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採訪原文:https://bit.ly/2Sgk3vI
※【正文的前言】
因為本身在做同志電影研究,央求編輯讓我做《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導演專訪,
一不小心訪了三小時三萬字,最後寫出來足足有九千字。
因為真的太長,故在電影板這邊僅節錄頭尾與三大重要段落,
其餘煩請有興趣的捧由再點連結閱讀全文。
文章章節重點為:
※從拍別人的本,到說自己的故事
爬梳柳廣輝的作品生涯至創作《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進展過程。
※今年才出櫃,「我不是趕上那代的人」
藉由柳廣輝驕傲坦誠的出櫃細節,呼應電影主角的內心世界。
※監製與版本剪輯差異
闡述瞿友寧導演擔任監製的協力,並且摘要說出北影版與院線版的差異。
※國家權力:監視與壓迫無所不在
不只是同志青春電影,聚焦在文本內蘊涵的權力位階壓迫。
※角色愛戀:阿漢與Birdy的誕生
仔細剖析陳昊森、曾敬驊成為阿漢與Birdy的點點滴滴。
※行銷策略:從「史詩般的同志電影」,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刻在》到底是不是BL電影?
以及作為史上成本最高臺灣同志電影,該如何挑戰票房天花板。
※【前言】
1988年是晦暗青春的年代,既無彩虹旗高掛,更無網路交友暗伏的相濡以沫。
三十二年前的夏天,阿漢遇見了Birdy。
那一年,女同志團體「我們之間」尚未組織、金馬國際觀摩影展尚未引進新酷兒電影、臺
灣大學男同性戀問題研究社尚未成立、琪姊陳俊志導演尚未拍攝《不只是喜宴》、臺灣同
志諮詢熱線協會尚未立案登記、公視《孽子》影集尚未製播、臺灣同志遊行尚未登街、臺
北電影節尚未首映《十七歲的天空》、《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尚未三讀通
過。革命深埋土壤尚待萌發,臺灣同志們在暗櫃懼怕陽光,矇懂青澀的高中生盲目摸索性
向情感,向社會、常倫、體制屈服妥協。
2020年的今日,臺灣上映有史以來製作/行銷成本最高的國產同志電影,由柳廣輝導演、
瞿友寧編劇/監製的《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監製與版本剪輯差異】
在高中同學瞿友寧力挺擔任監製與編劇後,導演柳廣輝成功申請到輔導金並找到資金,實
現拍攝可能。柳補充:「監製這部分是我以前拍電影沒經歷過的。這方面我很弱,我只知
道拍東西。我就不曉得行銷、監製、宣傳、資金的金流等等,都是很複雜,沒接觸過,以
前就是很單純做導演。(當時瞿導)就說你有甚麼故事可以送,用我公司來申請好了。那
我當然覺得好,畢竟瞿導在戲劇界資歷肯定比我深,又有很好的作品,我就想說好,先把
劇本弄出來。」
《我可能不會愛你》與《花甲男孩轉大人》的市場性全面成功,強化了瞿友寧的監製視野
,能夠估計出作品的製作預算成本,鎖定的市場標的分眾,設定出作品方向,規劃出《刻
在你心底的名字》雛形。
在許多幕後花絮與電影側拍中可以看見,瞿友寧不光是編劇與監製,甚至親身下去指導表
演。柳導笑說:「他這部特別投入,這劇本是他寫的。」《刻》像是瞿友寧的半個孩子,
相較其他監製作品《女鬼橋》與《無聲》,《刻》由瞿導成立的氧氣電影製作,劇情更聚
焦在深度情感面的溝通。而瞿導非常擅長教戲,勾發演員深層表演,因此《刻》付出更多
