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克爾克大行動》是我認為這幾年看過最好看的戰爭電影。
在史蒂芬史匹柏導演偉大的《搶救雷恩大兵》後,曾經孕育出《現代啟示錄》、《金甲部
隊》的戰爭片分類竟然逐漸黯淡無光。近年來,除了克林伊斯威特導演的硫磺島二部曲外
,還能讓人耳目一新的戰爭片,也就只剩《諾曼地大空降》影集了。其他的戰爭片,多半
只是搶救雷恩大兵的複製品,或是伴隨著軍服與砲彈的英雄電影,很難讓我真的感動到。
畢竟,戰爭片雖然是動作片的延伸,但它也不能只是爆炸與子彈擦身而過的聲光效果體驗
,然後結尾再告訴你:「戰爭好可怕哦。」大家都知道戰爭很可怕,不用特地花錢進電影
院聽這句廢話。
因此,戰爭片如何凸顯它的價值?我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拍攝一群無名的士兵,他們或
許會死、或許能夠活下來,然而每個人都經歷過這場煉獄。就像是我的阿媽,生前一直忘
不了兒時美軍對台灣的空襲。恐懼、無助、等待。戰爭不是只屬於士兵的回憶,它是屬於
當時每個經歷過戰爭的人;它抓住所有人、它拖下所有人。屬於「人」的戰爭片,而非「
英雄」的,才能真正讓我們看到戰爭的真相。
諾蘭片頭就直接明瞭的把影片切成三部,如同合唱。每一部分不僅只是陸海空軍的分別,
也是屬於那部分的人所經歷過的時間維度。敦克爾克戰役在歷史上發生在5月26日至6月4
日結束,是一週;海上的遊艇徐徐而來,從英國多佛至敦克爾克僅75公里,是一天;空戰
往往電光火石,是一小時。然而對於參與這場戰役的每個人,卻是最長的一週、以及最長
的一天、也是最長的一小時。生命受到威脅時,本能叫我們無論如何生存下去。要從敦克
爾克生還的唯一方法,就是與時間賽跑。諾蘭由這三種角度切入電影,不僅是電影美學的
展現,更是他以上帝視角觀察敦克爾克這個小地方時的冷靜凝視。說到時間,漢斯‧季默
給了這部影片驚人的點睛之效。反覆緊湊的節奏、招牌的「Bammm」音效、以及最重要的
一部分:秒針。從電影中段開始,秒針來回跳動的音效就貫穿電影背景,它卻在一個時間
點停下了─當遊艇拉上無助人們之後。那時我明白,人們從此安全了。
《敦克爾克大行動》中沒有主角,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是主角。那個想上大號卻沒辦法好好
上的Tommy是主角;不幸被推撞到頭而死的Peter是主角;那些無處可逃、只能原地趴下抱
頭等待空襲結束的人是主角。諾蘭用傑出的劇本、高明的導演,向我們述說了這傳奇的故
事:那34萬人,絕望地等待,他們無處可去,擁擠在狹小的沙灘上;在海上,出現了遊艇
、帆船、渡船。他們終究是回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