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izulu (sizulu)》之銘言:
: 衝著娜塔莉波曼
: 今天看了首場通靈美人
: 演員的表現極佳
: 但看完卻非常失望
: 不只是我,整場觀眾都傻在現場:就這樣....結束了?其實什麼都還沒開始說阿
: 導演的故事支線非常破碎,
: 其實破碎也無妨,可以細碎得很有趣
: 但完全沒有,刻意的倒敘法還很多餘,有種「so what?」、「然後咧」?
看到這樣的負評並不意外,事實上國際影評文章也大部分都是這樣 so what。
相當可惜,這片的確是和觀眾很有距離,令人很容易有看沒懂,不過我認為先抱持一點點心理準備再來看,本來無意義的劇情安排、本來很故弄玄虛的台詞,也許就通通有意義可以連在一起了。以下無雷:
首先片名是 Planetarium「天文台」,但這片並沒有任何天文台(反而《樂來越愛你》有),倒是電影剛開始就有美麗的星空,還針對星空說了一小段關鍵台詞。看這段台詞再去思考「天文台」又是什麼樣的星空、整部電影讓主角們生存在什麼樣的「天文台」下... 電影最後我們又看見了另一片星空。於是我們知道這片有一個「真實與虛假」的課題(不需要等到片尾才知道,片頭第一片星空的談話就能知道,儘管很隱晦)。
其次,這部是 1930s年代故事。就像今年《怪獸與牠們的產地》講述 1920s看似光鮮的紐約、悄悄等待 1930s大蕭條的來臨一樣,這片也在講述 1930s看似光鮮的巴黎,悄悄等待我們都知道的 1940s全歐洲黑暗年代來臨。本片講「時代精神」,但不是用寫實的方式講政治軍事或媒體,卻是用象徵的方式讓三位主角各自代言精神或行動取向。
歐洲如何在人心渾渾噩噩中悄悄地轉變了,在本片用兩個關於「虛假」的產業來比喻。第一個虛假產業是通靈,這通常都是像算命與魔術師一樣故弄玄虛的表演,大家付錢就是來看高明騙術的,但本片有給予這產業「真實」的一面,看主角們各自要去擁抱真實面、還是虛假面?第二個虛假產業是電影,是靠各種表演特效後製打造夢想的藝術,但本片也有給與電影「真實」的一面,讓我們看看大家如何選擇擁抱真實還是虛假。
這片雖然看似雙女主角,但我認為這片女主角是娜塔莉波曼、男主角是富商,而和媽媽一樣美的 Lily-Rose Depp 則是個精靈般的象徵性角色,也許代表老歐洲的純真、敏銳、通達、理性等美好價值?男女主角兩人如何面對這位「通靈美人」,就代表歐洲人(尤其是歐洲猶太人)如何面對時代處境的不同取向。在擁抱真實還是擁抱虛假,未必有對錯,只是所導致的命運不同罷了。
反正,建議大家帶著「美好的歐洲,怎會坐視法西斯滋生蔓延、侵蝕人心」的關注,來看這片,也許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以下回應一點點劇情,有雷,留防雷頁:
: 回家路上邊聽散場觀眾討論,加上自己查了資料
: 才發現原來這是取材美國靈媒三姊妹(fox sisters)的真實故事,
: 整部電影太多重點等於很沒有重點,
: 既沒有表現出靈媒三姊妹的傳奇性,也沒有說出那個時代的整體氛圍,
我想「取材」應該是靈感的來源,而社會怎麼看待靈媒、也有反應了社會怎麼看待這時代正在發生的事情,也許也算是那年代的「整體氛圍」吧?
美國靈媒三姊妹畢竟還是個騙術(至少她們這樣坦承、歷史這樣寫,至於這坦誠是不是被逼出來的假坦誠,又是另一回事了),只是在 19 世紀後半的通靈狂熱風潮下,她們一方面騎虎難下一方面順水推舟就這樣一路演下去了。
但這片並不是聚焦在「通靈姊妹」傳奇故事的傳記電影,而是時代電影。這片也把通靈能力拍成真的,對不信通靈的人來說是超現實故事;只是整個社會還是把通靈當成假的,這一半則是寫實故事。「通靈熱」和「電影熱」一樣都是時代氛圍,而會這樣對虛假事業如此熱情的時代,會渾渾噩噩地如夢遊般走向法西斯,就不令人意外了。看看姊姊 Laura南下法國鄉間跟鄉民喝啤酒聽足球轉播,鄉民們激情愛國高唱馬賽曲,和德國鄉民的啤酒花園又有什麼不同?
本片有奢華的豪宅轟趴,和今年同為 1930s故事的《咖啡・愛情》一樣超浮華,人人杯觥交錯言不及義、甚至對嚴肅的政治與科學當風花雪月來看。在這派對裡,唯一一個清明出世的還是「通靈美人」Kate,她隨便一眼就看見別人都沒注意的天花板照妖鏡、窗外下雪了大家都沒發現只有她發現。 Depp 小妹在這片有獨特的靈性美,又是光腳踩雪又是在雪中拿瓶子喝酒,根本是出世的天使,純真率性毫無 1930s人類虛華的繁文褥節。
: 特別是劇中富商一角的故事,毫無特別的描述,但相信他亦是一個關鍵角色
富商一角,前面有暗示但後面才慢慢明朗,他是波蘭來的外國人、更是猶太人,他們流離歐洲社會各地成家立業很會賺錢,覺得一切清清白白合理合法,公司的審計、司法的調查、法院的判決,我光明坦蕩誰能動我?這實在太樂觀,這時代早沒人在意真實與理性了,看你是外國人就不信你忠於法國、看你是猶太人更認定你是社會毒瘤。就像他一路追尋「真實」的通靈事業與「真實」的電影技術,但電影人哪在跟你談真實?當然是後製特效做一做就好,有觀眾愛看的戲劇化表現最重要。
事實上,台灣片商有告訴我們本片取材「美國靈媒三姊妹」之餘,並沒有告訴我們本片同時也取材了 1920s-1930s的巴黎猶太電影人 Bernard Natan,今日我們常看法國片的製片與發行商 Pathe就是一度在他手上起死回生的。他併購一路變賣祖產的 Pathe、在大蕭條下不但不樽節開支、反而逆向操作擴展新部門開發新技術,雖真的把 Pathe給做到「像美國製片一樣強」但也引來很多詬病,這些詬病名打著財務詐欺之名,其實混雜著更多反猶太與反同志的聲音,就把他當董事會的代罪羔羊給控訴下獄了,出獄後馬上交給納粹送去奧許維茲。
: 最後結束的方式,更是非常莫名。
最後結束的方式呢,又是一片星空,卻是布幕,讓姊姊 Laura對這一片假星空祈禱希望的來臨。相較天真地追求真實的富商,姊姊 Laura則是世故地迎合虛假,當然她也曾在演技辯論與愛情選擇當中試著尋找真假之別,但在這 1930s虛華年代她還是務實選擇融入虛假,才能沈潛保命。
同樣是猶太人,她居然就這樣默默地在納粹眼下活到了片頭與片尾的 1943 年 (?),而演員前輩問起富商,「兩個月前已送到東邊」的集中營去了;問起妹妹 Kate ,這純真理性的歐洲精神「上個冬天已死了」。還是讓世故的姐姐繼續沈潛壓抑,熬過這虛假年代吧。
: 讓原本都會看完crew名單才會離席的我,在字幕還沒跑完就奔出電影院了!
: p.s我竟然第一次來這裡發文就寫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