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美國是當地週五晚間首映,所以比台灣晚了一天才去看
看到版上的部分影評,我才敢冒死抖膽XD抒發一下心得。
如果您是諾蘭的愛好者,麻煩請離開謝謝。
老實說,我認為諾蘭是一個好導演,
他的前幾部票房片都是有口皆碑,
蝙蝠俠三部曲就某方面來說,
我覺得也為之後的美漫英雄片立下了一種範本。
來到「敦克爾克」,
我對二戰史只有片面膚淺的認識,而且在好萊塢影片當道下,
二戰相關的大製作電影,也多以美軍視角為出發,
因此,好萊塢的二戰電影,大多以美軍參戰以後的歷史事件為背景。
也許是這樣,英國籍的諾蘭選擇了敦克爾克撤退這個題材。
很少有戰爭片以「撤退」為題材,諾蘭決定開拍,
我覺得是一個既大膽又很有勇氣的決定。
非線性的剪輯,三種時間軸,三個主角,
這的確是戰爭片很少用到的手法。
坦白說,我看完敦克爾克,一直在想,
這部到底是「戰爭片」?還是「以戰爭為背景的劇情片」?
以最為普遍的例子來說,「搶救雷恩大兵」,「來自硫磺島的信」算是前者;
「辛德勒的名單」、「戰地琴人」還有經典的「北非諜影」應屬後者。
(北非諜影好像也是愛情片吼XD)
我想了一晚,我覺得敦克爾克是「以上皆非」。
他不像一般定義的「戰爭片」,觀眾看不到大量的交戰場景。
他也不像「以戰爭為背景的劇情片」,因為故事沒有高低起伏的轉折,
三個主角和三段時間軸也分散了劇情的凝結力。
敦克爾克是我看過的戰爭片以及戰爭劇情片當中,
畫面第二「美」的一部,(我心目中戰爭片畫面最美的是「紅色警戒」)
諾蘭洗鍊的影像美感一覽無疑,
然而這樣堅持的「美感」,卻也成為一種雙面刃。
音效部分,雖然見仁見智,
但我是讚賞這部的音效,轟炸機高低遠近的噪音,
砲火聲,跟隨者湯米的懷錶滴答聲,的確牽動到我的神經。
我甚至覺得,在空戰時,若非高昂尖銳的音效,
單單只有湯姆哈迪的特寫鏡頭是頗為疲乏的。
結論是,這是一部精美的戰爭影像紀實片,
但我不會特別推薦給別人看,奧斯卡提名的話,
音效,剪輯,視覺效果,攝影等應該會被提名。
至於導演,最佳影片和劇本,就看評審接不接受這樣的「戰爭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