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好讀版:http://www.moviemovie.com.tw/news/view/2470
http://goo.gl/H7gkzD
(圖片來源:坎城影展官方 FB 粉絲專頁)
第 69 屆坎城影展於台灣時間 5 月 23 日凌晨圓滿落幕,最受到矚目的「主競賽單元」
得獎名單隨之出爐,這份得獎名單隨後也引發相當大的討論,許多人都稱這屆的得獎名單
是近年來最「爆冷」的一屆,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屆的得獎結果,再來討論討論究竟為何
會讓人有如此的評論。
本屆的最大獎「金棕櫚獎」由高齡 79 歲的英國社會主義寫實大師 肯洛區(Ken Loach)
收山之作《I, Daniel Blake》獲得,這是導演第 13 次入選主競賽單元,也是自 2006
年的《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後第二度獲得該獎,更讓
導演成為坎城影展開辦以來第 8 位獲得雙金棕櫚獎的導演,在此之前包括本屆也以《
The Unknown Girl》入選主競賽單元但評價卻不盡理想的《兩天一夜》達頓兄弟(
Dardenne brothers)、《愛﹒慕》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地下社會》艾米
爾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里斯本夜車》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
茱莉小姐》阿爾夫斯約堡(Alf Sjöberg)以及《鰻魚》今村昌平。
第二大獎「評審團大獎」由去年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審團成員的 27 歲加拿大導演 札維耶
多藍(Xavier Dolan)的《不過就是世界末日》(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獲
得,這是他第五度入選坎城影展、第二度入選主競賽單元,且兩次入選都獲獎,2014 年
時曾經以《親愛媽咪》(Mommy)獲得評審團獎,與法國新浪潮大師 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的《告別語言》(Adieu au Langage)共享。
本屆的「評審團獎」則由英國女導演 安德莉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的《American
Honey》獲得,同樣三次入選主競賽單元的她也三次都獲獎,在此之前曾以《紅路》(
Red Road)與《發現心節奏》(Fish Tank)獲得同樣的獎項,《American Honey》讓她
獲得了第三座評審團獎。
http://goo.gl/fEJTtp
▲左:安德莉亞阿諾德(圖片來源:坎城影展官方 FB 粉絲專頁)
今年的「最佳導演」由兩位導演共得,分別是《Personal Shopper》的法國導演 奧利佛
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以及《畢業風暴》(Bacalaureat)的羅馬尼亞導演 克里
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這成為 奧利佛阿薩亞斯五度入選坎城影展主競賽單元首
次獲得獎項;克里斯汀穆基則早在 2007 年便以《4 月 3 週又 2 天》(4 luni, 3
saptamâni si 2 zile)獲得金棕櫚獎,在 2012 年時也以《靈慾告白》(Dupa dealuri
)獲得過最佳劇本獎。
演技獎項方面,分別由伊朗電影《新居風暴》(Forushande)的 薩哈比侯賽尼(Shahab
Hosseini)以及菲律賓電影《搶救蘿莎媽媽》(Ma'Rosa)的 賈桂琳何西(Jaclyn Jose
)獲得最佳男演員及最佳女演員。這是 薩哈比侯賽尼繼 2011 年以《新居風暴》導演 阿
斯哈法哈帝(Asghar Farhadi)的另一知名作《分居風暴》(Jodaeiye Nader az Simin
)在柏林影展上獲得最佳男演員後,二度在世界三大影展封帝,只差威尼斯影展就可以達
成世界三大影展大滿貫的殊榮;曾經與《搶救蘿莎媽媽》導演 布里蘭特曼多薩(
Brillante Mendoza)在《高潮滿座》(Serbis)中合作過的資深菲律賓演員 賈桂琳何西
這次以此作封后,也讓她成為第一位在坎城影展上獲得最佳女演員一獎的菲律賓女演員。
另一方面,睽違三年重返坎城影展的 阿斯哈法哈帝除了再次將 薩哈比侯賽尼推上影帝寶
座外,也獲得「最佳劇本」的殊榮,讓《新居風暴》成為本屆坎城影展在主競賽單元中同
時獲得兩項獎項的最佳贏家。
國際影評人怎麼看?
