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網誌版:http://just-for-record.blogspot.tw/2017/03/blog-post_9.html
以「黑人」作為主要題材的電影,似乎脫離不了與「歧視」相關,
不管是《自由之心》被誤認為奴的索羅門,或是《姐妹》不被允
許和他人共用廁所的愛比琳,皆聚焦於白人和黑人間的對立與不
平等的狀態,以「黑人」為主體去述說各個議題的作品卻少之又
少,但《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卻成功地以此為根基,在檯面上佔
有一席之地。
《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以美籍非裔男孩夏隆的視角出發,以三
個篇章刻畫童年、青年、壯年的不同時期,並分以「小個、夏隆、
黑仔」命名,夏隆出生成長在邁阿密,沒有父親,母親是個妓女,
他在電影的第一個畫面是在逃跑,10歲的他被一群孩子們追趕、
欺負,最後躲入一個無人的毒窟,是阿璜發現了他的存在。
小個(Little)
老奶奶說:「奔跑著,追尋著光亮的方向,在月光下,黑人男孩
就是藍色的。」
不管是水,還是月光,沐浴在其中,黑人便是藍色的,阿璜填補
了的父親的缺席,他教會夏隆游泳,告訴他只要仰躺在水面上,
便可以想像自己位於世界的中心,即使朝向漫無邊際的前方游去,
也不必擔心將會迷失,他說:「有時候你得自己決定要做什麼,
沒人能替你做決定。」
阿璜販毒、母親吸毒,夏隆投向阿璜和泰瑞莎的懷抱,追尋光亮,
但在這樣的映照下,卻僅僅帶給他憂鬱的夢魘,夏隆知道這件事
後,靜默不語、轉身離開,那一剎那,他意識到這世界原來是這
樣運作的,而他的童年結束了。
夏隆(Chiron)
煩惱是揮之不去的,母親是妓女的事實,隨著長大更是一路跟隨
著他,沈默、寡言的特質使他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阿璜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保護網是好友凱文,夏隆必須面對同儕間的自我認同、
情慾的探索和不被畸形的母愛所束縛。
因為母親的金錢索求而離家,他在海邊遇上凱文,一如往常,凱
文包容他、理解他、傾聽他,異常的是他們接吻了,並排解了夏
隆的性需求。
他們接吻時,夏隆的每個眼神都表露著猶豫、遲疑和困惑,即使
到他達到高潮前,他都彷彿一直確認著「我是否可以這麼做?」
在不被同儕認同的狀況下,這一刻,除了在感情上付出自己的真
心,更是交出自己的生命安全。
黑仔(Blackie)
青春的戀愛記事被霸凌者給毀了,夏隆教訓了霸凌者後,不再是
夏隆,而是硬起來的黑仔,即使他依稀記得得知阿璜販毒時的眼
神,但如今他也成為了毒販,過去沈默寡言的他,開始會在交易
時,製造出緊張氣氛去訓練一旁的新手,並和身邊的人有說有笑。
唯有和凱文重逢時,那個清澈、不安的眼神,又再度浮現出來,
面對他,他始終有些坐立難安,當夏隆有些不悅的反駁販毒的指
責,凱文接著說:「你說我不了解你嗎?」而夏隆再也接不了話,
因為和凱文相處的時光,就像在水中游動,能夠讓他想像自己就
在世界的中心。
寫在最後
販毒、同志情節、母性的病態、種族、歧視,本片無一不提,卻
在比重上拿捏得剛剛好,由三人分飾主角的作品,最害怕因此不
能連貫情緒,然而,在這三個階段的演員彼此都抓著共通的軸心
去演出-內向、不被認同、寡言、有些懦弱的夏隆,尤其當壯年
的夏隆重新和凱文相遇時,一瞬間情緒的轉換,讓人似乎看見了
少年的夏隆。
這部作品表現出的是一個無法逃脫的宿命感,夏隆厭惡毒品、厭
惡吸毒的媽媽、厭惡(但又崇拜)販毒的阿璜,最後自己卻成為
了毒販,當幼年的夏隆開口:「我恨媽媽。」阿璜相當理解,並
回應:「我也恨我媽媽,雖然我現在他_的想念她。」默默地刻
劃出中低階層黑人社群的普遍現象,不停複製階級的縮影。
而同志情結的拉扯,則參雜了夏隆對自我認同的懷疑,他不敢問
自己「想不想要」,卻總是問自己「應不應該/能不能」,呼應
了多數同志的成長經驗,尤其特殊的是,黑人和同志都是不被社
會平等對待的族群,而主角正是這兩區塊的交會點,壓抑再壓抑
的結果是,直到多年後,他依然用顫抖的嗓音說:「你是唯一碰
過我的男人。」
搖晃的鏡頭和各種意象的比喻,使人聯想到王家衛或侯孝賢,卻
沒有王家衛速寫的都會感,或候孝賢慢條斯理的寧靜,僅僅是將
焦點保留給夏隆,一個在社會、校園、性向位處邊緣的人物,在
這部電影中,他是所有觀眾注視的焦點,而我認為這是它拿下今
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