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QHlCaSR_w
1920年代,一群俄國的電影理論家,
為了使電影真正地跟其他藝術媒介做出區隔,
在不停爭吵中創立了蒙太奇.
Montage,蒙太奇,是指將數個片段穿插在一起,
再由觀眾的大腦做出連接,
以創造出更多的畫外之音.
Cinefix將蒙太奇的用途加以分門別類,
再從這十類挑出每一類的頂尖.
這就是[十大電影蒙太奇]!
1010101010101010(00:18)1010101010101010
一開始,我們要先問,蒙太奇可以做些什麼?
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可以把一段較長的故事,
切成數小段快速交代完畢.
例如Casino(賭國風雲,1995),
喬派西的崛起;
Goodfellas(四海好傢伙,1990),
勞勃狄尼諾的清掃行動;
The Hudsucker Proxy(金錢帝國,1994),
呼拉圈的發展過程;
Watchmen(守護者,2009)的開頭;
或是The Rules of Attraction(愛情磁場,2002)的歐洲之旅.
但是第十名必須是Up(天外奇蹟,2009)的開頭.
幾乎每一個畫面都暗藏一些細節,
顯示他們的希望,夢想,轉變與傷痛,
然後在最後一刻重擊你的心.
你有沒有為這兩夫妻掉過眼淚呢?
9999999999999999(01:20)9999999999999999
當然,不是每個蒙太奇都是悲傷的故事,
有些反而成為笑料百出的橋段.
例如Ace Ventura: Pet Detective(王牌威龍,1994)中找戒指的橋段;
WALL-E(瓦力,2008),
想把伊芙喚醒卻一再失敗的瓦力;
還有刻意諷刺蒙太奇的兩部電影:
Wet Hot American Summer(哈啦夏令營,2001),
和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美國賤隊:世界警察,2004).
Fight Club(鬥陣俱樂部,1999)片中數不清的蒙太奇,
我們最喜歡艾德華諾頓找人打架的部分.
但魏斯安德森才是這領域的高手.
The Royal Tenenbaums(天才一族,2001)的搗亂日,
Rushmore(都是愛情惹的禍,1998)的互相報仇,
以及第九名:同一部片的主角介紹.
就如同其他Wes Anderson的電影,
剛好配合的音樂,刻意格格不入的服裝設計,
主角死盯著前方的畫面讓我們無法忍笑,
更何況這些荒謬的經歷!
8888888888888888(02:22)8888888888888888
蒙太奇做得更好的就是壓縮時間,
把潛移默化的改變作得更加戲劇化.
這就是很常使用的[訓練蒙太奇].
從Dirty Dancing(熱舞17,1987),
The Karate Kid(小子難纏,1984),
Batman Begins(蝙蝠俠:開戰時刻,2005),
Mulan(花木蘭,1998),
School of Rock(搖滾教室,2003),
Clueless(獨領風騷,1995),
到Real Genius(天才作反,1985),
甚至The 36th Chamber of Shaolin(少林三十六房,港,1978)!
但我們並非每一次都以藝術價值做評分,
有時某些電影不得不上榜.
對我們來說,那就是[洛基]系列.
若要從該系列最普通的訓練橋段排列到最佳的,
那會先是Rocky Balboa(洛基:勇者無懼,2006),
然後是Rocky 3(洛基3,1982),
Rocky(洛基,1976),
Rocky 2(洛基2,1979),
(我們假裝某一集不存在)
以及我們的第八名:Rocky 4(洛基4,1985).
整部片有31.9%花在蒙太奇上頭,
不只是冷戰的意識形態之戰而已,
而是一個退無可退的失敗者,
為了復仇,也為了證明科技不是獲勝的唯一條件,
而在雪地中努力奮鬥著.
7777777777777777(03:33)7777777777777777
有時蒙太奇也可以把多個故事串在一起,
達成比原來更豐富與精采的效果.
例如Magnolia(心靈角落,1999)的人物介紹;
V for Vendetta(V怪客,2006)的骨牌戲;
尤其是Kill Your Darlings(愛殺達令,2013),
同志性愛,毒品,謀殺與悠揚的背景音樂.
然而第七名是Donnie Darko(怵目驚魂28天,2001)的結局.
即使你被複雜的劇情搞得頭很痛,
這一幕還是能夠撼動所有人的心.
我們感受到了某件事的深刻與悲劇性,
即使在最後才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
尤其是觸動人心的背景音樂,
保證令你難以忘懷!
6666666666666666(04:28)6666666666666666
將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並列時,
蒙太奇還可以使對比明朗化.
例如The Departed(神鬼無間,2006),
麥特戴蒙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對比;
Groundhog Day(今天暫時停止,1993),
比爾莫瑞的各種自殺;
以及Edge of Tomorrow(明日邊界,2014),
湯姆克魯斯的各種被殺.
City of God(無法無天,巴西,2002)的公寓戲,
將各事件的前後做對比,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但Cinema Paradiso(新天堂樂園,義,1988)的結尾,
各個舊電影中形形色色的愛情橋段,
才是我們的第六名.