再把鏡頭轉向國際影評人的觀點,在這次《銀幕日報》的場刊分數當中可以看到,分數前
五高的作品分別是:《顛父人生》(Toni Erdmann)、《派特森的幸福詩篇》(Paterson
)、《Sieranevada》、《畢業風暴》以及《Elle》,除了前五高分的作品外,還包括《
Aquarius》與《Loving》同樣獲得普遍的讚譽,也被部分的影評人認為是這次大獎的有力
競爭人選,但依然全部落空。
這幾部電影相當受到國際影評人的推崇,其中又屬《顛父人生》獲得了 3.7 分破歷史紀
錄的高分,這部電影以黑色幽默的喜劇手法描述一對漸行漸遠的父女,不落俗套的敘事方
式獲得滿堂彩,雖然並不完全被認為能夠奪下金棕櫚獎,但在導演、劇本方面都被視為大
熱門,結果,上述作品中除了每次參加必得獎的 克里斯汀穆基以《畢業風暴》獲得最佳
導演外,其他全部槓龜。
http://goo.gl/XBFnse
(圖片來源:ScreenDaily)
反而今年得獎的大多是在媒體試映上被影評人與記者以噓聲相待,且受到相當批評的作品
,包括《不過就是世界末日》、《Personal Shopper》皆是(《American Honey》聽說也
有噓聲,但不及前兩部來得嚴重。
其中又屬《不過就是世界末日》被批評的最慘烈,大多數的影評人形容這部電影是今年最
讓人失望的電影,電影中的敘事線以及情感的刻劃單薄、平板以及過滿的情緒受到影評人
的詬病,在場刊分數上拿到了 1.4 分倒數第二名的分數;《Personal Shopper》雖然成為今年第一部被嚴重開噓的競賽片,但實際上受到
相當兩極的評價,雖然有多家影評人批評這部電影荒腔走板,但也有比如英國衛報等權威
網站給了相當高的分數,且形容這部電影具有實驗性精神,跳脫了傳統驚悚片的框架,給
予導演相當高度的讚賞。相較於遭到慘烈攻擊還獲得第二大獎的《不過就是世界末日》,
《Personal Shopper》以整體電影實驗精神的層面來說獲得最佳導演獎與遭到影評人的噓
聲來看並沒有太大的問題。
會被說為爆冷門的原因就如同上段所說,這次獲獎的幾乎都是完全不被影評人及媒體看好
的作品,包括金棕櫚的《I, Daniel Blake》也是,雖然出自於大師 肯洛區之手,但影評
人對於導演這次的新作品並沒有太多的讚譽, 大多數的影評人認為雖然這部電影仍然保
持相當的水準,卻無驚喜,與導演過往的作品相較下來只是一部中間程度的作品,可以說
是沒有被排入可能獲得金棕櫚的人選之一。
如此的結果確實讓相當多人都跌破眼鏡,如同去年《流離者之歌》(Dheepan,前譯:邊
境戰魂)擠下《刺客聶隱娘》、《因為愛你》(Carol)爆冷奪得金棕櫚一般。這次在典
禮正式開始前的紅毯上其實就已經可以看出得獎結果的端倪,主競賽單元中有走上紅毯的
就只有以上幾組獲得獎項的劇組人員,雖然例如去年獲得最佳女演員的 魯尼瑪拉(
Rooney Mara)也缺席典禮,但在今年紅毯時已經讓相當多觀眾感到相當之意外,甚至有
人譏諷可能獲得金棕櫚的得主是這次在場刊分數獲得歷史新低,且受到影評人猛烈無情批
評的 西恩潘(Sean Penn)導演新作《The Last Face》。
正式的頒獎典禮中,在這次也獲得相對兩極評論的《American Honey》獲頒評審團獎時就
已經開始受到影評人的嘲諷,在 札維耶多藍獲頒評審團大獎後,媒體室的噓聲更是達到
高峰,不少人對他不斷的拭淚邊講著獲獎感言的情景不以為意,且不斷的嘲諷,甚至有影
評人在推特上發表動態表示:「坎城把獎項頒給 札維耶多藍是有史以來最錯誤的決定。
」可看出影評人對於這次的結果有多們的不滿意。
看完影評人的觀點,也必須平衡看看這次由《瘋狂麥斯:憤怒道》導演 喬治米勒(
George Miller)率領的評審團的看法。
對於影評人與媒體的質疑,評審團如何回應?
