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lexmai (想不出來)》之銘言:
: 本人身為電影版觀察家
: 我發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
: 有魏得聖近期動態的新聞發出
: 然後再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唱衰
: 他這些動態的討論串出來,狂批評
: 跟唱衰他的拍片
: 這個公式看幾次了
: 為什麼要這樣行銷呢?
: 是不是跟每次都要大喊我們
: 拍片籌錢籌到命都快沒了,
: 家產都空了的那種悲滄壯闊式
: 行銷有關?
其實一直到KANO籌拍上映以前
我都還會在板上吐槽一海票唱衰他電影創作的版友
主要是因為幾年前,我認為台灣電影工業仍有發展空間
手工業終須要邁向更專業的製作環境才對
但這次我看幾年過後要嘛當初挺他的版友不看PTT了
要嘛就是沉默了
所以剩下固定幾隻帳號一直唱衰魏德聖
其他人怎麼想我是不知道
但是4年前我看過一篇中國網路媒體從《屍速列車》爆紅,
分析韓國電影產業的文章後
我就算期待《台灣三部曲》
仍然對魏德聖電影作預算不斷膨脹的理由無法苟同
你有點時間跟耐心可以看看這篇長文
文章談論韓國電影產業的分析角度
是台灣媒體轟轟烈烈報導《台灣三部曲》時,都不敢提的事情:
https://www.huxiu.com/article/161300.html
2016-08-24 13:47
《屍速列車》能否破解韓國電影的瓶頸,並為中國同行提供啟示?
三聲娛樂認證作者 Lv.1
文/ 崔雋
(上略,要看全文自己點網址)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特效團隊在海外市場的最大競爭優勢依然是CP值。價格相對便宜的勞
動力生產著「貼近好萊塢」的效果,對於亞洲市場的生產者雖然有著吸引力,但是依然停
留在「廉價」的生產模式。
這樣的情景集中反映了「表面繁榮,危機四伏」的韓國電影行業。在2015年韓國電影市佔
率中,本土電影與外國電影的觀眾佔有率分別是52%與48%,雖然基本上守住了本土電影的
自尊心,但是勢均力敵的態勢也暗示了日漸強大的壓迫感。
韓國電影最大的弱點是本土市場容量有限,目前韓國電影主流思路的票房天花板已經明顯
。根據2015年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報告,韓國年人均觀影次數全球第一,本土市場接近
飽和。這意味著票房主要來自本土的韓國電影,在短時間內難以獲得更充沛的投資預算,
即在收入相對固定的限制下,投資方和電影公司無力投入更多的成本。
「韓國電影達不到也拿不出好萊塢那樣的預算,國內市場消化不了,根本無法去負擔這樣
的成本,導致韓國電影始終沒有辦法突破。」上述投資人對《三聲》記者說道。
100億韓元(5000-6000萬人民幣)算得上是目前「韓國式工業電影」的預算上限。《屍速
列車》的總製作費和宣傳費總計也剛剛超過100億韓元,而拍攝製作於2012年的《柏林》總
投資也累計約100億韓元。相比之下,2013年公映的同為喪屍災難題材的好萊塢大片《末日
之戰》,擁有超過這個數字二十餘倍的總體預算。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單純提供投資才能夠解決韓國電影的瓶頸,背後的結構問題同樣值
得注意。在過去數年,韓國電影市場的內部壟斷格局日漸嚴重,擠壓了中等規模電影的生
存空間,並不利於本土市場的長期發展。
在韓國電影權力高地忠武路,集中存在著「BIG4」(韓國本土4大電影公司:CJ、樂天、
Showbox、NEW)。其中,CJEntertainment屬於「絕對權力」,觀眾佔有率常年第一。從產
業鏈覆蓋角度看,CJ不僅席捲了電影製作環節,在投資、配銷和附加版權市場也都佔據著
一定的話語權。
從韓國電影崛起的歷史來看,在投資、配銷、上映一手抓的大企業對電影產業體系化建設
方面發揮過積極的作用。但是,在院線管道的合併和擴張不斷加劇的當下,再次掌控主要
推廣和發行管道的大公司,威脅著均衡性本已脆弱的電影行業,反映在票房上的直接結果
便是大賣或者慘敗的兩極現象。
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在2015年的報告,韓國電影產業銷售額連續兩年突破2兆韓元,總
觀影人數也連續3年超過 2 億人次。雖然在這兩個指標上實現了小幅度成長,但是附加市
場的成長勢頭逐漸放緩,韓國電影投資收益率在成長3年之後再次轉為負數,為-7.2%。
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發行公司照顧大多數觀眾口味、以求利益最大化,導致千萬收入電
影的數量在增加,但中等收入的電影(觀影人次三百萬以上)數量卻連年減少。這意味著
,大企業企劃製作的大製作電影雖然能夠有機會獲得高收益率,但是中小製作公司們製作
的電影卻更加不賣座,導致韓國市場的整體收益率被拖低。
(下略,要看全文自己點網址)
*************
這已經是4年前的文章啦
可能有些數據資料已經改變很多了也說不定
但是借鑑比台灣成熟,過去20餘年極速發展的電影工業國家
還是有些參考價值吧?
我印象中,4年前的100億韓元匯率大約3億元新台幣吧?
一個比台灣發達的電影工業的亞洲國家
一個人口是台灣兩倍有餘的亞洲國家
單一部電影入場人次隨便就破500萬人次的亞洲國家
在6年前已經飽和的國內電影市場
一部本土電影預算了不起就3億元台幣
《屍速列車》上映之前
連他們韓國人也自己承認國內作不出好萊塢等級的預算
現在《寄生上流》橫掃奧斯卡後我就不知道會變怎樣啦
總價45億元的《台灣400年系列電影》
在六年前可以拍出15部韓國超高預算的電影
但是現在只會拍出5部台灣電影
而且只會在台灣上映,完全不會到海外發行
除了跟國人證明拎盃是台灣人的價值,
自己人給自己人掙一口氣之外
抱歉我見識淺薄、想像力匱乏
不知道這電影拍下去,到底對於電影產業的幫助有多大
看好幾部宣傳影片或是媒體訪談,也沒幾個人敢問呀
韓國電影產業的發達
是建立在韓國企業發現投資電影產業比投資科技產業回收期短的前提下
才有蓬勃發展的生機
然後在國內憋了快20年,才開始輾壓海外電影市場
從這角度來看
我大概可以理解為何魏德聖這次找尋台灣企業投資如此不順利了
如果你覺得這樣還叫唱衰,那我也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