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版請於連結:http://kevinmoleaf.weebly.com/text/135
孩子的願望,不得其門而入的披薩店
近期台灣代理了許多印度電影,而在習慣美系日式、歐片陸劇的台灣中,印度電影還是有
著可看性。《披薩的滋味》是一部帶有諷刺但又具教育和溫馨的寫實電影。故事敘述兩個
貧民窟的小孩,因為看見大明星進去吃新開的披薩店用餐,開始對於披薩這平常吃不到的
食物有了憧憬,想盡辦法掙錢也有進去餐廳裡嚐一口披薩的美味。但當兩個小朋友好不容
易存夠了錢,才發現要吃披薩不只有買的起這麼簡單。
不知是台灣片商太會選片,還是印度踏上國際視野的電影都相當精采。好幾部印度電影都
頗受大眾好評與喜愛。從《貧民百萬富翁》、《三個傻瓜》、《救救蔡英文》一直到《來
自星星的傻瓜》都用很簡單的故事敘述不同的社會現像,雖然難免誇張和受到印度寶萊塢
的影響,電影總會有載歌載舞的片段出現,炒熱電影氣氛,雖然很有趣,但難免有時總會
讓人偏離電影主題。《披薩的滋味》是一部沒有歌唱、沒有舞蹈甚至不談戀愛的印度電影
,電影描訴一項印度社會的現實面,同時也同是在世界每一個國家角落不能抹滅的事實。
《披薩的滋味》故事敘述在南印度大城中央的貧民窟中,有一對喜歡偷烏鴉蛋的兄弟,因
為喜歡吃烏鴉蛋所以大家都管他們叫「大小烏鴉蛋」,倆兄弟跟母親和阿嬤一起生活。媽
媽每天都在工廠做女工維持家計,兄弟倆平時靠撿鐵軌上掉落的煤塊貼補家用。日子雖然
窮苦但每天都快快樂樂。有天平常小孩玩耍的空地變成了一家披薩店,兩人初次看到披薩
店內美味可口披薩,就受到誘惑,希望可以嚐一口披薩的滋味,這漸漸變成他們兩個的夢
想,於是兄弟倆開始把打工賺來的錢一點一點的存下來買披薩,沒想到等錢夠確還是無法
進到披薩店裡?
這部電影帶著辛酸和諷刺,還有小孩的天真和貧富差距的價值觀與階級的歧視。其中最大
的就是「全球化」究竟是什麼?電影裡頭每個印度人都對這新開幕的披薩店中,那小小塊
的外國食物為之瘋狂。這不免讓人想到幾十年前麥當勞剛在台灣出現時候的光景,那時有
人千里迢迢到台北,只為了排隊吃麥當勞套餐。國際化、全球性這種詞彙,難道只能反應
到誰家國際精品多;或國際連鎖店面是否進駐,用這般膚淺的方是判斷嗎?《披薩的滋味
》導演認為不管是何種國際廠商進入當地,都應該融入當地生活文化,而非破壞。當地文
化和全球化之間的平衡拿捏,才是真正的落實國際村的所在。
電影中如以現代的行銷手段也可以看出,廣告對於人們的吸引力,還有外來商品給人的感
受。在現代世界普遍崇尚西方世界的影響,不止把西方產品當作目標,甚至有使用舶來品
才是好或潮流等意味。而不止廣告魅力,《披薩的滋味》也講訴媒體亂象和商人金錢論、
甚至連政客的嘴臉也補上一刀。在這亂象中兩兄弟主角的家庭反而是股清流,草根性和直
覺式的對話內容,即使時而讓人感覺沒大沒小,還是深受觀眾喜愛。尤其這次《披薩的滋
味》選用多位真實在貧民窟生活的演員,經過課程教學讓他們在鏡頭亮相演戲。這點也不
同於一般印度片總是俊男美女的組合,讓人倍感新鮮。
《披薩的滋味》不只在印度撥出後帶來衝擊,用著幽默童趣的小孩看大人那嚴肅又充滿算
計的心裡。小男孩沒想到只是簡單的吃披薩舉動,卻引燃大風波。而這故事不管是在印度
,還是在台灣社會都是貼切的。台灣過度全球化,每個人好似不跟上世界潮流不邁向世界
就是不好。但如:為了觀光蓋了過多的觀光商場與夜市,卻忘了外國觀光客是為了台灣什
麼而遠道而來。一昧捨去文化走向科技和國際,真的會使台灣擁有競爭力嗎。電影中也講
述社會大眾對於貧富差距,那些勢力的批判,真正關心的人被排除,而假裝關心的人卻在
事後不斷消費兄弟倆人。這點就像是台灣社會如果出了什麼新聞,藝人爭相恐後的在社群
論壇發文,秀出自己毫不在乎的關心。
這部電影不止靈感來至貧民窟,拍攝地點和演員也是在貧民窟。是難得一見以印度貧民生
活寫照為出發的喜劇故事。電影原名就是以烏鴉蛋命名,只所謂選擇烏鴉,是因為在印度
烏鴉是非常平凡的鳥類,導演藉著烏鴉來比喻這些貧民窟的居民們,用電影中的故事為這
群印度的弱勢族群發聲。而兩兄弟最後是否真能如願以償的避開災禍吃到夢想中的披薩?
還是就此放棄,答案謎底只能等看完電影才會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