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上有部已經上架很久的德國舊片《騷動年代》,導演是今年才推出新片《柏林亞歷山大廣場2020》的阿富汗裔德國導演 Burhan Qurbani ,就用中文菜市場名稱他「柏翰」好了。此片片名 "Wir sind jung, wir sind stark"「我們年輕,我們強壯」聽起來好青春熱血!海報上幾位復古廉價成衣但也要做出點青春不凡的少年男女、背景是 20 世紀中戰後重建大量生產卻在 20 世紀末凋敝衰敗的現代主義集合住宅、少年男女走過草地彷彿手牽手要參加一場戶外音樂會...
https://de.web.img3.acsta.net/pictures/14/11/25/17/19/276537.jpg
然後,黑白背景與衝撞體制的音樂會,令我想起去年銳舞電影《地下狂熱趴》:《地》片時地背景在少年失業蠢蠢欲動的 1994 蘇格蘭格拉斯哥郊區,這部《騷動年代》則也似曾相識地發生在 1992 夏天德國北方羅斯塔克 Rostock 郊區 Lichtenhagen;而且如同英國少年參加戶外銳舞派對般,這裏的前東德與新德東少年們也一起背著包包手牽手踏過草地來參加戶外派對!看台上也一樣有德國 Band 引領大家一齊唱跳呼喊、草地上一樣有很多香腸攤與炸魚攤簡直像個園遊會、遠方也一樣有鎮暴警察一車車送來要鎮壓我們、我們當然音樂萬歲青春不死呼喊我們的聲音!
只是,在這青春叛逆熱情吶喊的美好表象下,此片談的竟是非常醜陋的歷史事件,「青春」與「叛逆」在這 1992 Rostock 是極為危險的、在電影上映的 2015 年德國也似曾相識地危險:本片談的是 1992 年 8 月 22-24 日為時三天的「羅斯塔克排外暴動」"Rostock-Lichtenhagen riots",可算是德國統一後新納粹暴動的濫觴。這場暴動有很多因素匯聚在一起而擦槍走火:(1) 兩德統一後德東認同傾頹、(2) 兩德統一後德東經濟崩潰、(3) 此地收容吉普賽難民已超標滿溢、(4) 基礎設施不足環境治理已崩潰、(5) 東德越南移工大量歸化亦引起「搶我們工作」的排外心。
如果純以簡單的歷史書寫來看,很多歷史 ABC就直接把這一段給定調為「新納粹崛起」「德國人排外」了,不過本片這位阿富汗裔導演即使身為「被排」的外族移民後裔,他顯然也對這種非黑即白搞對立的妖魔化敘事並不苟同,而要透過此片把一個暴力事件由小到大一發不可收拾的脈絡給試著談出來。當然,這脈絡是很難「談清楚」的,但他只少試著讓多方的聲音都能浮現,讓這場域中的各類人等都能在鏡頭前過著他們的生活、作著他們的美夢、談談他們的理想、也抒發他們的憤懣... 說穿了,這只是一大群形形色色的多樣人們,剛好在錯的時間匯聚在一起,而發生憾事:
https://www.german-films.de/uploads/tx_moviedb/WirSindJung_neu.jpg
首先,這裏有東德新納粹少年主角群,在這 1992 年夏天他們都是高中畢業年紀,往前推算可知他們成長上來都受共產教育長大,兩德合併只是這兩年多的事。也許過去共產時期的生活並不怎麼樣、統一後國際口口聲聲的祝賀與西方口口聲聲的承諾倒是令人滿懷期待,但等他們畢業要出社會的這個夏天,這些美好都落空了:大家都找不到工作、但大家都滿身活力想做點事,大家也不懂到底共產和資本哪個比較好、只知道眼前很多吉普賽人與是越南還是中國傻傻分不清的亞洲人,我們現在找不到工作是因為他們嗎?說不上來,沒有證據,沒人解釋,只有現象在眼前來來去去。
也難怪,主角群中最小聲的女配,面對「盍各言爾志」時只吞吐道「我沒有夢想,我只想要安全感」,結果人生職場沒有安全感,就往同年紀男孩女孩身上找安全感。找男孩,可能是享受被愛被上被包養;找女孩,可能是緊抱共產教育曾經承諾的 solidarity ;而參加戶外草地音樂節,也許是在經濟衰落死氣沈沈百無聊賴的生活中,這是唯一一間讓她與他們仍然感覺「活著」的事情吧?即使最後演變到砸汽油彈燃起大火、外籍移工與難民身陷火場生死未卜、甚至警民對抗多人受傷... 但本片一路黑白,偏就在暴力事件開始時轉為彩色,也許參與這事件才是唯一彩色的時光?
