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的三語片名各有意思。丹麥文片名 Under sandet與德文片名 Unter dem Sand「在沙之下」指的是什麼呢?過去人類歷史上的挖掘工作都是採礦,是要從地底下找到那個時代珍視的寶物;但這回要挖的礦竟是恐怖的地雷,而弔詭地地雷也象徵著此前二次大戰時代的戰爭價值:以武力征服對方遂行極權。英文片名 Land of Mine 既是「地雷土地」也是「我的國家」,更是一片象徵恐怖價值的「礦場」,就看我們這一挖挖出的是理所當然的恐怖、還是意外的美善?
http://imgur.com/wChDNzH
同樣有趣地,本片的「沙導演」 Martin Zandvliet 他的名字也很「沙」。Zandvliet 來自荷蘭文的比利時海濱古鎮名,拆成兩字分別是「沙」與「小河道」,合併起來的鎮名意指「可穿越沙地航行之路」,是丹德荷連續的 Waddenzee海岸之淺海與溼地混合之地理特色,本片末段四位少年被送去的第二塊雷區就長這個樣子。這名字意象和本片還真一拍即合,就是要看一群德國與丹麥敵人在被仇恨堵塞的沙地中,「在沙之下」找到人性出路。導演生來就是要拍這片的呀 X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SczHZiu3KQ
恐怖之礦,人性戰爭
恐怖價值未必是派德國戰俘來人工排雷的決策本身,當然很多人認為這件事本身就很邪惡,但我仍帶著點未知與保留而選擇體諒這個決策。要排雷當然有更人道的機械作法,但戰後有多少地點多大範圍多少地雷?機械資源又有多少?戰後各種重建資源又如何分配?海邊滿佈地雷的狀況可以讓可憐的國民忍耐多久?這些問題很複雜,也說不定在資源捉襟見肘下就是得要人工排雷。雖然戰爭已落幕,但地雷一日未清也算是戰爭陰影仍然存在,要怎麼排雷仍是軍事決定。
而讓無辜的德國少年戰俘來排雷,在倫理上是否說得通?當然若以現代眼光講究少兒福利的話,根本就不該讓未成年人從軍上戰場;但當少年已受過訓練上過戰場,那敵國以成年戰俘規格對待他們,雖然無奈卻也有其公道。德國軍人不論手上有沒有殺過人,他們既然受到了德國「家家有牛排與汽車」等庇蔭、甚至戰後若活著回到德國可以享受最強大的重建經濟與就業前景之果實,那麼在繼承果實之餘也繼承罪咎一樣有其公道。
因此,德國以國家力量剝削了他國、嘉惠了本國國民,那麼讓國民出力補償對他國的剝削也有其公道;而軍事方面的剝削如地雷,由德國的軍事人員冒生命危險來從事,雖然道德上一定有很多可爭議之處,卻也能有公道的論點。觀賞這片,若能先在倫理上接受了這殘酷的決策,剩下就看如何執行了:丹麥人可以 (1)冷靜地動員德國戰俘,好好拆完雷當作贖完罪回家去;也可以 (2)趁機會好好虐待他們,以為自己的多年苦難出口惡氣;(3) 而更積極者,則能利用這個共事的機會達成和解創造新局。
地雷礦藏所象徵的「恐怖價值」是用武力逼人就範的極權,現在德軍與丹麥軍地位翻轉了,丹麥軍會不會複製德軍過去的武力邏輯剝削對方呢?那就是最新的人性戰爭考驗。
http://imgur.com/PxHjOCg
仇恨、理智、感情,化雷區為樂土
本片主角士官長,一個人就經歷過三種階段。第一階段,他對德國士兵帶著無差別仇視,彷彿多年悲慘與怨恨終於有處可發洩,恐怕許多丹麥軍民也是想趁此時來好好虐一虐德國佬。不只士官長,連隔壁馬廄的農婦也是一樣,德國孩子吃了她家飼料上吐下瀉,她居然有點憤恨地得意「讓我整到德國人了」;丹麥年輕軍官則是另一種冰冷典型,他臉上看不出仇恨情緒,只是帶著距離指揮排雷時,把這些德國人命視為活該倒楣而已,屬下們討厭德國人他就放大家討厭,反正他們死活不關我事。
更有甚者,電影中也出現的英國佔領軍,他們在異鄉虐起德國人就更像是虐待取樂了,甚至丹麥士官長要制止他們還要卑躬屈膝地,英軍在此的蠻橫和過去的德軍也沒差多少,根本就是誰贏了誰當老大就可以玩別人,都是一個樣。
不過仍存有人性的人,只要多點接觸,就能如士官長開始慢慢冷靜下來。第二階段,士官長從仇恨厭惡到公事公辦也是漸進的,具體的轉捩點可能是那個比較敢的德國少年 Sebastian來跟他講道理:您想快點排完雷,我們也想快點回家,我們本在同艘船上,虐待我們於事無補。的確,理性說來這就是帶兵打掃雷仗,為了任務要有補給也要提振軍心,因此士官長的作法轉變了,犯著被同袍與長官閒言閒語也要餵飽德國少年們,而且要以鼓勵取代壓力,畢竟希望求生的心排起雷來,比恐懼顫抖的手有用多了。
http://imgur.com/7jJ09lP
第三階段,則是漸漸對德國少年們同舟一命,從公事公辦進展到付出感情。這轉變在本片一樣是漸進,不知不覺地,真正意識到時可能已是被年輕軍官質問「你對他們有感情了嗎?」有感情,就能體貼他們的感受、為了他們的心理隱瞞真相、為了他們的失落像父親一樣擁抱安慰... 發展到極致時,居然有男孩電影最經典浪漫的海邊賽跑場景!
