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

作者: fictioneer (都可以)   2016-07-27 10:18:36
以獲原作者同意,由KinoINDIE獨立電影網轉發
圖文連結版http://kinoindie.com/content/130
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冷血的最佳觀賞方法是冷眼
  那一天,冷血的蓄意車禍傷人事件傳遍捷克全國大街小巷。
  歐嘉‧赫波納洛娃從此變得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捷克電影《Já, Olga Hepnarová》片名直譯是「我,歐嘉‧赫波娜洛娃」彷彿一聲
簡潔有力的自白宣告,台灣片商取了別有況味的中文片名《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一方
面這樁震撼捷克的重大案件並不為台灣人所熟悉,二方面也指出了電影以冷靜語調和盤托
出的主題:
  人人都知道七月十日事件,但是,無人知曉是什麼釀成了七月十日事件。
  《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改編自真實事件,1973年7月10日年僅22歲的女性卡車司機
歐嘉,蓄意將快速行駛的卡車開上人行道,造成了8人死亡,她對自己的罪刑承認不諱,
自陳這就是一件報復社會的行為。當時驚愕的捷克人不免要追問,為什麼?
  此情此景搬移到今日台灣,濃厚既視感有如怎麼也擦不乾淨的眼鏡。江子翠捷運砍人
事件、隨機殺童案、或最近的南港火車爆炸案,我們看見越來越多不再只是針對特定個人
,而是以「社會全體」作為對象的攻擊事件。且先不論社會經濟環境如何成為狂躁心靈的
催化劑,人類文明存續的一天,社會就必然存在;社會遮天蔽日地覆蓋每個人的一天,俗
稱「反社會人格」者也會如影隨形。
  2016年上映的《無人知曉的七月十日》,用黑白攝影重現1973年的捷克在共產主義鐵
幕之下的社會風景,刻意模仿老電影造成的疏離感覺,讓觀眾保持不好憎恨也不易同理的
距離,觀看少女歐嘉遭逢的挫折、她的愛戀嘗試、最後走向社會報復的歷程。除卻歐嘉矛
盾而且不時自我欺騙的自白,編導不藉任何人之口也不用鏡頭引導觀眾解釋或批判歐嘉心
境,觀眾所能獲得的,只有近乎中性的視覺證據與歐嘉本人的證詞。
  如此的拍攝策略與手法,極殊異於擁有無數新聞台的台灣人的日常經驗。慣於未審先
判、未看先猜的現代台灣觀眾,若是沒有眾聲喧嘩的「輔助」,孤獨地在戲院向冰冷證據
乾瞪眼,一時之間也許會因為不知道該有什麼反應,而產生情緒上的空白。如果說這樣的
空白正是導演的意圖,那麼它成功的阻止我們目擊殘酷事件時不假思索的強烈厭惡,願意
靜下來凝視兇手的人生片段、傾聽她對於犯行的自白。疏離造成的情緒空白當中,理解才
第一次出現了可能。
  電影場景以不慍不火的速度,在行禮如儀的家庭餐桌、死氣沉沉的職場、夾雜疲憊與
刺激的酒吧、毫無進展的精神科診間、凌亂孤寂的臥房之間移動,像極了每一個普通人的
生活,既沒有耀眼輝煌的高潮,也沒有特別值得哀嘆的悲劇低谷。歐嘉不被描述成絕代惡
女、甚至也不是她自以為的悲劇英雄,欠缺動感與血色的鏡頭與剪接方式削去歐嘉生平的
戲劇性,僅僅顯示她只是一個在生活中備感挫敗的凡人。歐嘉在這樣極其普通的、沒有出
口的日常生活之中耗竭了與社會建立良好關係的動力,最後選擇以報復社會作為證明存在
價值的手段。而觀眾只能依依稀稀猜測或許是缺乏父愛、或許是被霸凌的創傷、或許是感
情生活不順遂、又或者是精神疾病造成了歐嘉的犯行,但是依舊沒有辦法從電影中明確指
出,是什麼「關鍵因素」讓歐嘉決心殺傷素不相識的路人。
  人們往往傾向尋找各種讓自己安心的「理由」,不願意承認社會具有傷害某些人的本
質。人與人之中誕生了社會,社會之內則誕生無法適應的反社會者。電影最後,臨刑的歐
嘉一反在法庭慷慨陳詞的堅決態度,踢腿驚叫抗拒即將到來死亡,貪戀生命卻無法與社會
互相擁抱的處境,是歐嘉莫可奈何的悲劇。
  對於人類社會之中的這道死結,至今我們實在束手無策,只能像影片中的行刑警察們
,不生氣也不憐憫的直瞪牆面或是盯著彼此的皮鞋,將反社會者了結在畫面最深處,摸摸
鼻子離開這個尷尬的場合。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6-07-27 11:17:00
導演用冷調呈現冷血,不過如果觀者以冷眼為「最佳」觀賞方法,那就是一種冷漠的選擇了。
作者: kaoru1992 (黑草)   2016-07-27 12:05:00
作者: eva00ave (loxer)   2016-07-27 17:34:00
Just one bad day
作者: me150480 (小小)   2016-07-27 21:14:00
後座力很強
作者: chrysan76 (炫砲蛤蜊磅蛋糕)   2016-07-28 00:20:00
推個,而且鏡頭都超美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