人生儘管黑白,但這主角群在一片沒有大人教導的少年人生中,仍在迷惘地尋找「愛」。只是「愛」到底是什麼、值得去愛的對象又是什麼?這就成了主角群的大哉問,電影也完全沒要給他們一個答案,只是這個「愛」的追尋最終會帶他們在 1992/8/24這一天走上一條恐怖的道路。本片的時間範圍,其實也就是 8/24 這一天,拍少年們從起床出門、集結吆喝、互相串門、聊天打屁、找點樂子、邀些妹子... 甚至到暴動發生前四個小時他們還在海灘上郎情妹意怦然心動、暴動已發生時暴動主角才剛剛把到妹子水乳交融呢 XD 怎麼對朋友與男女的愛、竟轉眼間變成了暴動的愛?
https://static.titlovi.com/img/0273/273839-tt4076058.jpg
在這群少年過完海邊一天、準備以傍晚的「草地派對」與夜晚的「營火晚會」作為結束時,踏著水草地回到城裡的大家悠悠唱起了歌來。這歌,一首是新納粹懷想希特勒美好時光的哥德搖滾,另一批人又唱起從小唱到大的共產主義「國際歌」,極左極右兩邊就這樣此起彼落你蓋過我我蓋過你,以一種少年競爭的打打鬧鬧唱過去。左右兩派的歌曲,以我們這些 2010s的外國觀眾來看都怵目驚心,但以他們 1992 當下的德東少年們來說再自然不過:新納粹歌德搖滾訴求愛德意志大地與日耳曼民族、共產國際歌訴求無產階級四海一家團結攜手,少年們「愛」的概念都於此建立呀!
本片核心主角是三個家庭背景不同的男生:(1) 男一 Stefan 是當地中偏左議員 Martin 之子,雖找不到工作但家境無虞,只是對其他家境較差的同儕之愛令他無法坐視;(2) 底層勞工家庭長大父母沒空教養的 Robbie ,他們家是猶太家庭二戰後回歸德國,誰知德國已進入隨人顧性命的市場經濟,我們整家乃至整個小鎮都無以為繼?於是他和幫派哥哥 Sandro 率先當小流氓搞起排外唱起新納粹歌曲,雖然他也懞懞懂懂不知那是什麼;(3) 有圓滿家庭的理髮廳之子 Goldhahn ,他既不如 Stefan 有大志也不如 Robbie 滿懷憤懣,只是個安分守己小男生卻被朋友拖去一起參加。
這三人,也許是編導設計起來代言三種少年心性的?男二 Robbie 是有真困境與真憤懣的勞工、男一 Stefan 是雖無困境卻要為社群勾勒未來的理想家、男三 Goldhahn 則是沒啥意見傻傻跟隨的從眾者,也許這三類德國少年的結合、就形成了今日令歐洲聞風喪膽的新納粹?三人在此前的 8/22-23都尚未參與這次暴動,都還保持著事不關己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但前一天,有一位他們雖不熟識但也仰慕已久的學長,在這場暴動中從高樓跳下作為死諫,那件遺留的夾克就交給了最具理想正義的 Stefan 聲聲提醒他:我們的德國家園正在衰落中,難道你不關愛家鄉土地與人們嗎?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14/11/26/14/42/276614.jpg
然而,在這群核心的德國少年主角之外,還有很多他們看不見的角色們各自代表不同的社群,他們雖然同樣生活在 Rostock的 Lichtenhagen 社區、甚至彼此居住的大樓都隔離不遠眼睛都看得到,但他們在獨立高塔般的大樓之間總是互相看得到、卻接觸不到,總是自己對對方投射了許多想像、卻從沒在日常中看見彼此的真實生活一丁點。史實中的暴動目標「向日葵大厦」Sonnenblumenhaus,它與周遭大樓都是德國戰後重建快速量產組裝的「預鑄版建築」Plattenbau,當年意在快速解決戰後大量住宅需求,但同時也陷入現代主義毀滅了傳統城市社群生活的窠臼。
當東德共產年代尚能以「計畫經濟」壓制人們的自由、令大家各安其位如螺絲釘般讓國家運轉時,人人雖沒自由但至少生產消費生活無虞,自己顧好了自家也不用多管別人都在幹什麼;但進入了兩德統一後的 1992 年 Rostock,當有些人還有工作、許多人卻沒工作、而且國家的社福制度已然傾頹、沒找到工作就沒配給必須隨人顧命時,這就不得不引起弱勢者看著強勢者心生不平了,也許「新納粹」少年們就是在這種有限眼界下的基本憤懣而產生?倒是他們越看越不順眼的「強勢者」真的強勢嗎?本片有兩個不同的族群,儘管德國少年認為毀了我們的生活,其實也都很弱勢:
第一批,是他們統稱的「吉普賽人」,是德國收容的東歐難民,具體還分「羅姆人」和「辛提人」,他們在歐洲一直是各民族欺壓的無產弱勢,過去也是納粹德國除了屠殺猶太人外曾大肆屠殺的兩個族群,因此德國對他們這些族群是有歷史罪咎、而政治人物也會為了國家贖罪而收容的。尤其,在冷戰結束共產陣營解體時,無數失去國家社福的東歐底層紛紛流通到經濟算尚可的前東德,這兩族群自然也以難民身份大舉前來了。只是在 1992 年夏天這時,本來每月只計劃收 300名難民的 Rostock竟變成每月收了 11500人!基礎設施崩潰了、難民流上街頭了、垃圾排泄滿地了...
