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派特森》的孿生子問題

作者: walkboat (我與我)   2020-12-14 07:02:43
“I would say poetry is language charged with emotion. It is words,
rhythmically organized . . . A poem is a complete little universe.* It exists
separately.** Any poem that has any worth expresses the whole life of the
poet. It gives a view of what the poet is.***”(William Carlos Williams)
* indexically iconical cosmogony
** ewige Wiederkunft
*** 重疊的孿生子
~~~~~~~~~~~~~~~~~~~~~~~~~~~~~~~~~~~~~~~~~~~~~~~~~~~
《派特森》是少數涉及詩人且展現(而非單純引用)詩如何發生的劇情片。想起帕穆克的
小說《雪》,以側寫(不實際存在的)作品深層結構的方式,讓詩片面地在場而迴避這個
難題;也是一種有效的解決辦法,但終究距離「詩是介入」、「是觀察的形式與觀察本身
的一致」、「是活動的身體」之類的論斷有一段差距。
 
差距:即使是霍格里耶的《窺視者》,心靈源源不絕所產出對於觀察的報導,仍然得在紙
頁上或先或後地錯落於對手部或對眼睛的操作指令;因為媒介的性質,一個種種事物與一
具身體像兩個星系帶著自身的恆星與行星真正交叉而過(據說這是我們的太陽系可預見的
未來)而喧嘩的互文性空間,在那時仍只是種想像。然而聲音必須確實地重疊或共同停頓
,才能在某個當下之內在兩人的交談裡偶然地聽見第三個人的聲音。
 
差距:安靜地坐在長凳上凝視著你的一對雙胞胎、雖交談,但被後視鏡剝去聲音,凝視著
你的一對雙胞胎。這些經由媒介技巧性地限制對它們的觀察時間,而被展示為一致的一對
相鄰事物——萊布尼茲相信,在宇宙中沒有一致的物件,因為每個物件都是一種時空中的
廣延,而廣延意味著從自己之內排斥不是自身的東西:拓展、排除異物、在自身的位置上
拒絕其他事物可能的重疊。但如今鏡頭從一週七天的時空網絡中揀出一對又一對一致的事
物——因為媒介,不得不具有空間上的微小差距,而且或許也帶著來到世界的先後次序所
標記的時間差異(「我學到有三個維度……第四個維度……」),然後是詩的聲音進入畫
面,而這個在每個單一句子裡進行細緻斷句的聲音帶來那個人,訴說著事物並與事物所在
的位置重疊(「然後有人說,第五第六個維度……」)。
 
當韋伯在論述中並置日常化(routinization)與理性化(rationalization),以為這個
日常即理性、理性即日常的世界是他之後的世代將要定居的空間;而實際生活在這個日常
(routine)中的我們所經驗到的,是一種仍然在事物之內傳遞的徵兆;宛如互相傳染,
卻不是疾病——當公車故障時,在場的孩童問道:「它會不會爆炸為火球?」回到家後,
伴侶問:「像火球一樣爆炸?」到了酒吧,吧檯師又重複道:「沒有像火球一樣爆炸?」
沒有爆炸的火球,言說中出場的三胞胎;彷彿傳染病,這個處於事物內裡的傳染源浮上表
面。訴說是種拾回,當事物仍在手中時,訴說已從事物裡拾回事物;而且因為它是以一種
作品的方式被訴說,被拾回的事物便在一種指向性的擬似(indexical icon)中,放入了
指向這個宇宙的擬似生成(indexically iconical cosmogony)圖示之內——一場小型的
永劫回歸,在這場旅行的回憶裡並列相等的事物;我記得,而且我一次又一次抵達——如
同那些被觀察為石頭,在水中一一向內封閉的事物,不論經歷幾次生成,仍然一一都是石
頭。這是不論快樂或憂傷,當宇宙依照相同的初始條件而再次生下你;當你居然記得這場
旅行,於是知道不論這是遊戲或戲劇或思想裡的實驗,意義與目的都可以是獨立的項目,
一如獨立於這些項目的獨立的你,脫身而出,再一次廁身於這些項目之間,打開它們——
從事物中取出事物,重疊的孿生子,詩,William Carlos Williams 一次又一次給出的,
事物的事物性(thingness of thing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