雖然要看完整部電影,才能感受到完整的情感,
但直接看這段不看前面,
還是會受到情感的渲染.
這既是對電影史的一封情書,
也是給觀眾的一封情書.
5555555555555555(05:38)5555555555555555
如果把每個長期的關係挑出數個時刻,
再以蒙太奇的方式呈現,
既可以讓觀眾知道細節,也能一次反映全體.
例如Annie Hall(安妮霍爾,1977)的結局;
Raging Bull(蠻牛,1980)的婚姻回憶;
Casablanca(北非諜影,1942)的巴黎回憶;
[天才一族],女主角的性生活;
Amelie(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法德合作,2001)的童年時光;
兩部電影的床戲,後者啟發前者:
Out of Sight(戰略高手,1998),
和Don't Look Now(威尼斯癡魂,1973);
還有Looper(迴路殺手,2012),
喬瑟夫高登李維變成布魯斯威利的過程.
然而,第一部使用這種方式的電影,
到現在卻還有衝擊力,那肯定要加以表揚了.
因此第五名是Citizen Kane(大國民,1941)的早餐桌橋段.
由六個吃早餐時發生的事,呈現歐森威爾斯的婚姻,
從一開始熱情的新婚生活,到最後歸於冷淡.
服裝,髮型,化妝,光線和擺飾都逐漸改變,
但鏡頭位置直到最後才回到一開始的位置,
直接在數分鐘以內對比前後,惆悵感更加濃厚.
4444444444444444(06:53)4444444444444444
第四名與上述的第五名相反,
每個畫面都暗示了比原畫面更多的大背景.
例如[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性高潮片段,
捕捉了整個城市那方面的活力;
Manhattan(曼哈頓,1979)的開頭,
捕捉了整個城市的美麗,卻暗示了更多;
Do the Right Thing(為所應為,1989),
批評性別歧視的橋段也毫不遜色.
但說到史派克李,他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
當然是25th Hour(25小時,2002)中,
艾德華諾頓對鏡子飆罵時穿插的橋段.
看著主角從全球民眾一路批評到個人瑣事,
從對世界的偏見到對個人的錯誤.
Spike Lee精準地捕捉了911事件後的紐約,
對全球多元文化的難以適應,以及人們真正的想法:
不是真正的痛恨全世界,只是自己害怕罷了!
3333333333333333(08:10)3333333333333333
當然,並非每個蒙太奇都要有意義,
有時反而可以聚焦在普通的事物上,
呈現我們習以為常的細節之美.
最著迷於此的人可說是維爾托夫,
他的其中一部電影全部聚焦在這方面上,
稱為Man with a Movie Camera(一個持攝影機的人,俄,1929).
但我們更喜歡其他人達成的效果,
例如Lord of War(軍火之王,2005)的開頭,
一個子彈的旅程;
或是Beginners(新手人生,2010),
主角看著相簿回憶過去的畫面.
而第三名,讓我們最驚豔的,
是I Wish(奇蹟,日,2011)的其中一幕.
不用多說,看就對了,保證有令人放鬆的效果!
2222222222222222(09:08)2222222222222222
第二名,我們很驚喜地發現,
蒙太奇很適合捕捉人的心理狀態.
較常使用在成癮狀態上,
例如Trainspotting(猜火車,1996)的海洛因,
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兩根槍管,1998)的酒精,
和Requiem for a Dream(噩夢輓歌,2000)的毒品.
還有Apocalypse Now(現代啟示錄,1979)的開頭,
馬龍白蘭度腦中揮之不去的戰爭意象;
或是[25小時]的結尾,
主角父親對兒子曾有的想像.
但American Beauty(美國心玫瑰情,1999)的結尾,
男主角去世前的人生走馬燈,才是我們的最愛.
即使我們在開頭獨白就知道他會死,
但等到他死的時候,還是有不少人掉下眼淚.
這要歸功於配樂,羅傑迪金斯的攝影,
感人的獨白,以及凱文史貝西戲精上身的成果.
這個片段同時呈現了生命的美好,
以及把它們丟下的哀痛.
1111111111111111(10:18)1111111111111111
第一名是艾森斯坦所說的[智慧蒙太奇].
簡單來說,就是把兩樣基本上沒有關聯的東西,
硬是放在一起比對,再由觀眾的大腦自行連接.
Sergei Eisenstein本人做得最好的,
是Strike(罷工,俄,1920),被鎮壓的人與被宰的牛.
[現代啟示錄]的結尾也用了相同的手法做為致敬.
其他還有Spring Breakers(放浪青春,2012),
彈鋼琴的優雅與暴力行動的殘酷;
以及The Social Network(社群網戰,2010),
傑西艾森柏格的宅男生活與派對上的歡樂.
而我們最愛的是The Godfather(教父,1972),
將受洗嬰兒與血洗敵人的橋段擺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謀殺的部分,
才有推進劇情的功能,
受洗的部分只是為了呈現蒙太奇的藝術而存在.
配合艾爾帕奇諾的心理轉變,
與管風琴的經典配樂,
第一名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