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特派專欄:寶萊塢電影引發暴動背後的真相

作者: sarada (Fulang Chang)   2018-02-08 00:14:28
https://imgur.com/2TP7RJP
印度電影「帕德瑪瓦特」改編自印度16世紀的長篇史詩,描述王后帕德瑪瓦蒂抵禦穆斯林
入侵的故事。
中央社駐新德里特派員 康世人 報導
一般人很難想像,一部電影在印度可以引起大規模暴動,但若深究原因,這部電影觸碰了
印度最敏感的種姓和宗教議題。不過做為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度,印度還是堅持創作和言論
自由,讓影片公映。
原名「帕德瑪瓦蒂」(Padmavati)的影片,原定於去年12月上映,因為故事敏感,改名
為「帕德瑪瓦特」(Padmaavat),延至近期才公映。這部電影改編自印度16世紀的長篇
史詩,描述王后帕德瑪瓦蒂抵禦穆斯林入侵的故事。
不過,片商為顧及娛樂效果,片中女主角、14世紀印度王后帕德瑪瓦蒂,與入侵的穆斯林
統治者阿拉烏德丁(Alauddin Khilji)發生曖昧情愫,鏡頭還出現王后穿著露肚服裝跳
舞的情節,引發爭議。
爭議關鍵在於,帕德瑪瓦蒂屬於印度統治階層「剎帝利」的拉吉普特(Rajput)種姓,且
在印度歷史中,王后為抵禦穆斯林軍隊入侵和不願受屈辱,率女性集體自焚。在印度教徒
心中,特別是激進團體,帕德瑪瓦蒂被視為保護印度教的偉大女性,地位崇高。
全片在拍攝時引起高度關注,宣傳和籌備上映時,以捍衛印度教為宗旨的拉吉普特人組織
Shri Rajput Karni Sena(SRKS)批評,電影污衊聖潔的王后,扭曲歷史,聲稱將盡一切
可能阻止上映,1800名拉吉普特女性將仿效帕德瑪瓦蒂自焚,以示抗議。
事件涉及印度的種姓制度,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宗教衝突,部分右翼人士藉機累積政
治資本,衝突因此擴大。
推崇印度教的印度人民黨(BJP)一名議員,公開以5000萬盧比(新台幣約2283萬元)懸
賞飾演主角的當紅女星迪皮卡‧帕度柯妮(Deepika Padukone)的人頭,事件轉趨暴力,
多個省政府宣布禁止上映。
但印度官方不受激進言論和死亡威脅的影響,專業的裁決全片可以上映。印度中央電影審
查委員會去年底審查內容後,認為故事來自「史詩」而非「史實」,僅要求片商把電影名
稱改為只有一點差別的「帕德瑪瓦特」,區別王后的名字,准許上映。
最高法院一月也以憲法保障創作自由等理由,允許「帕德瑪瓦特」在戲院上映,還要求各
省保護電影院、演員和劇組人員的安全,並拒絕數個要求禁演的省政府提起上訴。
但裁決結果引起SRKS組織在哈雅納省(Haryana)、古茶拉底省(Gujarat)、拉吉斯坦省
(Rajasthan)和北方省(Uttar Pradesh)發動暴力抗議,焚燒車輛、攻擊校車和戲院等

「帕德瑪瓦特」在印度引發大規模暴動的原因,首先是觸碰了印度社會敏感的種姓問題。
印度憲法明文禁止種姓歧視,但在真實社會裡,低種姓男性與高種姓女性戀愛,還是可見
家族以敗壞門風與損害榮譽為由,逕行「榮譽處決」(Honor Killing),更何況觸犯到
地位僅次於婆羅門的剎帝利種姓,以及拉吉普特人的尊貴聖潔王后。
此外,入侵印度次大陸的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的爭戰,至今仍是印度社會抹不去的歷史
印記。
二戰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各自獨立,引發宗教對立,印巴戰爭
更加深兩種宗教的敵視氛圍,摻雜國際霸權與地域政治後,激起對立成為政客煽動社會情
緒,攫取權力的工具。
因此,即使印度官方堅持維護民主價值與創作言論自由,仍無法避開政客以種姓與宗教之
名,煽動草根暴力。
印度尼赫魯大學歷史研究中心主任穆克吉(Aditya Mukherjee)明白指出,這起事件跟歷
史問題毫無關係,而是與政治問題息息相關。
穆克吉說,這些暴力抗爭以身分認同問題為骨幹,號召及動員示威者,其中牽扯的伊斯蘭
教與印度教信仰、種姓制度等身分認同議題,讓電影處在風暴的中心。
可以確定的是,「帕德瑪瓦特」事件後,印度最高法院雖公開支持民主制度中寶貴的創作
與言論自由,電影截至上週的全球票房也已達40億盧比(新台幣18億餘元),創下寶萊塢
影史第8高的成績,寶萊塢未來面對這些題材,可能不免自我設限。
「帕德瑪瓦特」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YaF2m7hCx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