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頁~第一次PO電影版鞭小力
(也期許自己之後能有繼續寫文的習慣XD)
因為這學期姻緣機會下,
有幸和其他不同系的朋友們一起看電影度過星期四晚上的時光,
也想從社會與自身的角度去進一部探討電影內容(但能討論的實在太多啦!)
最後也想將我們的想法放上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電影《我是布萊克》描繪了一位59歲,因為心臟的因素,暫時不能工作的木匠申請補助的
過程。失去了金錢來源的他,只好開始申請就業津貼讓生活好過些,但卻因為他的狀況與
政府部門判定的標準不符,而無法通過,因此他進一步申請求職補助,沒想到又因繁瑣的
工作流程(上網填表單、求職課程、求職證明......等)搞得他精疲力盡,迂迴打轉的申
請過程,光是身為觀者的我們都感到無力了,更何況是布萊克本人呢?
所幸在著過程中出現了一位女子-凱蒂,使劇情多了些不一樣的變化,凱蒂是一位單親媽
媽,先前因為種種因素在安置所待了兩年,最近才搬至附近的居民,也因為他們在就業中
心的相遇以及相似的狀況,開啟了這一段互相羈絆的過程。
在講求效率時,忘了這些標準的制定應是要考慮到完整的真實社會狀況才去設計的。
或許整部電影一大半時間,都敘述政府制定的「制度」與官僚體系下,人民如同皮球般被
踢來踢去的過程,說實在,看了可能讓人氣憤,但真實的社會不就是這樣嗎?或許制度的
制定看似大大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
但我們有想過真正的「效率」是什麼嗎?
現實中的我們,說到「效率」就自然而然地與「計算」聯想在一起,套用一句管理大師杜
拉克的話:「任務要能被確認、被界定;目標要能被設定;機要能被衡量。這樣一來,事
業才會有表現。」但更大的問題是,不是每一項東西都是那麼容易被衡量的,我們在無形
中忽視了那些不容易被計算的成本,而無法計算的就當作是沒發生的,而這些成本最後往
往都由社會本身來承擔後果。
回到電影中,就如同官員處理案件的速度受到制定標準程序而提升,但卻沒發現這些標準
程序是不能針對每一個人的,而每一次申請補助者與官員內心漸漸消磨的耐心也是成本之
一,也是因為這樣雙方累積起來的情緒,讓這些申請程序更如同鬼打牆般,沒有結束的一
天。
制度的制定將所有找不到工作的人視為一體,用同一套標準去認定他們是否真的不能工作
,就是因為沒有針對每一個狀況而有應變方式,才導致接下的流程變得更加複雜,若一開
始直接依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去討論與評斷,是否對雙方來說,反而才是提升效率最高的
方式呢?
若將制度視為,一種「方法」,這方法也應該是要由人民出發,和政府討論出共識,
才能執行,也就是說要分析單位應該要是整個「社會」因為這樣才會是包容的,
而不是由社經地位較高的政府官員們,制定一套方法,施加在百姓身上。
或許,我們忘記最一開始的問題了...
電影一開場,全黑的畫面,有人問了布萊克各式各樣的問題,像是「你能否提高雙手觸及
胸前口袋?」
「能否在無人協助下行走?」卻沒提到和主角最相關的心臟,亦或是主要的劇情,
布萊克的唯一要求只是「因為無法工作而需要一份津貼讓生活好過一些」,
但最後卻出現許多與就業津貼無關的事,像是要求布萊克去上如何寫出一份好履歷的課程
、要求他提供求職證明......等,
各種與一開始問題無關緊要的事。我們是否也常常陷入這樣的狀況,
還沒釐清問題,就急著找解答,若不針對問題,只會把事件越變越複雜。
而或許,我們也能從另一個角度去做討論。
當在沒辦法改變制度的狀況下,如和保持自己所顧及的尊嚴,並在制度中創造更多機會?
不難發現,布萊克擁有良好的手工藝技巧,劇中除了替單親媽媽修繕許多家電外,也替小
朋友做了美麗的吊飾,但他卻被他自身先前在工地工作的經驗而限制住,甚至因為醫生的
建議,限制了自己所有有關「工作」的行動,卻忘了,其實自己還有很多可能性。
甚至會不會有可能和單親媽媽凱蒂一同合作,創造更大的價值呢?
還記得布萊克在上履歷課程中老師提到的「不管怎樣都要比別人更顯眼」,這也是我們從
小聽到大的一句話吧!
但為什麼我們不採用和合作與其他人創造更大的價值,只能用競爭來證明自己呢?
電影的最後,凱蒂說了「布萊克在我們心中很富有」
我們認為,這樣的富有是因為布萊克對身旁的人真心對待的心,兒這也就是同理的過程,
不論是住在隔壁的鄰居China、或是曾經迷失的凱蒂,甚至到小女孩Daisy,他都用最真誠
的方式去對待,我想這也是讓他受人敬重的原因吧,而同理這件事,也是我們不斷再學習
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