首先,這次的評審團中有五位演員參與,包括 克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薇拉莉
葛琳諾(Valeria Golino)、麥斯米克森(Mads Mikkelsen)、凡妮莎帕荷蒂(Vanessa
Paradis)以及 唐納蘇德蘭(Donald Sutherland),占了相當重的比例,也一開始就可
以看出這次評審團的走向取決於在電影中尋求「情感」,這也是為什麼這次在首映時讓相
當多人淚下如雨的《I, Daniel Blake》獲得金棕櫚的一大原因之一。
在典禮後的評審團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會選擇頒給這部描寫社會底層人物抗爭故事的《
I, Daniel Blake》,是不是因為身處於富麗堂皇的坎城,而對於電影中所提出的問題而
產生相對的愧疚感,唐納蘇德蘭則直接的反駁記者這樣的提問,並表示:「完全不是。」
且說道,「電影是與你的心與靈魂產生的共鳴。」如此的回答也相當程度的映證了坎城觀
察家對於這次評審關鍵的「情感」元素。
笑稱這次的評審團是「九頭之獸」的評審團主席 喬治米勒也在記者會表示:「我們審視
著其中的每一個變數,畢竟這並不像是奧斯卡一樣關門勾選投票結果,我們以整體的角度
審視著每一個獎項。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如此的嚴謹,讓我們感到精疲力盡且情緒化,
因為每個人都是投入相當的熱情在討論上。」雖然對於記者關於審議過程以及整體評選細
節的問題皆避而不答,但也以相當堅決的態度,斬斷坎城官方可能偏愛,如 札維耶多蘭
等自己一手培育的導演,且介入評選結果的可能。
也很快有記者詢問關於這次備受好評且獲得「國際費比西影評人獎」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
的《顛父人生》最終卻空手而歸的原因,喬治米勒則拒絕透漏任何關於評選的細節,只表
示這次的決策有意避免受外界想法干涉,也意指影評人的喜愛對於評審的結果絲毫沒有任
何影響,全部的決策皆出自評審團委員縝密的思量。
媒體也詢問《不過就是世界末日》獲得評審團大獎的原因,這個問題由去年獲得此獎的《
索爾之子》導演 拉斯洛傑萊斯(László Nemes)回答,他表示:「我很高興看到這部
電影。當這部電影開始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來自導演非常具體的聲音(抉擇)。我非常
高興看到當有人試圖以非常不一樣的方式、非常個人化的方式來詮釋,而不是走別人已經
走過的路。」並表示這部電影是一段非常動人的歷程。
札維耶多藍在獲獎後也發表了非常長的一段感言:「當你認知到有人誤解你的作品,那個
你花了這麼多心力在塑造每個角色、他們的愛情、痛楚及複雜性的作品,被解讀成愚蠢及
平庸且不被理解時,真的讓我既震驚又錯愕。接著我們舉辦首映,然後獲得極大迴響,你
變得不知道你的電影到底是為誰而作,是為了影評人或是大眾。而我們都是大眾。」並說
到,「而現在我站上了舞台,一群同樣身處電影製作圈且讓我非常敬重的人們告訴我,他
們選擇了這部電影、這些角色和我自己,並要我忠於自己的心。」這樣的殊榮讓他在被影
評人毫不留情的批評後感到相當的激動,也對於影評人的批評作出了相對的回應,但很可
惜的,在影評人眼裡卻是感到矯情且嗤之以鼻,他們仍然不能夠接受這部不成熟的作品受
到表揚。
對於今年獲得最佳女主角的人選,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質疑,不少影評認為 賈桂琳何西在
《搶救蘿莎媽媽》是屬於配角的定位,在電影開頭 15 分鐘後就被關進牢中,之後大多數
的電影篇幅也都聚焦於她的孩子們為保她出獄而勞心奔波的過程,且本屆的競賽片還有更
多受到好評的女演員,包括《Loving》的 露絲奈嘉(Ruth Negga)、《Personal
Shopper》的 克莉絲汀史都華(Kristen Stewart)、《Elle》的 伊莎貝雨蓓(
Isabelle Huppert)、《American Honey》的 莎夏蓮(Sasha Lane)以及一度被視為最
佳女演員大熱門的《Aquarius》實力派巴西女演員 索尼婭布拉加(Sonia Braga),但最
終都輸給了這位菲律賓資深女演員 賈桂琳何西。
對於這樣的質疑 唐納蘇德蘭也很直接的回答:「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主角,而影評人都
錯了!」同為評審團的《那些年狂熱戀情》導演 阿諾戴普勒尚(Arnaud Desplechin)也
表示:「電影節尾她吃著食物的那個鏡頭,她的演出真的讓我徹底心碎了。」更力讚,「
她就是這部電影!」而曾經以《謊言的烙印》(Jagten)在坎城封帝的 麥斯米克森也同