https://www.zeitpunkt-magazin.de/images/a-rostock-00.jpg
第二批,則是對德國少年來說都是「外國人」甚至也覺得是「難民」而傻傻分不清的越南人。越南人在當今德國都是最大的亞裔移民社群,而它的移民源流是什麼呢?在西德,主要是 1978 年以降越戰戰敗後輾轉逃來的南越人,也給廣大群眾一種「越南=難民」的刻板印象;但在東德,越南人是在很多東德與北越的技術援助與交流計畫中前來的,回去北越的有不少會成為北越產業中堅、留在東德的則能成為東德的外籍勞動大軍。本片就有一條平行於德國少年們的支線,拍這間 Sonnenblumenhaus 的二十多歲越南勞工家庭,他們身處風暴核心卻老神在在著:
本片以越南女主角 Lien 為首的越南家庭,就自命「德國人討厭的是吉普賽人、而我們是正當合法的越南人」,只不過我們剛好就住在隔壁棟大樓而已,而且吉普賽人滿溢到我們這棟來佔空屋或搭帳篷打地舖,我們越南人才該抱怨啦 XD 但這是種理性的理想,卻無法應用在這教育程度不高又充滿憤懣的非理性社會:我們是越南人不是吉普賽人,但住這麼近對德國暴民印象來說是一起,傻傻分不清;我們越南人貢獻德國戰後重建產業很多,很多你們不想做的工作我們都做了,但現在就被當成「搶我們工作」;我們是合法移民取得居留權,但現在德國暴民打得眼紅都當成難民。
德國少年線談他們夢想與失落,這邊 Lien 也談越南移民的夢想與失落,尤其她與哥哥嫂嫂上演「留還是走」的辯論:哥哥嫂嫂來的是東德,現在變成德國市場經濟找不到工作,那還不如回共產越南人生還更好;但工作認真上進很快取得居留權的 Lien 仍對德國滿懷希望,覺得這裡是個人人努力就有機會的公道國家,而且他們西方國家注重人權與法治,我們正當共做正當居留老闆都說讚,那還有什麼理由排斥我們呢?這 Lien 的單純勞工力爭上游小夢想,我們許多台灣人也做過,只是往往沒察覺其實當地已經很多人看你不爽,而滿口誇獎的老闆也只是覺得你很便宜好用 XD
https://de.web.img2.acsta.net/pictures/14/11/26/14/41/223029.jpg
德國失業少年與越南移工少女都有夢想與失落,其實他們本來也都是在同一條船上的人,畢竟一邊會唱國際歌訴求不分國族的攜手、另一邊努力工作滿心相信德國是應許之地,本來應該很有機會人同此心攜手面對困難共創未來呀!所差者,就在於他們身處同一個 Rostock共同居住同樣空間使用同樣資源、彼此的生活卻毫無交集對彼此的臉孔也非常陌生。要如何在兩個不同的次群體間創造一個共同平台進而形成共同體?那是領導者的責任、是有學識見識的菁英的責任,在本片這 Rostock八月的難民收容崩潰與暴民排外事件中,應該挺身而出的就是當地政治人物了。
但本片裡,以少年男主角 Stefan 的議員爸爸 Martin 為首的政治人物們,就完全呈現這案件理政治人物的失能甚至失職。首先,Rostock 港市是難民來到德國的門戶之一,國家政策要他們吸收這麼多人、結果這些人卻累積下來無法分散到德國其他城市去?這是屬於地方政治人物難以對抗中央的無奈,這點 2010s收留中東難民的歐洲應該也心有戚戚焉。再者,兩德統一下原來的共黨政治人物現在都要向中間修正,一方面要說服人民兩德統一加入市場經濟也不錯,另一方面仍要為東德的社會主義留下生活與治理方式的自我認同,說穿了根本夾心餅乾兩面不是人。
而這次難民超收、設施不足、政府失能、民怨沸騰,說穿了他們也只能站出去做精神喊話,卻也端不出什麼實際牛肉解決問題,因為這只是小小的 Rostock人微言輕,只是負責幫德國權力中央擦屁股的棄子。於是本片 8/24 這天 Martin 與好多其他政治人物都在想著「看來大暴動就發生在今晚,我們應該出去精神喊話撫平民怨嗎?」大家互看了很多次,一個個託言有事都搖了搖頭,媒體也故作沒事假裝風平浪靜... 而連主角兒子 Stefan 都已跑出去參加的 Martin 一直說服自己挺起勇氣站出去,卻一直為了洗碗洗衣等小事把自己拖在家裡,潛意識就是不想站出去。
