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老實說,我是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當天才注意到這部電影的,
「奉俊昊」?這個名字好耳熟。
一查才知道,原來是《末日列車》的導演,我很喜歡《末日列車》這部電影。
看完劇情簡介,我對《寄生上流》產生了興趣。
在打這篇文字前,也看了很多大家對這部電影的各種爭論跟評論,
關於善與惡,關於對與錯。
想了很久,我認為導演其實並沒有要告訴觀眾哪一方是「正確的」,
電影傳達的只是一種「象徵意義」,如同那顆石頭。
導演將韓國社會縮影在這部電影裡,
從金家的視界出發,代表韓國大多數平民百姓。
非頂尖大學不上、期望上好大學能翻轉人生、
理所當然的重男輕女、沒什麼錢只能住在半地下室...
這是在韓國,或者有些可以說是中下階層的普世想法。
在一些電影分析文有提到電影中一個點:「界線」。
導演用很多拍攝手法讓觀眾感受到朴家與金家之間的「界線」,
比如玻璃窗的線、比如客廳的立燈,
(有興趣了解的可以去看超xx的電影分析,裡面有提到拍攝手法)
一再強調上流階層跟下流階層之間的界線,
彷彿就是在說明,韓國社會不同階層的分明,是難以、或是無法逾越的。
朴:「好幾次他差點就要越線了。」
或是大家都明顯看到的,下大雨那天金家人奔回自己家,
路途好像很長很遠,卻是一路都在往下走。
這個「界線」的距離,有時候很近,有時候卻又那麼遙遠,
但似乎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你是底下那個階層的,別妄想爬上來」。
當前管家試圖爬上樓梯,忠淑一腳把她踹回地下室,
也讓人有這種感覺「你們已經在下面的那個世界了,別妄想爬上來」。
金家真的沒有能力嗎?
故事中告訴我們,「基澤生意失敗」「基宇重考多次」「基婷有天份卻沒錢補習」,
金家的情況其實很像大部分的中下層平民,「有一點能力又不是很強」,
如果你出生在一個有錢人家,也許有機會培養、
或是將這個小小的能力加以發揚光大,
比如說你對烹飪有興趣,
如果能培養也許你可以去國外學習取得藍帶資格,
如果沒有也許永遠只能在自己家廚房煮個泡麵。
當然,很多人會說,有很多厲害的廚師、
其他領域的專家也是從底層爬上來的。
但那樣的人多嗎?
恐怕在這個社會,最後抱著這一點若有似無的才能
卻是做普通的差事混口飯吃的人更多。
導演並沒有在這一點貼上對或錯的標籤,有些觀眾覺得「是你們不夠努力」,
也有些觀眾會覺得「有些時候是莫可奈何」,
他只是將這種隨處可見的情形描繪出來了。
在版上的討論串中,有一串「朴先生到底錯在哪」的主題,
也有文章寫的很好,「有錢就是原罪」,這部電影也寫到了「仇富」這件事。
不管有錢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或是因為運氣好、後天努力才有錢,
有錢這件事都沒有錯。
但當你是沒有錢的那個,看著有錢人,人性使然,
或多或少難免會讓你感嘆上天不公平。
就好像忠淑那句:「有錢但善良?不,是因為有錢所以善良」。
當人在過的好、吃好穿好、不愁金錢時,
你的想法可以很單純,只追求單純的「快樂」,
比如朴家的露營、比如快閃生日趴。
當你吃不飽穿不暖生活條件差,惡的那面就會顯露出來了,
看看戰爭時、看看很多人們關在一個地方自相殘殺的電影就可以略知一二,
人性是藏著惡的,只是這個惡在你外在環境都很美好的時候,可以讓這個惡淡化。
有句話叫作「自卑轉自大」,很多沒有錢的人,骨氣比誰都旺、自尊比誰都重,
有些人面對生存可以拋棄自尊,有些人則無法,
這不是對錯問題,只是在你心裡什麼比較重要。
很多人說,基澤到底為什麼殺人。
前面說了,這部電影將韓國社會的情況縮影在裡面,
韓國是父系社會,男人背負著很重的大男人主義、背負家庭的壓力,
可以把它想成是台灣傳統觀念的強化版,
在這種觀念底下,男人是非常要自尊要面子的,
金基澤,身為金家的一家之主,
沒能耐給老婆小孩好的生活,不會賺錢,能力也不足,
加上上面提到的「自卑轉自大」,
在寄生朴家後這種情況更加對比,「氣味」在劇情中的表現就是在表現出
「你是一個下流階層的人」
「你是一個沒用的男人」
「你是一個下流且很廢的男人」
在劇情中忠淑講了那句基澤是蟑螂,而基澤一度動怒,
就是在不著痕跡的描繪他的痛處,
一再提到的「氣味」更是加強刺激基澤的自卑感,
很明顯的就是在電影裡好幾次提到氣味的問題時,
下一個鏡頭都是特寫基澤的反應。
基澤的殺人,就是一時衝動,爆炸了。
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也許都是一些小細節小事情,
就好比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被按一下喇叭會讓某些人暴走衝下車揍人一樣。
很多對於這部電影中描寫的基澤無法同理,因為我們用「我們的眼光」在看,
如果我們自己的觀念能夠放諸四海皆準,很多殺人犯就不會存在了,
你能理解鄭捷為什麼要在捷運上砍人嗎?
你能理解王景玉為什麼要對才4歲的小燈泡下手嗎?
不能,因為我們不是他。
一個人的觀念、想法、看事情的態度,
都是各種人生經驗以及你所處的環境所造就的。
這部電影沒有要告訴你絕對的善與惡、對與錯,
這就是造成話題跟討論的原因。
如果奉導要單純的將基澤的行為貼上錯誤的標籤,
結局會直接讓他被警察上銬帶走,
我腦中甚至都可以浮現場景影像,
警察帶走基澤時,慢動作畫面所有人看著他,
他轉頭看一眼忠淑,忠淑錯愕的看著他,他給了忠淑一抹無奈又可悲的微笑。
但電影沒有,他讓基澤躲進了地下室,
彷彿在說最後他還是得回到可悲的底層,永遠過著暗不見天日的人生,
而基宇則是做著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最後基宇的那封信的「象徵意義」就是他要努力翻身進入上流階層,
等他成為上流階層以後,爸爸只要「走上來」就好了,
就好像我們小時候可能都會對爸媽說
「我長大以後要賺大錢,讓你們住大房子開賓士」一樣。
電影的最後一幕,跟開頭一樣的運鏡,一樣的半地下室,
電影的開頭還有陽光,結尾卻下著雪,一切都沒有改變,現實依然如此,
窮人還是窮人,以為一步登天的過程其實只造就了悲劇。
我對這部電影其實沒有好與壞的評價,看過內心只有一種惆悵感。
其實我對於韓國人、特別是相似處境的人看這部電影有什麼想法很好奇,
一部影射自己國家內人民的悲哀的電影,要是熟悉韓國文化,也許更是惆悵。
電影最後並沒有給我們「答案」,也許是因為真實人生根本沒有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