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 pastoral 專事描繪一種田園生活,如詩如畫,是所有年代城市政經荒腔走板的亂世之下,仍不受世俗煩擾實踐愛與理想的烏托邦,或至少是個偏安角落,畢竟就一位牧羊人與一群羔羊嘛,偶爾加上牧羊人珍愛的擠奶妹或採花女。在本片,就是主角 Levov一家三口,與他們那頭犢牛。
http://imgur.com/KQqVaph
本片原著《美國牧歌》是這 20 年來少數的可與傳統美國經典匹敵的現代經典,讓新手導演伊旺麥奎格一次挑戰最高,還真有故事主角「瑞典仔」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天真樂觀;而天真美國夢在「瑞典仔」面前無情隕落,正如爛番茄 18%對伊旺無情打臉,剛剛好而已。
然而,看這個故事我們可以選擇嘲笑「瑞典仔」的天真愚蠢、進而嘲笑自大美國冥頑不靈鑽死胡同隕落剛剛好;但我們也可以選擇欣賞他泰山崩於前而不改的純真,然後在喪禮上惋惜他堅持一生的美善身段。以這角度看,現實中的伊旺麥奎格和故事角色「瑞典人」的身影竟如此自然地疊合了。
http://imgur.com/q0XQtyI
美國夢,完美與失語
美國以理想立國,一代代天真的美國人帶著單純的美國精神,從愛情、到家庭、到事業、到國家政治,處處努力想把事情做對做完美,但就算你是天之驕子金髮英雄「瑞典仔」,你也不過就是能力有限眼界有限的一介凡人,能撐得住苦澀挫折仍堅持美善理想,失敗一生好歹求全,只能祝福那些頂不住的墮落心靈了。
金髮美國男兒,娶到人人稱羨的選美皇后、繼承家裡蓬勃的手套工廠事業、平起平坐認真照顧一整間黑人勞工、搬到鄉間過著完美的田園「牧歌」生活、還生了個有愛心又聰明靈活的女兒,在這位美國男兒與小家庭身上體現的,是典型完美人人稱羨的美國夢!但回來參加 45 週年同學會的說書人,開場就娓娓道來「美國上次充滿樂觀夢想,已是 1950s黃金年代了」,而 1996 的他還念念不忘想回來重溫美夢呢,今日的 2016 美國人何嘗不是?美夢的背後傷痕即將揭露,眾多徵兆如雨後春筍般在 1960s一一現形。
不願面對的傷痕,就從女兒 Merry的口吃開始。口吃從不是缺陷,Merry 從沒因為口吃而成為一個失敗孩子,父母也從沒因此對她失望,但口吃揭露的是誰都沒察覺的崩潰邊緣:口吃,是面對完美父母、完美家庭、完美人生、完美國家等一切「完美」表象的失語,Merry 生活如此幸福美滿有什麼好質疑?有隱隱察覺不對勁,卻無從溝通更無從撼動,就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本片從兩位女童星到達柯塔芬寧,都把這沒有出口的「失語」處境表現得真好,兒時是無所謂的天真、青春期是鬱悶、長大就成為憤懣了。
http://imgur.com/GHlBTq1
美國獨強,完美背後隱藏創傷
本來 Merry的失語處境只停在家族聚會、家族關係、自我與規訓、認同與情慾等等,但透過電視穿越田園牧歌看見世界後,這失語命運就從單一家庭擴大到美國命運了:經過二次大戰收割成果成為全球獨強、極度樂觀自信帶領全球復甦成長的 1950s後,所有樂觀完美背後被犧牲壓抑的創傷在 1960s全都爆出來!有黑人受到的經濟剝削、種族歧視、與警察暴力,有1967紐渥克大暴動(拿來 2016 看真是怵目驚心),有 1955-1975橫跨二十年的越戰...
這一切早就發生已久、在電視時代越來越自覺的美國心靈才赫然發現的醜陋傷痕,都有詹森總統(1963-1969 在位)出來粉飾太平,就像每家都有的中產大家長行禮如儀打官腔。完美家庭與完美國家的身影於焉疊合,難怪 Merry憤怒了,把在家的失語鬱悶擴大為在美國的失語憤懣,開始控訴國家宛如控訴完美父親,很快加入青年革命運動成為炸彈客,就此跑路再也沒回來。
http://imgur.com/GHxsukI
這片不只關於「瑞典仔」一位主角,而更從瑞典仔身邊的一眾角色之不同命運與他對照,這些人大多是他身邊的女人,包括最愛的妻子 Dawn 和女兒 Merry,也包括來自另一個世界令他驚懼的革命女青年 Rita ,當然也還有呼應他命運的工廠女主管 Vicky與企業家爸爸 Lou。美國夢碎,從家庭到工廠到國家,人人各有面對夢碎的處世身段,就看這面對的品質了。
http://imgur.com/BuPNSb6
美國人,創傷與道德缺陷
Merry 的創傷,在家是完美壓抑沒有出口,在國家世界是普世仁義無法伸張。因此在這表面民主實質壁壘重重發不出聲的美國,Merry 只好淪落為說不出話只能爆炸的炸彈客,還是靠這些恐怖份子讓粉飾太平的美國鬆動了一點點。但 Merry這充滿憤懣的革命之路終歸一場空,只知道單點游擊甚至不惜手上染血,卻無法動搖那高傲冷笑的美國高牆。爆炸後仍無出口的 Merry於是走上虛無,既然當美國中產小姐有愧己心,只好往公平正義的死胡同裡鑽,對世界的不滿與失敗都內化到一己內心角落,一簞食、一瓢飲,消極遁世但求問心無愧,卻放棄對真實世界繼續改變一點點。