心力。在現場,柳導與瞿導是否會有爭執?柳導回:「當然有。這個東西就很細膩。我們
很多爭執的點,會不會太煽情?太多?比如說這個表演有點卡,有甚麼方式可以做?這時
他就會跳出來說有甚麼方法去弄。出來可能效果不錯我們就用了。」
在電影製作完成後,引發業內最多討論的,莫過於臺北電影節放映版本與院線上映版本的
差異。在院線版本中,強調了角色的眼神凝視並拉長衝突戲的長度,以及增加一段王彩樺
飾演的母親目睹雙男同床共枕的若有所思。剪輯鋪陳邏輯在院線版本更加清楚,從眼神凝
視到女體嘗試,從性慾夢遺到情慾探索,從拒絕肯認性向到情慾爆發。
導演解釋:「(拍攝期)我拍就有拍到這個東西,可是我第一次剪的時候有點忽略,太注
重在劇情推進。後來才把這些凝視加回來,我都很清楚有這些片段,一開始太擔心兩個半
小時太長,沒辦法加進來,後來慢慢剪的時候,才覺得這些東西很重要,又放進來。」
「(原本)劇本主角阿漢(陳昊森飾演)會比較多,後來拍的過程,這兩位演員火花是在
底層裡。慢慢Birdy(曾敬驊飾演)變成不可忽視的角色,太重要了。我們一開始鏡頭設
計都是阿漢的視角,後來拍一拍,不行,Birdy切不掉,所以長很多東西出來。所以剪接
一開始就是說先以阿漢的視角來做,把很多Birdy剪掉,先用這樣的視角切入。後來就覺
得這兩個非常不平衡,那就不行,所以我就說Birdy一定要剪出來,還好我們有拍素材,
慢慢把Birdy默默關注阿漢等等很多互相的凝視,加很多上來。後來我們覺得這兩個角度
都很好看,可是太長了,兩個半小時,只好把支線媽媽都剪掉,可對我來講不行,媽媽對
我來說很重要,媽媽看到他們那場,就是Birdy他們在媽媽面前差點出櫃的吵架,媽媽其
實是完全知道這兩個小孩子是有些事情的。」
另一段剪輯差異是雙男爭執奪門而出後,阿漢父親在背景高喊「咖啊是甚麼?」。
這句臺詞在臺北電影節引發不少觀眾訕笑,雖然呈現出外省人對於臺語文化的不理解,但
嚴重打斷爭執戲的情緒。導演回應,確實因為太出戲而拿掉,把焦點拉回這兩個年輕人身
上。
更明顯的剪輯差異是班班(魏如萱飾演)的戲份刪減。
礙於篇幅,原先版本想講的更多,還描繪到魏如萱一角的家庭細節,說明白了故事,卻模
糊了角色情緒。因此斬斷後段的親子互動,僅保留魏與戴立忍的角色互動。
導演針對本段說明:
「我那個年代很多女孩子會喜歡上一個Gay,她也不在乎,我管你是不是。」
※【角色愛戀:阿漢與Birdy的誕生】
儘管劇情改編生命經驗、時空銜結解嚴背景、形塑角色挑戰權力位階,《刻在你心底的名
字》內核無疑是一部愛情電影。
談及選角,柳廣輝回憶:「《返校》演完,敬驊來試我們鏡的時候,演完《返校》已經一
年多,一年多沒有接觸表演,基本上回到一個很新人狀態;昊森的《美人魚澡堂》應該也
不算是太多的表演機會。(我從中)看到兩個年輕人的質感。碰過一些市場比較有知名度
的演員,就覺得他們已經在市場上打滾過,表演質地比較多的某一種技巧好了,或者是我
們覺得那不是我們要的。我們希望去找到更真、更純的靈魂,這兩個孩子給我們這樣的感
受。」
如何讓兩位主角陳昊森、曾敬驊產生情感羈絆,催發愛戀反應,成為導演的必要課題。在
電影開拍前,柳廣輝指定《春光乍洩》與《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為教科書,依此為模板
訓練演員,導演說:「那時叫昊森模仿梁朝偉,敬驊模仿張國榮。他們很努力,我們做了
很多他們作品的臨摹。一開始希望給兩人比較好的表演範本,讓他們知道在還年輕的時候
可以演這種,我們也很希望這兩個人舞臺變更大的時候,大家看到他們一起演的第一部電
影是這部,他們就是新一代的梁朝偉跟張國榮,希望可以做到這個地步。」
