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前言,1991年的動畫版美女與野獸是我最討厭的迪士尼公主系列,因為野獸最後仍須
變成俊俏的王子才跟貝兒在一起,破壞了跨越外表的愛這個概念。就跟1998年的鐘樓怪人
,最後吉普賽女郎還是跟俊俏的隊長在一起讓我想翻桌。
當時我是個國中生,一直妄想有人能像貝兒一樣真愛著我,但我發現我還是得變成帥哥,
這真令人生氣!
但當我重新觀賞2017年艾瑪華生版本時已和老婆結婚數年,慢慢懂從女性的觀點看這部片
,必須說艾瑪華生的選角除了她的外觀超合以外,撇開稍嫌僵硬的演技外,她的形象符合
這部片中所要傳達的女性自主概念。
1740年最早發行的版本時,美女甚至不叫貝兒,而當中也夾雜著很多無關主線的人物設定
像是貝兒有個貪婪的姊姊,野獸有像鼻子,被野獸抓走後的生活瑣事,以及期待王子來救
在1756年版本中刪除或編輯了這類的資訊,並廣泛的被年輕少女流傳。
在17世紀法國,上流人家的少女往往必須在16歲左右為了政治經濟因素,嫁給一個遠大於
自己的丈夫,享受著豪華的生活但永遠不能見到自己的家人,與尋找真愛。幸運的話,這
個丈夫其實是個紳士,而在慢慢互動中終究還是會茲育出真正的愛情。
有沒有很像美女與野獸的劇情? 16歲的貝兒為了拯救父親而當人質,跟個野獸同居,衣食
無缺但仍然想家,最後慢慢發現這野獸也很優,於是就真愛了。
在各種版本中雖然充滿著對於現實的妥協,但相較於當時女人完全禁聲的份為下,貝兒已
經盡可能的表現出自己的掙扎,即使這個選擇充滿兩難。
出於自由意志的自願為父親作為人質,以及無視社會眼光選擇與野獸共度一生。
沒有逼她的父親,也沒有拯救她的王子。
貝兒象徵的時代意義就是,女性即使在兩難中也能為自己做決定。
就像艾瑪華生在清涼照事件中的回應 "女性主義就是讓女人自己決定"
而現實世界中,這種決定決不是自助餐,而是充滿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