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從被殖民者心理看《茉莉人生》

作者: sh3312037 (pandacarry)   2017-06-29 00:38:25
不好意思我又來了
這次和上一篇文一樣是講茉莉人生這部電影
不過是闡述電影中想帶給我們不同的論點
雖然這樣的論點在電影中不是主軸
但我們還是可以思考其在電影中的含意
我們把整部電影的場景拉到整個時代下的伊朗。1925年前伊朗為英國與俄國的殖民地,直
到1925年由美國扶持的巴列維政權上台之後才得以擺脫殖民地的型態。奉行親美政策,獲
得大量經濟建設的支持,脫離殖民經濟的困境,進而成為中東地區發展較迅速也較有影響
力的國家。女主角瑪嘉是生活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反美的伊斯蘭和國建立起來,極力
的反制歐美國家的控制,但因為石油資源的因素使得歐美國家仍頻頻的干涉中東事務。
瑪嘉小時候就生活在一個反對當時巴列維王朝的家庭,從小就嚮往國外的龐克文化,甚至
還穿著龐克不死的外套在街上亂晃。這當然還是在伊斯蘭革命以前,對女性來沒管制這麼
嚴重的時代。雖然表面上巴列維王朝已經擺脫殖民地的身分,但奉行親美政策的政權就真
的擺脫殖民地的地位嗎?除了政策上總是聽從歐美國家的意思,電影中也有提到當時伊朗
與歐美國家談條件的場景,人民也嚮往歐美的文化,雖然仍保持使用自己的語言,在伊斯
蘭共和國主張反美以前,當時伊朗的政府到人民其實是非常接受歐美文化。
這邊就要提到了所謂後殖民主義是什麼了。後殖民主義是由第三世界的國家所開始,在二
戰過後這些國家開始對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國家進行反制,因為這些國家長期身為殖
民母國就不停的剝削這些殖民地,影響他們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然而這些國家在脫離殖
民地身分後仍受到原本殖民母國的影響,經濟與政治還是會受到控制,相較於原本的殖民
經濟依然還是處於經貿上的劣勢,依然被西方國家進行間接式的剝削,這就是我們現在仍
然能看到的後殖民主義國家的困境。
大戰過後,民主化成為這些第三勢力成為現代化國家的手段,而已經在第一波民主化至
今將民主體制發展較完全的西方國家就藉此機會再度介入第三世界的事務,透過大量扶持
基本建設與民主體制進行另一波殖民的機會,伊朗的巴列維王朝正式如此,但也因為歐美
國家文化的介入,也使得這些第三勢力的國家的人民受到歐美文化的薰陶,不論是資本主
義抑或是社會主義,瑪嘉的家庭正是信奉馬克斯主義的一群人。
當殖民母國的文化深入殖民地的時候,這些被殖民的世代進入了後殖民的時期仍難以擺脫
對於殖民文化的認同。好比說瑪嘉從小接受了龐克文化,那種放蕩不羈,勇於表達內心感
受的意識形態就難以剝除,她聽的是歐美的音樂,穿的是歐美的服飾。在伊朗戰亂的時期
,瑪嘉父母為了瑪嘉的安全而將她送出到了法國。來到國外的瑪嘉當然是喜出望外,過去
所接收的歐美文化讓自己成為了想當然得伊朗籍法國人。但到了法國事情完全想得和瑪嘉
不一樣,她當自己是一個接受法國文化薰陶而成為想當然的法國人,但當地人完全不這麼
想。他們認為光是長相上就與他們自己有著極大的不同,甚至一名法國女孩認為自己的弟
弟會去追求一名中東人是極度愚蠢的行為。儘管電影中用一個比較幽默的方式帶過,但我
們仍能看到瑪嘉內心的徬徨與難過。
這是一個身分認同的問題。經歷至後殖民時期的國家因為在經濟與文化上還是難以擺脫原
有殖民母國的影響,經濟上受到相當程度的剝削,文化上則產生身分認同的問題。我們都
知道一個人的產生往往是受到他人所建立的,而這個他人可以是身邊周圍的人,可以是環
境,也可以是文化,這些都構成了一個個體之所以為個體的存在。瑪嘉也是如此,這些西
方文化構成了她的思想與個人,由此可知文化殖民的影響力不亞於經濟殖民。
法蘭茲.法農(Frantz Fanon)是一名成長在法屬西印度群島的黑人,但因為法國殖民的關
係,法農從小接受法國文化的教育,也就是他身為一名法國人在殖民地身活著,當他到了
法國本地求學的時候卻發現當地的法國人並不把他當成法國人,因為膚色及口音都和他們
不同,這對一直身為法國人而感到自豪的法農不僅大吃一驚,並開始對自身感到懷疑,他
到底是誰?法農在他的著作《黑皮膚白面具》裡提到,黑人在殖民時期就因白人文化而失
去了主體性,從文化、慾望以及身體都向白人文化臣服。白人是先進的,是一個走在最前
端的文民,黑人是次等的,一個落後野蠻的文明,為了追求白人的認可,甚至為了成為白
人,黑人秉棄了自己的文化,開始對白人進行崇拜與模仿,學習白人的文化,學習他們的
語言,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和他們一樣的階級。在追求白人的價值時,利益與權力仍掌握
在白人身上,「白人文明、歐洲文化,在黑人身上強加了一種存在的偏差,黑人的心靈,
其實更是白人的建構。」如此沉痛的控訴,指出現在處於後殖民時期的國家面臨的困境,
就算擺脫了經濟殖民,妳能擺脫因文化殖民所導致的身分認同嗎?
這種黑皮膚白面具的現象並不只是出現在黑人社會之中,我們一樣的可以套用到第三世界
或是一個國家中的小村落中,都因為較強勢的外來文化的影響與深植都會破除在地文化,
使當地人對於外來強勢文化進行崇拜與模仿,也對自身文化進行貶低,而貶低這件事也就
是外來文化所造成的。如何找回自身文化的認同是這些後殖民國家需要做的,法農對於如
何找回黑人的主體性有了一個見解,「應該幫助這些想變白人的黑人,看到他的潛意識,
放棄他自我漂白的企圖,同時幫助他採取行動,改變既有的社會結構。」,放棄漂白的企
圖的這件事就是去殖民化的意識,去殖民化有多重要呢?他就是破除原有殖民母國所深植
的意識形態,改變自我對於自我文化的認識,而不是一昧的貶低,剔除這種「崇洋媚外」
式的文化盲從。這種新的意識形態是法農認為這些殖民國家重新在起的方式,也是後殖民
時期擺脫歐美國家控制的一個重要思想。
瑪嘉在身分認同也面臨挫敗時也陷入長時間的低潮,而當她回到母國的時候則開始認同自
身的文化並奮發向上,這段和法農所遇到的情況相當類似,雖然電影中並沒有著重在此一
區塊,但我們細細思考遺下仍然能發現茉莉人生想帶給我們反思的論點。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17-06-30 12:01:00
這篇文章都談這麼多「後殖民」了,居然還有「充分的
作者: xwingxwing (xwing)   2017-06-29 11:48:00
其實你搞錯了一點 被殖民國獨立後的困境不是殖民母國造成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文化社會不能融入現代社會 簡單說他們獨立後有充分的自由決定國家的命運 只是他們不知道怎麽運用這自由所以你會看到亞州國家一脫離殖民 馬上發展 中東中南美現代化確如此爭扎 問題就是文化 如合建立穩定政治法治制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