為了重現生命歷程,柳廣輝大方分享珍藏的情書與日記本,供演員揣摩角色心境。「他們
完全不曉得我們年代長甚麼樣子,我們跟他們講了很多,那就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不如
)就給他看很多我當時寫過的情書,我寫一大本很厚給他看。一看就說,原來你們那時候
感情這麼壓抑喔。那時就必須靠文字充沛的,我就一股腦在那邊(寫字)發洩,我也不曉
得我可以傳簡訊給誰,跟誰講。然後幫他們試裝穿上很憋的喇叭褲,原來是這種感覺,這
些細節都在幫助演員。」
於是乎,陳昊森成為張家漢;曾敬驊化身為Birdy。兩角相遇的第一場泳池戲,開展出彼此
的愛戀史詩。導演說:「它(泳池)是一個愛情,你在愛情裡面最需要的就是一口氧氣。
一開始Birdy在裡面做水母漂算時間,(阿漢罵Birdy說)那是白癡啊!在那邊溺水甚麼的
。在水的環境裡面,你每次掙扎向上就是為了呼吸,那就是愛情。」另一方面,水下閉氣
隱喻著角色暗櫃,究竟選擇浮出呼吸,亦或是選擇死命溺在水裡;當你快溺死時,會不會
有人願意出手相救。一幕習以為常的臺灣電影青春場景,象徵阿漢與Birdy難分難捨的情
感建立。
逐漸地,阿漢喜歡上Birdy。Birdy帶著阿漢到處發瘋,教會他看電影,帶他聽蔡藍欽,領
他讀三毛。阿漢看著Birdy不再是游泳池第一眼見到的彼此肉體打量,而是「一個情人視
角看他閃閃發光,想要變成他」。彼此構築搭建出承諾的電影夢,導演笑說:「這些東西
通常不是直男同學會給你。」
從喜歡躍升至迷戀,阿漢陷入性向的自我認同探索。導演補述阿漢感受:「我不是同性戀
,我想要跟一個男生做很好的朋友。雖然你(Birdy)去交女朋友我可以接受,你本來就
應該交女朋友,可是我有點忌妒怎麼辦?一直拉扯,把這些東西都放在阿漢那邊,你不會
允許把同性戀放在自己頭上,我等於同性戀,那是不可原諒的,不可接受的。」
友情跨步到愛情,隨著班班一角登場,Birdy轉為保守走入異性愛情。當Birdy不再是Birdy
,阿漢遂讓自己成為Birdy。導演解釋這段立場轉變:「這個就是設計,這個你有看出來!
兩個人談戀愛很像跳恰恰,你前進一步我退後一步,一開始阿漢喜歡上Birdy,其實是Bird
y先給了某些有魅力的線條,然後阿漢就愛上他。
阿漢在這個過程裡面是:我跟你是甚麼狀態?我是Gay嗎?我會喜歡你嗎?當Birdy看似自
由奔放,可內心非常保守,我再給他家庭背景。其實是(上面有)三個姊姊好不容易生出
這個兒子,很大的家庭壓力。他某些程度比阿漢更不能是Gay。他也很知道他不能是Gay。
而且他很怕自己跟阿漢在一起會一發不可收拾,不會有好結果,如他所說,寧可在一開始
就不要做。他就開始假裝去喜歡班班,我當時的對象真的是這個樣子。」
愛情爆發為情慾,阿漢要的不光是Birdy的情感回應,而是擁有彼此的肉體餘溫。針對這
場情慾戲,導演收起微笑、嚴肅作出解釋:「各方各面都溝通的非常仔細,該做的保護措
施我們都做。劇本出來,就知道就是這場。我們不覺得那是床戲,就是兩個人情感突破在
狹小空間裡面,坦誠相對,不管身體、心靈、心智上終於面對這件事情。最後Birdy能給
的只有一句對不起,我也不能再給出甚麼,我也不能給你承諾,你要的愛情,我就可能在
狹小沒人看到的空間給你一個吻,之後我怎麼對不起你這段就可以腦補。」
劇情邁入尾聲,愛戀橫跨時空,導演選擇劇中神父的故鄉加拿大作為電影收尾。
導演說:「對我來講一定要去加拿大拍,希望有大景把這件事情收回來。就像(《當哈利
遇上莎莉》)最後一定要在帝國大廈的頂樓。整個加拿大最大的景就是尼加拉瀑布。」
然而瀑布是否會讓人覺得太像《春光乍洩》呢?