https://br.web.img2.acsta.net/pictures/14/11/26/14/41/119742.jpg
暴動開始,黑白畫面終於變成了彩色,彷彿這場暴動才點燃絕望少年慘白人生中的熱情之火?這是一個歷史事件,史實的時序過程、動員範圍、人數規模、暴動傷害,本片大致都如實重現了,只是把其中幾個不可考的關鍵少年角色,寫成本片主角賦予了他們斯時斯地的慘綠少年情懷。這故事就如此發生,沒有個完整結局或完整成長這類句點,就只是把時間點斷在暴動的這一天,讓我們靜看人同此心追尋愛與理想的少年們,在大人菁英的治理失能與袖手旁觀下,將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至於這結果,有沒有真正造成什麼不可逆轉的災難呢?
查一查史實也知沒有,只是「新納粹」與「排外暴動」這件事情,就在全新統一看似光鮮亮麗充滿希望的德國,埋下了從此令人難以忽視的地雷。電影中最令人擔心的越南少女 Lien 一家,是度過了這一夜劫難恍如重生般走出了大樓,此時德國青少年暴民與中壯年旁觀者已然散去,這發洩了一晚的德國總該安全可以住下了吧?不,最後一幕,平常在街頭幫失業爸媽撿酒瓶維生的幾位年幼小朋友,經過這晚看見大哥哥大姊姊砸石頭砸酒瓶砸汽油彈,已然看在眼裏學在手上,以後看見吉普賽人越南人或各種看不順眼的膚色,手邊撿起東西砸過去就對了 XD
這樣的結局,反而更像個新時代的開始,德國下一代民族幼苗就將在這新納粹意識中耳濡目染慢慢長大,排外暴動將三不五時遍地開花?眼看著德國過了 2000s 2010s又來到了 2020s,德國經濟好像總有那麼一塊好不起來、德東德西的發展也總有那麼一段平等不起來、對移民與難民的社群衝突也總有那麼個心結越來越明顯、左右派的街頭對抗也一年年越做越大... 本片在德於 2015 年初上映,製作則是 2013 初早已開始,難道編導早在 2010 年底阿拉伯之春後的難民潮開始時,就已預見了 2014 年起德國主導歐洲的中東難民政策將遭遇多大的社會危機?
https://pbs.twimg.com/media/Ejcaku2VkAABeeC.jpg
看本片那在少年身遭盤旋的攝影視角,時而在黑白人生的紅男綠女之間游動穿梭著、時而在他們討論的核心向外放射看著一張張面孔、時而跟著他們的討論去看著他們在意的景色與物件、時而雀躍地與他們身影一起舞動起來... 這視角不像是任何一個角色的視角,倒更像是當下 (2015) 的一位時代精靈穿越了時空,去看看過去德國早已經發生的事,和我們現在 (2015) 有多麼似曾相識。而遲到的我今年 (2020) 才看到這部,德國的排外問題與少年失落有任何緩解嗎?
並沒有,只有變本加厲!甚至更多國家的少年暴動都紛紛浮上了檯面,就算不是(或聲稱不是)「排外暴動」而是更廣大的政治運動,也越來越多單純少年尾巴搖狗、菁英大人卻已治理失能的荒謬現象。從新聞畫面上看來,他們往往像是一群專搞破壞的暴走屁孩、但誰能傾聽他們的愛與理想和苦悶處境呢?或反過來說,從紀錄片上看來,他們往往像是一群理想前衛的革命家,但誰又去深究這前衛理想背後的理念有多紮實切題呢?這不是一群可以簡單地區分正邪判定是非的主角,卻更接近現實生活的複雜樣貌。推薦上 Netflix欣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M9-88Mvb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