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每次談到國片都會提到 : 類型不豐富、外國低成本也有好片
但都忽略了台灣市場本來就不夠大,回收成本本來就難很多
就算拍出來金錢怪物這樣中低成本(好萊塢)的電影,真的能回收嗎?
首先談一下每次都有會人舉的例子 - 奪魂鋸
製作成本120萬美元
但都不用花任何行銷費用就有人上戲院看了?
製片公司可能花120萬沒錯
但發行公司可能是幾百萬買下發行權,然後一千萬以上的宣傳費用
然後我們先忽略掉美國電影工業本身就比台灣發達,分工上的細膩
忽略掉是每年數千部的劇本,好幾年下來才誕生出一部奪魂鋸
假設台灣版的奪魂鋸成本3000萬+行銷費用1000萬
那台北票房就估計4000萬可以回本
那你猜2012年以來北市破4000萬的恐怖片有幾部?
2部-一部多年來累積不少粉絲的溫子仁,堪稱他巔峰的厲陰宅(5000萬)
另一部則是他的偽續集,安納貝爾(4000萬)
一部沒任何品牌(導演,演員)可以賣的恐怖片,除了運氣外是很難達到4000萬票房的
接著,殯棺,700萬台幣+1000萬行銷費用
估計北市票房1700萬可回收成本
2012年來超過1700萬的非動作的懸疑犯罪片-別相信任何人(2600萬),控制(8000萬)
別忘了他們都有大明星
那台灣電影要賣錢,假如是成本5000萬至8000萬的大製作(台灣來講)
那北市票房最起碼要7000萬以上較有可能回本
每年也才15部左右
以投資者立場而言,當然還是鄉土、喜劇題材較保險
當然國片也有不少爛片,但你不可能要求每部國片都是傑作
好萊塢也有很多爛片,依比例來講可能跟台灣差不了多少
拿每年數百部好來塢電影中的少數,也就是數千個劇本中的佼佼者舉例
忽略美國電影工業的發達和市場大小的差別
只是抱怨台灣的電影工作者拍不出這樣的東西是沒用的
不如多去支持中上評價卻沒錢宣傳的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