「當我們要拍這個景的時候,其實也怕會不會覺得很像《春光乍洩》,可是後來我們有些
設計,因為神父從加拿大來,名字叫Oliver,他其實算是加拿大法語區長大的愛爾蘭人,
對他來講鄉愁的歌曲就是那首愛爾蘭民謠〈Danny Boy〉。故事一開場,神父拿了一張唱
片說我放一個音樂給你聽,這是我從家鄉帶來的。唱片封套就是尼加拉瀑布,所以那件事
情對我來講不是愛情,是神父的鄉愁。阿漢做了那首歌,用了兩個法文,就是那個專輯的
名字。」
※【行銷策略:從「史詩般的同志電影」,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從前期宣傳文宣,可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最早叫作《史詩般的同志電影》。片名標註
同志識別,在臺灣電影實屬罕見,後期行銷為了放大電影受眾,從劇中臺詞「每個人的初
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大」,提煉精髓調整至目前名稱。
原先片名是否受到臺灣婚姻平權的社會氛圍影響,導演回應:「劇本裡面就有寫,拍的時
候就把這句『每個人初戀都跟史詩電影一樣偉大』拍出來。劇本第一個完稿大概兩年半之
前完成,臺灣同志平權還沒有過,就是有一些議題,社會風氣急轉直下,突然這件事得到
很多社會認同或對立,我們才想說也許是時候推出來,剛好可以跟社會有一個呼應,讓大
家看到壓抑年代下面,同志愛情是甚麼回事,希望電影可以讓同志族群之外的很多不同族
群,也可以看到那份感情是甚麼。我們希望更可以超脫同志愛情,它講的是愛情,只是剛
好是兩個男孩子戀愛。整個異性戀父權社會,沒有人在教你男孩怎麼愛男孩。」
導演緊接笑著說《刻》在進行試片後,許多同學、朋友私訊他訴說內心世界的小故事。比
如有些人說:「你就是在拍我高中的故事,我高中就是這樣在暗戀一個男生。」可見電影
文本擴及同性外的情感悸動。
說到同志電影,《刻》繼承臺灣一路走來的青春同志電影脈絡,有著《盛夏光年》的兩男
一女情感糾葛,更有《女朋友。男朋友》的時空跨度。該如何做出文本差異,導演認為《
刻》「比較有時間的一個過程,《盛夏光年》或者是《女朋友。男朋友》好像就是時間跨
度沒有這麼長。這種套路永遠是兩個男生中間夾一個女生,一直都有。有國外朋友跟我講
,你們臺灣很會拍這種東西。這個套路是有點相近。可是我們在時間、時代、包括解嚴的
意義,跟其他電影還是有不同的設定在。我們在時代上做了更多的琢磨。」
與《盛》、《女》絕然不同的是,《刻》的成本遠遠高出臺灣影史脈絡中的每一部同志電
影。臺灣同志作品近年來最高票房是《誰先愛上他的》6637萬元,《刻》對外宣稱成本
7000萬,非得破億才能回本,無疑是在挑戰臺灣同志電影的票房天花板。
面對如此高門檻,《刻》從前期製作便與曾為《我們與惡的距離》、《花甲男孩轉大人》
、《麻醉風暴2》、《想見你》等熱門劇集操作行銷的結果娛樂合作。關於制定行銷計劃,
從前期平面影像素材規劃,至後期上映前的每一步媒材釋出,皆是為了呈現電影最能觸動
人心的賣點,吸引不同年齡層觀眾購票支持。
從Youtube頻道可以發現,從五月初期聘請同志YouTuber宣傳,而後邀請「刻座大來賓」
分享觀後感,包含林依晨、柯佳嬿、許光漢、吳慷仁、陳柏霖等臺灣一線演員,藉其本身
人氣與公信力,透過推薦,助觀眾更理解/相信作品。運用名氣作為擴散效益,盡可能擴
大吸引陌生受眾,並增加無法量化的口碑價值。名人推薦外,創作主題曲〈刻在我心底的
名字 〉,藉劇中角色之口演唱加持洗腦。片商於上映前一個月釋出歌手盧廣仲演唱版本
,複製〈魚仔〉、〈幾分之幾〉的成功路徑,至今一個月累積近400萬的觀看次數,成功
締造跨界口碑效應。除此之外,《刻》舉辦五場特映星空趴,於信義誠品「Skyline Film
屋頂電影院」,結合Dress Code Party,讓兩位男主角與觀眾近距離當面互動,在網路社
群打卡散播,創造緊密連結的粉絲黏著度。
種種行銷手段,皆是為了讓最大化觀眾認識到電影的美好。
陪同導演受訪的結果娛樂營運長蔡妃喬表示:「這個東西就是市場跟行銷面向,導演他們
