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址:https://goo.gl/QgT4jr
2018年04月22日 04:09臛特派員陳君碩/北京報導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副教授傅敏雅近日在北京清華大學談兩岸青年的認同問題,她在巴黎成立了「兩岸青年歷史與電影工作坊」,並邀請來自大陸和台灣的10位留法青年,透過觀看與兩岸爭議和歷史有關的電影或事件,並以深度訪談方式,讓兩岸青年談談各自國族認同的感受差異,還拍成了紀錄片《左岸右岸》。
談起與兩岸關係研究的結緣,傅敏雅表示,她是法律政治系專業,碩士畢業本來要考外交官,但在法國考外交官必須學第三外語,所以就選擇了中文,並到台灣學習。當時剛好是李登輝執政,台灣準備邁向民主化,她就以「台灣國家發展」為碩士論文研究主題,再以「台灣的黨外運動」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傅敏雅後來的研究著重於台灣與大陸對身分建構、歷史和記憶的關聯性,2016年還曾獲得台灣文化部頒發的「台法文化獎」。
2010年,傅敏雅在巴黎成立了「兩岸青年歷史與電影工作坊」,找了10位兩岸青年,觀看與兩岸有關的歷史、電影或新聞事件,並拍成紀錄片《左岸右岸》。之所以用看電影方式,她說,因為兩岸青年在很多問題上分歧很大,為了避免他們一下就吵起來,就通過看電影的方式找到敏感話題的切入點。
傅敏雅播放了紀錄片的片段,如2010年東京影展星光大道上,台灣藝人臨時被要求改為「中國台灣」出場,雙方僵持不下,台藝人最終缺席星光大道。她就此事件同時深度訪談了工作坊的兩岸青年,台灣學生講得很憤慨,甚至帶點哽咽,大陸學生則認為台灣是中國一部分,是自小接受的教育,不認為存在「打壓」。
又如一位台灣學生的舅公是國民黨老兵,當年80多歲回大陸探親,與闊別數年但加入共產黨的親兄弟相見,一開始老淚縱橫相互擁抱,想不到後來聊起國共內戰,又因理念不同大吵,兩位80多歲的老人竟拍著桌子對罵,表示不要再和對方相見,讓她感到又好氣又好笑。
傅敏雅強調,紀錄片拍攝重點不在於解決或回答兩岸關係的難題,而是為了給兩岸青年提供一起探討意識話題的機會,加深相互了解,促使來自兩個不同社會的年輕人進行多方面、多層次的對話。
—————————————————————————————————————
心得:
希望大陸的年輕人可以多尊重台灣,台灣的年輕人可以多了解大陸
兩岸才有和平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