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陷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餘韻中
由於裡面一些時空背景有錯置 會讓活過那個年代的人容易出戲
整理一下裡面的時間軸時 突然發現一件事 兩人75/1986入學
澎湖場景是1989年5月下(聯考前41天) 也就在在那之後 發生了64天安門事件
1989年可以說是 世界開始改變的一年 柏林圍牆也在那年倒塌
所以 1990年電話亭場景時 其實台北正在經歷野百合運動
也就是女朋友男朋友的片段 鳳小岳 桂綸鎂 張孝全 是73/1984年入學 跟刻在差2年
都說3年一個GAP 其實他們應該是同時代的人 也會有類似的看法與想法
<刻在>注重彼此感情 而且由於兩人斷了聯絡 所以完全沒有提到64
<GF/BF>則注重於1990年台灣青年對於體制的衝撞
其實多少 是由於89年的64及柏林圍牆等事件才讓青年感覺世界正在改變而站出來
但是在<GF/BF>裡面 基本上完全沒有提到這塊地影響
印象中陸片<致青春>應該是比較接近那個時代的
但是 1989年在電影裏面也缺席了
雖然當時年紀還很小 但我永遠記得1989年春天開始的騷動 電視都會撥出
更別提64事件發生後 那幾個月的震撼與影響
一個影響時代那麼嚴重的年分與事件 特別是對華人圈來講
似乎都在華語電影中 自動禁聲了 更別提遙遠的西方世界
可以理解 青春電影 注重的從來不是國際大事
因為自己的初戀 就像史詩一樣偉大 要一直向內看著自己的肚擠
但完全不提到64的影響 或是在時空背景中 完全沒提到
美術設計之類的 也沒有注意到這點 究竟是無意? 或是另外一種自我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