http://imgur.com/w4lfxaT
Rita 的創傷,和同為革命少女的 Merry類似,卻是走火入魔的進化版。對真實美國的自大暴力戕害世界感到憤怒, Rita 卻會自己感性放大這憤怒,把美國徹底妖魔化。Rita 與瑞典仔的相遇相吸與相斥,也是我認為這片怵目驚心的精采好戲:瑞典仔本著老派中產紳士身段為女士做手套,不買帳的女士卻把這一切人情視為虛假,自己幻想中產男人剝削女人、中產白人剝削黑人、中產爸爸禁錮女兒… 革命少女 Rita 是徹底的憤世嫉俗,但憤世嫉俗並沒有導向革命的理想,卻導向拒絕一切的虛無,但要她說出「理想的美國人」該是什麼樣,她也說不出,只知道開車逃走。
http://imgur.com/fCYDSoF
Dawn 的創傷,和 Rita 的逃避很類似,卻走向另一個不同極端。身為選美皇后,美國傳統女性分工典型的受益者與受害者,她選擇加入這美國中產家庭遊戲而壓抑自己的音樂教育志願,而且開場與準岳父的對話充滿一往無前的決心。可惜決心換來失落,她無法承受更無法認真面對,只想著靠「拉皮」改頭換面也重啟人生,把失落的那條命往垃圾桶一丟眼不見為淨,追求有藝術有大宅有華服有美貌有帥哥的美好人生,以前念茲在茲的女兒現在提都不願提,說穿了也是逃避。
http://imgur.com/21JXKfp
美國人,創傷下屹立不搖
看看本片,人人的理想都在幻滅,不過有人面對理想幻滅還是沒被擊倒。譬如爸爸 Lou,這個傳統猶太基本教義工廠主人,他面對兒子居然要娶異教徒為妻也是吹鬍子瞪眼睛,不過看見準媳婦自有理念與脊骨要把下一代的新生活給做好,也不禁佩服而鬆動,過了十幾年甚至變成媳婦 Dawn 在家裡最信任的夥伴(有一場 Dawn 快承受不住的戲,她優先對公公 Lou交代一切)。要說 Lou對美國各種層面的隕落是否黯然?應該是黯然,尤其看見過去堅強的媳婦現在變成虛假的拉皮貴婦,恐怕更是黯然也免不了酸兩句,不過他還是都接受了,繼續經營這不上不下的家庭關係。
又譬如工廠主管 Vicky,身為在美國受集體壓迫最深的黑人之一,面對經濟剝削種族歧視與警察暴力,完全有理由加入這集體爆發的 1967 紐渥克大暴動,但她面對現實明辨得一清二楚,仍要跟著有錢有勢的白人老闆,好好經營這養活許多黑人勞工家庭的手套工廠免於災禍;面對黑人居住的紐渥克市區中心被國民兵武裝攻擊,一方面要嚴正規勸國民兵小弟「你們正在侵人家園」,另一方面仍要以茶水慰勞他們履行國家義務。這就是「堅守」的身段,價值在心裡一清二楚,從不為各種浮雲般的衝突潮流所惑。
http://imgur.com/gRr1s73
在亂世中堅守崗位,似乎是這片透過瑞典仔傳遞給我們的核心價值,多災多難失去信心的美國只能挺著這天真單純的身段撐持下去。暴動過後瑞典仔受到市長頒獎「在動亂中仍照常營運,穩定經濟與人心」,這獎給得好,找不到方向只各自抓著浮木的美國人,的確都需要堅定身影的鼓舞,瑞典仔當然也要高調領獎以推廣這精神,只可惜女兒還不懂。看看瑞典仔一生努力守護的妻子、女兒、以及那風雨飄搖的夕陽產業與黑人員工,每一個都是挫折,他會落寞會憤怒,但總是很快地重新站起,即使命運不可違,他仍從不放棄任何人,只堅持著以一己之力做對的事做到底。
本片從片頭說書人 Zuckerman 看看瑞典仔,他也許覺得好唏噓,以前那位身影完美一路卓越承載所有美國希望的「瑞典仔」大哥哥,居然就這樣跟著美國隕落了,尤其看他晚年等待女兒等了一生黯然死去,實在是悲劇一齣。不過我們仍然要景仰瑞典仔的不變身影,美國夢變了世道也變了,他還是認真等候女兒、迎接希望。代表希望的女兒,就在他死去後終於回頭,恐怕連媽媽也不識了卻仍堅定走向爸爸;仍在飄搖的美國,我們不知哪一年才能找到對的方向,美國人但堅守身影繼續努力吧,不論是在有生之年還是死後,苦盡甘來的那天總會到來。
http://imgur.com/kVtG2ZT
二十年來的純真男孩(雖然也演了好幾次壞蛋)伊旺麥奎格,第一次導演居然就越級挑戰美國經典,不得不說還是有一點點不知天高地厚,傳統而誠樸的敘事方式讓這片鼓勵觀眾的思考空間沒那麼廣,儘管前段丟出了許多引子讓我們知道這故事要從一家牧歌呼應美國命運,但到最後感情投入濃郁地偏向一部賺人熱淚的父女親情片,反而令人不知不覺容易忘了美國命運的主題。
不過作為一部家庭倫理片,本片所有演員對戲和劇情片段都拍得很感人,完全能扣人心弦跟著這 Levov一家的愛恨糾結感受希望與絕望;至於引領我們遙想的「美國」之史詩格局呢... 反正主題符號在前段都丟出來了,就算末段沒能成功整合震撼人心,何不讓我們觀眾自行遙想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ViEZtHs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