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khwz (Rainyn 雨林)
2018-07-03 23:49:00昨天跟同事看完《超人特攻隊2》,許多內容講的是家庭與親情;而就連這次短片《包子
》的主題也是親情呢。
=以下有捏=
《包子》一片在 IMDB 的評分為7.7(約5000人),女性給分平均 7.8,較男性的 7.6 高。
最高分區間為19 - 26 為 7.7分,除了女性 45+ 以上區間也有 7.7分以外,其餘年齡區
間皆低於平均。
這種年齡層評分「兩頭高,中間低」的凹槽現象實在不多見。(
https://www.imdb.com/title/tt8075496/ratings?ref_=tt_ov_rt )
逛了逛相關新聞與 PTT,發現這部短片評價滿兩極的,有人看到暖心看到哭、卻也有外國
人反應看不懂,甚至有人覺得「都被媽媽管到成年了,連進電影院放鬆都還要再被洗臉一
次」而感到極度不悅 (?)
《包子》一片原名《Bao》,也能譯做「寶」;用包子象徵華人文化,並以「寶」的概念
當作劇本核心。
女導演是來自加拿大華裔的石之予(Domee Shi)。她在訪談中,直接聊到靈感是來自於
她的 "Super overprotective m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cBVAy5ztLM )
在劇中可看到母親一角從包子小時候的細心呵護,直到包子長大了,母親的保護還是從不
間斷。儘管小包子已漸漸有了自己探索世界的能力,母親卻還是遲遲不肯放手,直到氣極
敗壞之下,一口氣將小包子給整顆吞入,這轉折肯定嚇到了不少人!而這段轉折濃厚的象
徵性,甚至能解釋成一種近乎無法彌補的「寧願毀了對方,也不願放手」的關係決裂。
嗯,「毀了對方」不一定是直接、有意的,間接的、無意的其實也算。
這種華人家庭中的「過度保護」現象其實很常被拿出來議論,甚至可延伸到在文化中根深
蒂固的「孝道」觀念,就連住在歐美的華裔也不例外。如果這樣的「保護」與「孝道」已
成理所當然,除了容易讓子女無法放心、放手去做判斷之外;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
父母親 能夠 / 願意 主動了解子女的機會。
短片最後走的是一個和解的路線,導演也沒明說劇中人物誰是又誰非。畢竟,現實的情況
絕對又比短片演的還更複雜個幾千幾百倍,又有誰能定義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呢?
謝謝 導演 石之予(Domee Shi) 與 Pixar 願意把這個議題搬上國際舞台,被更多人看
見,也激起更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