樣表示:「我們在她身上發現了大師級的演技,是一個絕妙的女主角,而不是女配角。」
不過評審們也認同這次在女演員的獎項競爭相當激烈,且表達《I, Daniel Blake》中的
海莉絲可兒(Hayley Squires)以及《畢業風暴》的羅馬尼亞女演員 瑪莉亞達葛絲(
Maria Dragus)都是他們這次最佳女演員的人選之一,但礙於不能讓前三大獎的得獎影片
獲頒超過一個獎,最終則是選擇將這項獎項頒給了《搶救蘿莎媽媽》的 賈桂琳何西,多
位評審充分的回答了對於這次記者與影評人質疑的問題。
不過基本上坎城影展在演技獎項上並沒有侷限於主角或配角,若配角也有亮眼的表現,不
是不可能獲頒此獎,例如 2006 年的《玩美女人》(Volver)就由劇中的 6 位女演員共得
。
今年的主競賽單元 21 部電影中總共有 3 位女導演的作品入選,包括備受好評的《顛父
人生》、獲頒評審團獎的《American Honey》以及法國電影《From the Land of the
Moon》皆出自女導演之手,表現亮眼的女演員更是不在少數,雖然以整體比例來說仍然不
及男性電影工作者,但女性電影者今年突出的表現受到各界的讚譽,記者也針對此點對評
審提問,喬治米勒則回應表示:「評比一部電影並不會因為他是否是女性而有所影響,而
是基於電影本身的優劣。」麥斯米克森也同樣針對這個問題回答:「確實有相當多值得好
好討論的問題,但我們希望這些人能夠被選上是由於他拍了一部好電影,而不是因為他是
男性或是女性。」
評審團、影評人、觀眾,我們都是大眾。
今年的坎城結果議論紛紛,大多數的影評人對於如此的結果感到相當之不滿,評審們也針
對幾大問題一一的回應,但是很可惜的是對於詳細的評選過程仍然是守口如瓶,無法讓身
為觀眾的大眾可以對評審的決定有進一步的了解。
影評人對於電影的評論在做為電影首映的坎城影展來說,有相當直接且衝擊的影響,好比
《好萊塢報導》對於《Personal Shopper》嚴厲的批評,直指就算電影當中有女演員的裸
露畫面,也無法拯救這部電影的糟糕,票房更無法因此受益,套一句《Personal Shopper
》導演 奧利佛阿薩亞斯所說的話:「坎城影展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昨天還沒有人看過你
的電影,今天卻所有人都看過了。」是的,如此的話語意指著影評人的影響力之深,但也
必須說,坎城影展另一個有趣的地方也就是小團體制的評審團,影評人雖然直接點出作品
的優劣,但換做到評審團上,卻總是有全然不同的觀點,可能就如同今年一般,與影評人
的口味有了南轅北轍的差異。
在今年《霓虹惡魔》(The Neon Demon)首映後的派對上,坎城影展的總監督 特艾里福
茂(Thierry Frémaux)也在訪問中針對記者詢問為什麼今年主競賽單元後半播放的作品
都不受到影評人的喜愛,他回道:「這個影展並不是為了影評人而設立的,雖然他們扮演
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對於觀眾也是同等重要的。」的確,影評人固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但
對於我們這些無法共同參與其中的觀眾來說,縱使某部電影遭受到嚴厲的批判,亦或是某
部電影受到影評人極力的推崇,但或許我們都不應該抱持著「未審先判」的態度去看待這
些電影作品,而是各自去感受,回首看過往每年坎城影展的場刊分數,那些被評為低分的
作品,或許在不少觀眾眼中仍然是優異的作品,例如去年排名倒數的《馬克白》(
Macbeth)、《愛重逢以後》(Valley of Love )等。評論只是一時的,電影史中依舊存
在著相當多曾經不被看好,但在多年後卻被譽為經典之作的電影。
肯洛區在得獎時也對於電影的力量有一段的感言:「我們現在所身在的這個世界正處於非
常危險的狀態當中,電影這個東西有著非常多的傳統,其中一項傳統也就是『抗爭』。」
並表示必須為這個絕望的時代引領來希望的正面能量。正如同 肯洛區所說的,在比較著
影評人與評審團的觀點差異之餘,或許這是在觀賞(創作)電影之中需要大眾們投入更多
心力的。
但對於坎城影展在主競賽單元評選的方式或許仍然具有著一定程度的問題,例如大多數選
入的作品都是出自於曾經多次入選坎城亦或是得過獎的導演之手,以今年來說,也有不少
人認為比起主競賽單元的參展電影,一種注目單元甚至是非官方單元的影評人週、導演雙
週的作品都有趣上許多,套一句 聞天祥老師對於這次評選結果的話:「爆冷門不代表不
好,若能提出嶄新觀點。
我惋惜的是這屆評審錯失用更值得的影片為影展與影迷開拓視野或寫下新頁,而只拿出坎
城家族相簿把幾個熟到不能再熟的名字排列組合。噓他們的,其實都是愛坎城更愛電影的
人。」的確,或許愛好名導是坎城影展的特色之一,也從中看出各大影展的特性,但或許
仍然必須從中尋找革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