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備忘:在政治現實下,你的選擇是?
(網誌圖文版:https://haomin-huang.squarespace.com/blog/arts/2016/5/post-2)
■共同的目的:對抗政府
2014年9月26日至12月15日在香港爆發了一場爭取特首真普選的「雨傘革命」,當中,「雨傘」的意象是來自於抵抗警察以胡椒噴霧或催淚彈的驅離。時隔一年多,不到三十歲的導演陳梓桓,交出了他的紀錄片作品《亂世備忘》,透過二十段影片的主題,來去串聯這整場屬於香港的革命,紀錄的視角是以物資組的成員為主,透過影像,可以看到他們參與運動的各種情緒與想法,不論是衝突、憤怒、悲傷、不解等等,他們或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總歸,目的都是要為了對抗政府。
這部片從開頭就讓我很驚艷,導演的處理手法是透過國慶煙火以及催淚彈兩者的交錯剪輯,這讓人感到是如此的諷刺,一者是歡騰的慶祝中共國慶,另一者竟則是在對抗中共的力量。接著,導演把他父親所拍的,導演小時候的影像放入了紀錄片當中,從中去訴說自己小時候的成長背景,也說明了香港回歸的歷史背景。
■拿著鏡頭仍逃不過恐懼
或許,有人會認為紀錄片不應該加入導演的個人觀點,不過我對這種看法一直是有所保留的,尤其在這部紀錄片當中,導演本身其實就是個「參與者」。在運動現場的人,每個人都拿著自己不同的「武器」來革命的,雖說整部紀錄片除了導演小時候的影像之外,並沒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發言,不過,畫面也有的是導演即使拿著攝影機,仍然被警察毆打的狀況,導演也在影片中說到了,他以為攝影機可以保護他自己,但並不總是如此,當他被揍了之後,回過神來只捕捉到警察猙獰的畫面,他不敢追上前去,只留在原地錄著他的背影離去,遁入人群之中。
另外,有的畫面也是在衝突激烈的狀況時,導演也跟著逃跑的情形,從這當中,我想即使導演沒有多加註解些什麼,也都得以讓觀眾去感受到當時緊張的氛圍的,就算是導演紀錄的對象,也有的是在還沒準備好之下,就衝上最前線的,但他們的焦慮或畏懼,完全在鏡頭前無所遁形。
■民主、正義是什麼?
在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當中有很多發言或畫面都讓我思考很多,感觸很深。像是有一次在他們開會完之後,有人開玩笑似的認為,民主要一一的詢問每個人意見很麻煩。確實民主有時候讓議事的過程變得冗長,也讓我去反思了,當民主是讓每一個不同的「我」,匯聚成「我們」時,過程中究竟該如何去達成共識,的確是很困難的事情,但,想想在威權體制之下的話,人們擁有的任何理想、言論,都只能被禁錮在政府的控制之下,那,這樣不自在的生活,就算人擁有了強大的經濟或資本,失去了自己,又有何意義。
另外,在一次的「吉利蛋街頭英文教室」中,有人問了說正義是什麼?或是說,紀錄片的被攝者們與一個小妹妹圍坐著,學生阿蛋在跟小妹妹說好人跟壞人不是以外表來看的,這裏有人有刺青、留長頭髮、鬍子沒刮,那他們就都是壞人嗎?不是的,要透過他的各種行為或言語來去判斷才行。雖然這看似簡單的對話,卻隨著後來小妹妹牽著媽媽的手離去的這個背影畫面,讓我感到很欣慰,媽媽竟願意讓小孩子來這裡,也讓她這麼小就在街頭上了這課。
■即使遭受反對,仍要繼續前進
當然,片中也不乏反對的人民,看到這些畫面的時候,倒是蠻感慨的,他們就直接對著攝影機說這些學生把香港都搞亂了,或是當有人被警察架走時,有的民眾就是在旁支持警察,甚至羞辱那些抗爭者。但是,這些學生卻依然朝著目標前進,像是當中有人說的,即使家庭極力反對,不過他還是想要趁年輕的時候,做些有理想的事情。
看著這部影片,其實常常會與自己參與太陽花運動的情形作連結,也不斷去想著自己能夠為社會付出些什麼,導演所記錄的對象,很多也差不多就是我這樣年紀的人,還有一個是年僅十六歲的高中女生,他們都是那樣勇敢的去做著,或許只有1%可能性成功的事。
■政治現實下只能夾縫求生?
在影片最後備忘的部分,給我的共鳴最深,其中一個是紀錄了港大主修法律與文學的Rachel回給陳弘毅教授的信,他質疑了教授的觀點,認為為什麼要活在政治現實之下,當政治是黑暗的時候,為何還要繼續容忍?香港如何在「一國兩制」的夾縫中生存?Rachel這樣以一個旁白式的口吻來把自己的信念了出來,正也呼應了這部片的主題:「亂世備忘」。是啊,究竟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姿態來去面對無力的政治?
這部片的缺點就不多說了,這是一部確實感動我的片子,在這個意義之下,《亂世備忘》不只是導演的、參與者的備忘,亦成為了讓我更加深去思考公民不服從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