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改編自吉田修一的小說,由李相日執導,卡司陣容華麗,有妻夫
木聰、宮崎葵、渡邊謙……
整部表現中規中矩,如果你喜歡卡司或沖繩的海,去看會更有感覺。
電影分為三條敘事線,由一樁未偵破的謀殺案作為開端。兇手是誰?為何
在犯案現場留下「怒」的血字?這兩個疑問貫穿全場,串起三組各有故事的人
馬。
三組人馬的交集之處,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議題──鎮上的外來者、
聲色場所遇到的另一半、在孤島上遇見的詭異大叔……在日常生活中尚且難能
可貴的信任,對這樣的對象能付出多少?
當人與人之間毫無交集,就不必去談信任,畢竟本來沒有給出的信任、即
使遭到背叛也無傷大雅。可是當這樣的對象成為枕邊人,當你開始對這樣的對
象付出信任,「想要去相信他」,考驗就來了:相信能穩固到什麼地步?
如果對人與人之間薄弱卻又想要相信的心情有所感觸,或許看這部片可以
帶來一些思考。然而,這部雖在探討信任和隨之而來的細微情感,卻也因為鋪
陳太少而失去了細緻度和張力。若想思索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關係,也許能在
觀影過程中找到靈感。
電影中,一點點的懷疑都能推翻過往建立的相信,於是抱持懷疑、推翻關
係的角色後悔了,因為後悔而生出對自己的憤怒(OS:可是懷疑明明就是人性
,無論如何都能信任他人的心情才稀有吧?而且信任孤島上遇見的陌生人?),
這是「怒」的一種。電影中的另一種「怒」是對於無可抵抗的現實而發,就是
那些你再怎麼努力也難以撼動的社會結構,還有宛如天災一般說發生就發生的
事情。這些事情碾壓著人生,可是電影中描寫得不夠細緻,「怒」的爆發少了
前面的鋪陳而顯得薄弱。這一點真的讓人惋惜。
這部使用大量的轉場,手法滿統一的,都是採用前後兩個場景的共同元素
去串接。轉場是流暢的,但細緻度就被同行的友人批評。運鏡感覺上滿中規中
矩的,把沖繩的海拍得很美,但也不至於美到讓人屏息。
作品中也有社會議題的關懷,比如駐沖繩的美軍和同志議題。這部份就留
待觀眾深思了。
其實覺得殘念,覺得整部片有許多可以發揮的場景和隱喻,卻不見這些方
面的巧思。也許閱讀原著會讓我更投入這個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