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址:https://www.viewmovie.tw/news/1091
在奈沙馬蘭(M. Night Shyamalan)執導的新作《分裂》(Split)中,男主角患有解離性人
格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簡稱DID),亦即俗稱的多重人格。雖然電影
是戲劇創作,無需在對患者的描繪上力求百分百精確,然而電影中對患者的呈現與主流研
究相符或相異之處又有哪些呢?(以下內容涉及電影劇情,建議看過電影後再作瀏覽)
目前醫界對於DID的症狀及如何診治也仍未有完全一致的共識,但一般來說患者會具有不
同的人格模式,且每個人格皆有各自的記憶和心理狀態,通常不同的人格之間彼此是分隔
的,也不共享發生過的經驗。在多數案例中,患者在經歷人格轉換時也會伴隨出現失憶的
情形,後來新出現的人格往往不會有童年的記憶,核心人格在其他人格主導時,也可能不
具有該段期間的記憶。有幾個可能的原因會導致DID的出現,很多案例是因為創傷或受虐
的結果,也有理論認為睡眠障礙可能有其影響,不適當的治療方式也可能會促成症狀發生
。多數患者會從幼年就開始出現症狀,但也有理論指出在成人時期發病的可能。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患者平均僅約有兩到三個不同的人格,但依據近幾十年的研究資料,患
者平均約有十六個人格,記錄中更有患者擁有上百個人格,因此電影中所設定的二十多個
人格並不誇大。許多患者會發展出不同類型的人格,以電影中的情形來說,哈維(Hedwig)
是逃避型人格,丹尼斯(Dennis)是防衛型人格,派翠西亞(Patricia)是保護型人格。主要
人格相較次要人格通常更容易感到沮喪消極,也因此可能在承受不住壓力時交出主導權。
人格轉換的過程通常很快,雖然也有耗時幾小時,甚至幾天才完成人格轉換的案例。當同
時有兩個人格在作用,患者會承受極大的壓力,這也包括人格正在進行轉換的期間,而患
者的不同人格彼此真的有所互動時,患者通常也會感到像是出現幻覺一般。如同前面提到
的,通常患者的不同人格彼此是分隔的,且不同人格間會有記憶落差。派翠西亞及丹尼斯
可能完全不記得哈維為主導人格時所發生的事物,哈維也無法存取貝瑞為主導人格時的全
部記憶,另不同人格都在爭取主導權,所以不太可能發生電影中派翠西亞、丹尼斯、哈維
等不同人格一同討論怪獸這個人格的情形。
一般來說,患者的不同人格雖可能分別為男女老少,但大多還是平凡人,然而有些患者曾
發展出動物的人格,甚至是神話人物的人格,另外也有些患者的人格是來自於公眾名人的
形象。因此電影中如同野獸一般的人格確實可能存在,不過野獸這個人格所具有的超能力
,應純屬電影的藝術創作。
電影中有提到當人格轉換時身體的生理狀況也會發生改變,以科學的角度來看,或可說是
頭腦影響了體內的賀爾蒙激素所造成的作用。如是男性的人格主導時,睪固酮可能會增加
,如是女性的人格主導時,則雌激素可能會增加,然而這仍是個理論觀點,不代表確實就
會發生在患者身上。在患者身上出現的生理變化也可能是因為人格轉換後,飲食作息等生
活習慣跟著轉換所導致的結果,而非僅僅因為人格轉換就直接造成生理上的明顯變化,只
是如同電影這樣的描寫會更有戲劇效果。
電影中也有提到唸出主角的真實全名,將可喚醒被壓制的原人格,然而現實中這大概行不
太通。因為不同的人格彼此分隔,當某個人格主導時,唸出患者的姓名並無法保證能讓患
者的人格轉換回去。在一些情形下,唸出姓名或陳述過往回憶或可對主要人格有所激發,
但不太可能發生在像電影那樣緊張刺激的場景中。
新聞網址:https://www.viewmovie.tw/news/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