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金馬關係,在網路影音網站去追了 《七月與安生》
看完後, 雙黃蛋無話可說,且還是年輕女演員,真的是後生可畏!
也很佩服導演,佩服的是: 把一般年輕女性日常情節,刻劃的栩栩如生。
雖然有點小Bug,血崩後把未來情節想像出來,利用回朔把整部片補齊。
一個常見的偶像劇情節,卻能用兩人內心針扎的鏡頭與交換人生方式,把整部片表現得
淋漓盡致,導演真的功不可沒。
兩人分割在於"玉珮",而兩人釋懷也在於玉珮。
七月與安生彼此是既羨慕又憎恨對方的人生,最後卻發現兩人無法分開。
看到最後,令人感動的是 安生用餘生去彌補對七月的虧欠,因為安生知道七月的死
他要付大半原因。而七月也很勇敢地放棄家明。
台片未來......
1.我個人覺得都是事後論,2010/2011/2012 ,得獎者幾乎都港台兩地的人。
賽德克‧巴萊/艋舺/奪命金/桃姊/神探亨特張, 那時中國得獎者也不多。
2013 甚至還是由新加坡小成本電影抱得多數大獎。
2.拿中國/香港/台灣來比影視環境,非常不公平。
中國除了"審核",其他的資金/人員/設備....等。都屌打港台。
錢最重要,有了錢,能找名導名演員,自然會有一堆贊助商,要回收也不成問題。
就算是不知名導演不知名演員,只要能在中國上映,要賠錢也很難,也因為這樣,
它們可以不斷地拍,不斷的練兵。也因為這樣,中國的導演已經"很自然"的了解
如何閃過"審核"去拍片,單單去拍絕對可以上映不用刪減的題材了。
也就是說,港台能拍10分得range,中國至少也能拍七分的range,他也只要在這個
range裡把片拍到極致就好。
3.台灣的困境,也不知道為什麼魏德聖不找陸資合拍 ? 還有一些台灣知名的年輕導演
不找陸資合拍, 多拍才能進步啊!
感覺台灣近幾年,都在拍一些小清新的片,但說實在話這種片要得獎不容易,拿個
1-2個已經了不起了!
除了史詩鉅片外, 其實台灣很適合拍 七月與安生 或是 桃姊 奪命金
這種人物情感刻劃的片,成本也不用太高。
拍一些小清新的片,感覺就像是為了符合多數觀眾胃口及票房才去拍的,這樣台灣電影
能進步嗎! 台灣有一堆的小說家,要改編成電影不難阿!
$$$$$$$ 建議跟陸資合拍吧! 要成長就勢必要不斷地拍,台灣也不缺人才。
4.建議金馬獎,未來把入圍影片都排入台灣劇院裡,畢竟兩岸三地電影觀眾的成熟度,
就屬台灣最高了,這部分可以跟文化局建議。 一入圍就排片,反正也知道幾月入圍,
可以把當月的好萊屋劇作先把他排開,優先給金馬入圍影片。
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 雖然很難撇清,但台灣觀眾可是有權利享受心靈饗宴的。
最後請台灣別再拍 大尾鱸鰻 之流的爛片了。賀歲片有很多形式可以拍,可以不要
再拍一些不入流只能放在過年賀歲的片了。 拿到數億票房還沾沾自喜,真的很可悲!
台灣電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