的男孩或是儀隊的女孩。
即使吹毛求疵如我,有時都會因為一些過於刻意的鏡頭、場景佈置而出戲,或是那根本就
不是我的年少時代,小虎隊、草蜢、劉德華,我可能都沒有正式看過他們出現在直播節目
上,可是在書店買藝人卡片的年代我走過,也走過收音機、卡帶的時代,那對我來說就是
一種觸擊點,一種我會為這個場景而想起過去的關鍵點。
我的年少時代是2000年後的臺灣,撇除細節之外,但我仍覺得那樣的情感是相似的,不管
是暗戀一個人,或是與人曖昧,心裡其實都還是一樣脆弱,因為我們都只是個十七、八歲
的少年少女,不成熟,柔軟且易傷。
可是為什麼呢,人越長越大,就越來越容易念舊。
我記得看完《五月一号》後心情低落了很久,跟昨晚夜裡,和十七歲那時愛上的人一起看
了《我的少女時代》一樣,電影散場,各自回家,卻突然在回家的路上,想起長大後的林
真心。
我不太清楚要怎樣描述這種感覺,但一直以來,描寫青春、小情小愛的電影都能有不錯票
房,卻褒貶不一。讚揚的往往都說觸動人心,就是如此吧:理性與感性正在抗衡,即使念
舊,想回到青春期,但我們都心知肚明,電影散場、離開,開門到家的那一剎那,我們都
還是要回到自己原來的生活,繼續想像未來的人生。
就跟年輕時候的我們一樣,跟十八歲的徐太宇和林真心一樣,甚至是《那些年,我們一起
追的女孩》裡的柯景騰、沈佳宜一樣,總是在想像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卻摸不出個樣子
。
久了,當初抱著的想法都過去了,就算再怎樣曾經愛過一個人,都還是得放下。
林真心還是交了男朋友,沈佳宜也結婚了,他們即使清楚明白,年輕時多麼愛徐太宇和柯
景騰,但錯過就是錯過了,遺憾成為推動彼此繼續過活的力量,相信在某個平行時空,青
春正好,而妳未嫁。
我不去定義《我的少女時代》是好或不好,但我確實是因為有那麼一部分,跟電影吻合了
。
雨後的校園、頂樓的祕密基地、放牛班、資優班、體罰、制服規定、禁止染髮、全年級排
行榜、暗戀著的、告白的、喜歡的、不愛的、放下的,他們在《我的少女時代》裡頭,就
像是我的另一個平行時空,替我回想那些遺憾,還有已經遠去的青春期。
可是走出影廳之後,此刻的我二十有一,十七歲距離我已經是四、五年前的事了,劉德華
唱著的忘情水我只會哼出副歌前二句,可是這種情感是永遠不變,而且會一直出現在每個
人的青春期的。
我們都曾有過這些時光,即使短暫,都依然是我們的少年、少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