去把故事講好,那演員除了長的樣子,進去你就是覺得他就是那個時代的人,那個時代的
阿漢之外,其實必須要讓人家有火花,我們有看市場行銷學,就像我們現在努力去框了很
多異性戀,跟所謂BL界、腐界的這群人。一堆腐界來看時,我們要講的是,你看這兩個人
。所以為什麼會有『驊森CP』跟『森驊CP』(將曾敬驊、陳昊森理解為一對couple的暱稱
),就像講到『華福CP』,只要是同志耽美圈就會想到『福爾摩斯』,不是這個圈的想不
到那邊。」
在電影特映會現場,主持人即有意識用CP稱呼主角,擴散腐女族群,最大化受眾。
蔡妃喬進一步說明,電影除了同志族群外,也能拓及腐女、異性戀初戀、種種禁戀的基礎
。「我們請他們(腐女族群)來看時,他們自己會從裡面抓,例如就會有人想寫同人誌,
會想寫阿漢跟神父Father,為什麼?阿漢不是跟神父講說『下地獄好了!』,兩人不是靠
很近嗎?那也是第一場(台北電影節上映版本)沒有的,後來被剪掉。所有人都說,神父
不會吻上去了吧?神父不會把他拉進地獄了吧!就是他們自己會有腦補的空間,我們只需
要開放腦補的空間給他們。那異性戀的部分,其實就是撇除掉同志,每個人的初戀都有這
個,有可能是日本人與臺灣人、本省人與外省人、年紀大的跟年紀小的,都是一個屬於同
志之外的關注點,所謂社會上面道德不允許的部分。你也有可能會聯想到自身經歷,曾經
你想在爸媽面前說『我就是愛他』,但你講不出來。」
儘管行銷策略有瞄準腐女社群,
柳廣輝特別強調《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並不是一部BL電影。
電影核心聚焦在角色真實情感。「很多人問我是不是BL電影,我不會覺得我是。我有很寫
實同志的部分(舉劇中阿漢在湖心亭與熟年同志互動),沒有要拿捏,因為有很多人覺得
不舒服。八零年代就像《孽子》那個時代,有些人每天都在公園晃一晃,看看有沒有可以
下手的對象,給一些溫暖,聊天甚麼。我真實認識一個九十幾歲的人,有老婆小孩孫子,
現在都還在做這種事,他會用他的方式去釣。他們已經不care這個時代平權是不是可以結
婚,他只希望自己慾望有一個小小出口剛好阿漢那時是身心最脆弱的時候。有人給他一個
溫暖,他其實不曉得那個溫暖是毒藥或什麼,他不曉得。那麼年輕,他一定會搖晃啊!所
以他說『幹!這是甚麼!』就是這麼掙扎。」
柳廣輝驕傲地說,兩位男主角的情感依偎,都源自於真實互動、非刻意針對。
「我覺得兩個演員慢慢就會長出那些東西,你給他一個方向,他就會照著走出那樣的事,
覺得自豪兩個小孩被調教到這種狀態。」
在謁陵之旅後的莒光號上,兩人玩累了,自然靠在一起睡。
「他們就真的睡了啊。你只要跟他們講,你現在就睡,就睡在一起。(笑)對兩位演員來
講,他們就是在睡。我們在拍的人就會說『好美喔~好有電喔~』,有什麼好不拍的。」
柳廣輝成功挖掘出演員情感交流瞬間,去放大供觀眾的觀影想像。
※【活在當下,活得坦蕩蕩】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不光是同性情慾的愛戀萌芽,更夾雜臺灣國族的歷史脈絡演進,以
具有時代觀的宏偉視野刻畫角色心路歷程。
導演感慨:「這個世界幫你開了一扇門,你可以往那裏走,大家不敢往那邊走。你不曉得
怎麼樣能走到那邊去。這個過程走到現在其實已經三十年我們就是親身經歷這個年代,也
真的熟悉,三十年後再去看原來是那個樣子。」
在專訪尾聲,
我請導演針對劇中角色反覆陳述的關鍵臺詞「活在當下(Profiter du moment)」,
做出他的個人解讀。
導演沈默思考了一會兒,緩慢說出:「活在當下在電影裡面是很弔詭,因為神父告訴大家
活在當下,可是他是最沒有活在當下的人,一直背著很多宗教、性別認同等。我覺得活在
當下就是要對自己誠實,我在這電影裡面學到的,我要對自己坦誠,對我媽媽出櫃。這件
事非常坦然、開心,活在當下就是可以坦然的面對自己。就是完全面對不要對自己說謊。
更不要對別人說謊。活得坦蕩蕩。」
——
以上文章為節錄,完整採訪原文請見:https://bit.ly/2Sgk3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