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女記者》(Whiskey Tango Foxtrot) - 美國白種女人的戰地煩惱
圖文完整版: http://wildflower.pixnet.net/blog/post/31898047
《戰地女記者》是根據美國記者Kim Barker的回憶錄改編。該書上市後,紐約
時報書評說這主角像個蒂娜費的角色,過了半個月,蒂娜費就找了電影公司合
作,洽談本書拍攝權,最後成果就是這部片。
記者Kim Baker(蒂娜費)捨棄辦公室生活,跑去阿富汗戰地前線報導新聞,
她與當紅記者Tanya(瑪格羅比)成為好友,並認識蘇格蘭來的攝影師Iain(
馬丁費里曼)。戰地經驗讓Kim重新思考人生。
《戰地女記者》雖然背景是一場真實戰爭,但它沒有特定政治立場,也未討論
嚴肅議題,而是以輕喜劇的態度呈現戰爭對非軍人的影響。這點從片名可以略
知一二──Whiskey Tango Foxtrot就是"WTF"以「國際無線電通話拼寫字母」
表達的結果,從《戰地女記者》的觀點看這場被稱為"Forgotten War"的戰爭
,的確很能感受到這場仗對戰地的外國人們已成為"What the Fuck"。誠如片
裡其中一位記者說的「大家都愛軍人,但沒人想在電視上看他們作戰了」,這
群記者跟軍人一同被擺在這兒,被同胞遺忘,他們發展出特殊的生活方式與價
值觀,夜夜笙歌,每天都當成生命的終點,在槍林彈雨中享樂,戰爭到底在打
什麼來著,已經變得遙遠而不真實,一個血腥肅殺之地,同時間竟帶著世外桃
源的調調,還真是WTF呀。
Kim身為戰地記者,明白在這兒需要每天面對瘋狂、習慣瘋狂,但當她發現自
己不僅習慣、甚至還覺得這些離譜的事件是「正常」,就知道回家的時間到了
。因為,這實在不正常。這點令我想到去年的另一部片《記憶乍響》(Louder
Than Bombs),戰地記者回歸家庭後無法適應,在自己家像個多出來的人一樣
,回歸成了介入,沒有舒適的位置。搭配《戰地女記者》觀賞,讓人特別有感
觸。
不過,《戰地女記者》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太「軟」,劇本只敢碰觸表面、膚淺
的議題,不敢深入,常常在不適合的時機擺入不太好笑的笑點,並且採用好萊
塢式戰地紀實──在新墨西哥州拍攝、找白人飾演中東人。整體說來它把一位
白人女性的戰地體驗拍成了《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
編劇似乎也有自知之明,因此幽自己一默,安排某位當地人聽完Kim選擇來戰
地的原因後,驚呼「這實在是我聽過最美國白種女人的故事了」(That is
officially the most American-white-lady story I've ever heard!)。到
了片尾,Kim回到國內,一切似乎雲淡風輕,當年迷惘的Kim很輕鬆地再度成為
一尾活龍,自信、滿足、不惑,這對我又是另一層的"What the fuck"了。
蒂娜費選擇這個題材演出,顯然是想拓展戲路(或許有點羨慕同為SNL隊友的
克莉絲汀薇格?),最後的結果雖不至於扣分,但也沒替她加上多少分數,看
來還要再加把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