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ACIRIE (å¡è¥¿é‡Œ)
2017-01-14 09:37:48(影音版)微雷慎點
https://youtu.be/P8tHiKQkK0s
文字版本:
電影的雷區很多,但其實也可以簡單一言以蔽之─政治。而政治中觸及最廣影響最深遠的
自然是戰爭,它洽是那一塊輕觸最容易引爆的地雷區,貫上改編史實的名義後自然更近禁
區一步,歌頌本國民族英雄便罷,抨擊他國殖民或殘酷或卑劣多少就在起頭莫名先背負了
萬千雙眼睛盯著看的壓力甚至是先入為主的負面觀感,顯然仇恨沒有在戰後止歇,顯然二
戰過後三戰未臨前早就打了不曉得幾場戰外戰,戰在歷史的操控、戰在經濟的交鋒、戰在
賽事的爭競,而電影這個比歷史課本更具渲染性誇飾性的媒介顯然是個很好利用的角力工
具之一,能以藝術創作的自由作為粉飾太平真實或虛假的名目。
《拆彈少年》有別以往常見的戰爭電影多講述戰前或戰期人物的故事,以二戰過後為背景
,從戰俘被迫排雷的角度切入,講述一個精神層面戰後遺毒存在的事件。父債子償這類似
以牙還牙的邏輯模式與代表公平正義的觀點曾經深植人心卻如今正逐漸淡化和備受檢討,
更遑論埋地雷的是哪國人就該由哪國人來排雷這種越發無視個體而純以群象標籤化的恨屋
及烏心理之荒謬。無辜之人之死,就是反戰最大的理由。
二戰後德國戰敗,被丹麥俘虜的千名德軍被迫要排除他們國家在海岸線埋下的一百多萬枚
地雷,一群少年士兵在丹麥軍官卡爾的引領下,開始了長達數月的排雷行動,最後活著的
,不到半數。活著的,卻是否就可以回到家鄉?
丹麥軍官卡爾與這群少年的關係從一開始激化嚴重的敵視和上對下不對等的關係隨著相處
和軍官的反思逐漸趨於和緩甚至能夠和善地相處,擺脫了對立的身份,軍官和少年其實不
過同樣是被大環境所害,困在這塊海岸的可憐人而已。
和解相對容易,整片海岸的地雷卻是前人留下不定時可能爆炸的苦果和無奈現實,隨著少
年一個個被炸死、承受不住壓力的選擇自殺、人心憔悴人心累,反戰省思以及個人道德勇
氣似乎遠遠跟不上也敵不過大環境的殘酷血腥。
少年最後的結局是編導對人道主義的殷切盼望,何嘗不也是曾經互相憎恨的兩國互遞的橄
欖枝,敬佩丹麥和德國互助合拍《拆彈少年》的精神,更敬佩遞橄欖枝前他們已經不知歷
時多久的掙扎,這掙扎敵不過歷史的傷痕,卻能遏阻下一輪冤冤相報無時了的歷史二次三
次多次發生。
切入點的溫柔號召了人性的關懷也見證了仇敵的和解,自省和原諒都不可或缺,電影不會
成為變相爭競的工具,卻可以成為歷史的緩和劑。
無辜之人之死,就是反戰最大的理由。
無辜之人之死,就是如今有人站出來爭取權利的原因。
無辜之人之死,讓人看清自己手染鮮血還是施予救援。
--------------------------------------
更多資訊請參考:
http://kacirie.pixnet.net/blog
https://www.facebook.com/KACIRIE/?ref=aymt_homepage_panel
作者:
jason748 (傑哥我è¦)
2017-01-14 11:26:00不然難道要丹麥人自己來拆喔?自家小孩死不完逆
作者:
spree8 (Enter Sandman)
2017-01-14 11:52:00除雷有很多方法, 叫青少年趴著一顆顆拆分明是仇恨
因應諾曼地登陸,就改裝了一堆除雷戰車了用刺刀去挖是野戰應急的作法,讓戰俘或懲戒營的去人力排雷,本來就是極權國家的作法。
作者:
peruman (美麗人生)
2017-01-14 12:36:00超想看這部 光看預告就快噴淚了
作者:
Spell16 (曬太陽的翻車魚)
2017-01-14 12:52:00純粹想問個技術問題,不能用丟石頭的引起地雷自爆嗎?還是說當時的地雷就已經高級的只會感應某個範圍內的重量?
歷史上那種地雷有的有防排雷裝置 只要開蓋就爆所以那些男孩用開蓋拔引信的方式還是有可能會被炸死
作者: Zsanou 2017-01-15 12:07:00
當時有其他安全的拆法,這只是為了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