本片前段拍了好多次冰冷虐心的草木皆兵,讓我們看一片片沙灘與草地都擔心隨時爆雷;後段士官長能帶著大家在海灘奔跑踢球,雷區已成一片天堂樂土,這在感性上是敵人之間和解的人性光輝、在理性上是德國少年為國贖罪的獎賞。上一場戰爭,把美好的海灘變為雷區;這一場戰爭,把雷區再變回樂土,恐怖戰爭片能拍到這樣如詩如畫,實在療癒。
http://imgur.com/LFh1OW9
人性戰爭,坦然面對
很遺憾,人工掃雷片本就難免死傷慘重,電影能療癒人心的只是好好經營死的品質。第一位最絕望,炸斷四肢哭天喊娘,但同袍們能忍著害怕絕望、故作平靜抱著他安撫他,也算厄運下能受到的一點撫慰了;第二位死得很快,留下的雙胞兄弟形單影隻走入絕望,雖然求死之意甚堅,但死前看著老鼠細心撫摸、孤身冒險救出女孩,也算是在死前成就了一點自己渴望的愛,剩下的道路太辛苦就放手歸去吧;最後一場集體領便當,應該是掃雷任務的最後一天,人人期待明天回家大吃一頓找好工作記得開個同學會,雖沒有一樣能成真,但帶著舒坦心情與無窮希望,也不失為好死了。
片末,十四人只剩四人,本來極高的死亡風險就是命運、更是德國集體負責的贖罪,本片大多德國少年也都坦然地接受並承擔了,真要感謝最冷靜直言更擁有領導風範的 Sebastian、以及如父親一樣一路照應大家的士官長。戰爭創傷仍在,丹麥還有好多更艱困雷區未清,德國少年的罪是贖不完也追究不清的,剩下能量度的道德尺度只是「信守然諾」這基本價值而已。很可惜,丹麥軍這邊的決策就是失守了,沒能遵守契約,就成為了剝削別人的極權。因此,此前一路盡責守份完成任務的士官長,終於豁出去了抗命出手:既然我的國軍失了格,就讓我一人彌補吧。
這還是一部戰爭片,誰失守成為新的極權者誰就輸了,很遺憾丹麥軍就輸了,只有士官長帶著這一小班德國少年贏了。老實說不論在戰勝國還是戰敗國中,人性的戰爭恐怕絕大多人都是輸家,弱的時候帶著憤懣忍氣吞聲、一掌握權力強起來就會複製極權壓迫別人並逃避所有責任。德國少年認真扛了責,是戰敗國的人性勝利;士官長以誠信與仁愛監督贖罪之旅,則是戰勝國的人性勝利。至於少年們的生命、至於士官長恐怕不妙的前途,那都是其次了。
這片很寧靜,不只是音景很平靜,情緒變化也很漸進,少年臉龐也很單純。同樣一片陽光明媚海水湛藍的沙灘,用極權與仇恨治軍就是令人顫抖的恐怖大地、以理性責任與仁愛治軍就是一片樂園,居然就這樣讓我們從一開始緊張地摀眼睛塞耳朵、慢慢到後來放心欣賞《火戰車》一般的青春身體與人間淨土。戰爭陰影未結束,大家的未來仍凶多吉少,但電影拍成這樣已經超越了一己生命的患得患失,反正有緣份在一起就好好把握人性,剩下的就交給老天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ao3t0NBM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