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版
http://thebalticnations2013.blogspot.tw/2016/04/2009-taking-woodstock.html
1969年那個夏天,在紐約鄉下的奶牛牧場,成千上萬嬉皮們湧入。他們不修邊幅、他們放
蕩不羈,保守的小鎮覺得他們會敗壞風俗,但他們卻帶來了和平與音樂。
胡士托音樂節距今已經快要半世紀,導演李安就是受到胡士托感召的那一代人。如今已邁
入中年的他,用細膩的鏡頭,描繪出那個夏天─那三天─的美,那是屬於那一代人的青春
。
青春叛逆卻也爛漫,主角Elliot再也無法忍受保守的父母,加入了嬉皮。在飄飄然的初次
藥物體驗後,他看見華麗而旋轉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沒有比較與批判,只有追求性靈
的自由解放。在那個世界裡,同性之間的曖昧情愫可以得到掌聲。這一切真美好,主角曾
經這樣讚嘆。可惜,美好的世界終究是在奇幻的世界,三天的盛宴終究要散,所有反戰、
和平、愛的理想,也在嘉年華後退散。
數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嬉皮少年少女在三天之後也回歸日常隱沒人海。時至今日,美國還
是在海外發動戰爭,階級依舊不公平,同性之愛仍舊受到歧視,藥物與放蕩不羈的打扮仍
舊會遭受異樣眼光,主角也在承辦了胡士托音樂節後離開家鄉。
宴席,散了。有沒有什麼留下?是記憶,屬於那個理想年代青春的記憶,更是經過現實的
洗滌之後最澄澈溫暖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