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讀報人 News of The World (Netflix)

作者: mysmalllamb (小羊)   2021-02-16 09:04:17
保羅葛林葛拉斯導演、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美國西部片《讀報人》,由 Netflix發行於上週上架。這部的攝影與敘事很有葛林葛拉斯老派的成熟、演出更是湯姆漢克斯老派的穩重,基本上不是一部風格鮮明劇情強烈令人熱血沸騰的作品,而是要靜下心來泡壺好茶慢慢欣賞的。我是用兩個早起的清晨伴著夜色看完,那美國 1870 的西部大地色彩與風情,倒是令我眼睛一亮振奮精神迎接了兩個日出。總之此片是很漂亮精緻充滿風味、也有紮實劇情與感人故事的。不過吸引我來看的不是這兩位資深影人,而是《蘿莉破壞王》Helena Zengel !難道是要她來 19 世紀美國破壞一回嗎?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02/01/09/09/3871007.jpg
好像也真有這麼回事 XD 她飾演的小女主角 Johanna也是個極具破壞力的野孩子,不知劇組是否看過《蘿莉破壞王》覺得這小野人戲路和《讀報人》一拍即合、而且剛好《讀》片要談的是美國南方德州的德語社群、那就請她這正宗德國妹來講講德語?竟然不止如此:Johanna 在此片的德文會話大概只講了兩三句、還統統都是學齡前牙牙學語的等級,她甚至連英文也隻字不懂、反倒印地安原住民 Kiowa語她講得超溜!此片的美國大地族群多元、語言也多樣,這在美國歷史並不新鮮、反倒在歷年美國西部片中比較新鮮、當今美國社會也莫名地有點遺忘掉。
此片雖是英語片、湯姆漢克斯飾演的主角也只講英語、他接觸的社群主要以英語溝通、甚至德國小蘿莉也沒在講德語,但此片的「背景音」包括鄉民的日常聊天、男人的工作女人的家務、城市的交易田園的農事,各種民俗德語方言的背景音處處可聞,處處提醒當今只剩英語的美國觀眾:德語曾經也是美國一系主流語言、並非只有英語!都是二十世紀後幾次排外與鞏固中心的「清洗」歷程讓美國文化越來越「統一」。看著本片這塊南北戰爭後的南方土地,北軍士兵佔領管制宛如今日駐伊美軍,很多北方菁英訴求「國家不可分裂必須統一」、德州人忿忿不平但只有忍氣吞聲...
聽到「國家不可分裂」台灣觀眾一定秒懂、但看到生活城市裡處處佔領軍美國觀眾一定很不習慣,不過看到北軍荷槍巡邏接管當地大小事美軍觀眾可能較有共鳴、猶如駐伊美軍還要到處清查伊軍餘孽有沒有私藏武器 XD 誒誒怎麼如此似曾相識的「佔領接管同化」也曾發生在美國自己身上?這是美國歷史常識,只是美國片好像比較少拍,此片就來拍一下喚醒些記憶。此片有北軍佔領南方、也就是工業的北方州以「廢奴」為名打趴南方州經濟、靠一場戰爭勝利後大方納為經濟殖民地;但南方州也沒多仁善,至少從黑人眼光看南方充滿奴隸主,現在不能蓄奴了還會來清洗黑人...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10/22/18/07/0284596.jpg
然後不分南方與北方美國人、佔地屯墾侵犯到的都是印地安原住民,佔地的要驅離屠殺原地的、原地的當然也來屠殺入侵者... 這一切好像都成為了一種日常與必然,彷彿人類這種動物生來就是到處佔領衝突角力、輸的屈服贏的剝削,難道大家在美國大地的相遇就是這樣庸庸碌碌混戰一場摸摸鼻子走下去、沒有其他的可能嗎?翻翻美國主流歷史好像是沒有 XD 但美國邊緣角落肯定到處都仍有,本片就將這些「其他可能」化為一老一小兩位主角:
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男主角 Jefferson Kyle Kidd是個「讀報人」,這職業我雖沒聽過,但可想而知它有其存在的必要,畢竟德州大地人人日出到日落辛苦工作都筋疲力盡了,哪來時間讀書識字遑論讀報紙?那就採取一種「說書人」形式,由 Kidd 這知識份子來到酒館饗宴大家,拿著報紙眉飛色舞說一晚故事。說故事這事,對他遇見的小女主角 Johanna來說雖然一句也聽不懂,但至少是她唯一知道的英文字 "story";對農忙工忙的廣大勞動群眾們,可能一開始只是晚上喘口氣的娛樂,但故事聽多了想像也慢慢打開,慢慢知道日復一日的生活並非只有這一種可能。
Helena Zengel 飾演的小女孩 Johanna Leonberger 血統與名字雖是德裔美國人,但她四歲時爸媽屯墾被印第安人突襲而死、她就被收留養大成了個小印地安人,但長到十歲再次失怙而由北軍派黑人移送、中途黑人又被南方白人殺死而落到男主角 Kidd 手上。她學齡前有德國之根、語言爆發期學的是 Kiowa語言文化,男主角用傳統想法覺得該把她送還給德裔親戚、Johanna 自己卻覺得原住民才是我爸媽我才該要跟... 但,難道一個人只有一個血緣與認同嗎?難道不能又是德裔又是印第安人嗎?甚或難道不能沐浴更多語言文化結合更多認同嗎?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1/02/01/09/12/4552845.jpg
本片就以 Kidd 帶 Johanna千里尋親展開「西部公路片」冒險歷程,冒險面向有三:(1) 這一路很危險,尤其北軍佔領瓦解了南方原有治理後,這裡更變成一個法外之地,牛鬼蛇神紛紛崛起隨人顧性命,而且 Kidd 遵從北軍規定只帶打鳥彈不帶真軍火,遇上私藏真軍火的壞蛋更驚險;(2) 這一路也很多元,走過了市場小鎮與鐵路小鎮等交通要衝,也看過礦場農場與毛皮等地方產業勞工,甚至看過法外資本家自立為王,處處都充滿上層剝削與下層不平、下層不平庸碌久了轉為憤懣暴力,都需要「讀報」與「故事」打開新窗;(3) Kidd & Johanna也各有心魔,要互相鼓勵面對。
Johanna 的心魔關於童年惡夢與少年認同:童年惡夢關於德裔爸媽之死、還是德裔爸媽之教養?她嘴巴很緊不願鬆口也不願回想,而只想著跟著原住民離開,怎奈 Kidd 就是要帶她回到阿姨與姨丈身邊回歸德裔文化的、令她常常逃跑常常杯葛當個「蘿莉破壞王」... 只是隨著世界看多了、故事講多了、心眼變大了,她也慢慢意識到「要走向未來、須爬梳過去」。本是印刷業出身有豐富知識的 Kidd ,雖然給了 Johanna這「面對過去」的啟發,但他自己反而最不願面對,而拋棄家園遊走德州各地當讀報人流浪餬口。兩個不屬於任何地方社群的「流浪」美國人,該怎麼尋覓?
我個人認為本片劇眼在兩人那場關於「道路」的世界觀交流:對歐系美國人 Kidd 來說,世界是一條直線的長路,我們從歐洲流離到美國、從美國走過一站又一站,都是「直線前行、拋下過去、永不回頭」,這樣種瞻前不顧後的人生觀恐怕到今日還深植許多美國人(以及學習美國文化的外國人)心中;但對原住民養育的 Johanna來說,天與地構成的世界是一個圓形,雖說不清楚但隱然有「循環」這類的意思,而這種世界觀下的人生觀是要回頭看見過去、才能再回頭展望未來,是要不停地「回頭」的。
https://fr.web.img6.acsta.net/r_1920_1080/pictures/20/10/23/08/54/0487363.jpg
本片成長,一邊是美國大地的「固著者」,是身處不公不義卻陷入泥沼的人們,如何透過 Kidd 讀報講故事打開心窗、開啟他們的想像、才知道我們現有的生活還有更多種可能、我們既有的互鬥剝削可以走出不同的路子;另一邊是 Kidd & Johanna 這兩個美國「流浪者」,他們被美國各種苦難事件剝離了原鄉、適應了他鄉,卻陷入認同分裂的焦慮、在後近鄉情怯在前飄飄無所適。但也許,屬於這一老一少「讀報人」拍檔的成長,先要移動大地用眼睛看見百態、再要回視自己不願面對的原鄉創傷、然後才會發現「認同」可以流動而包容、「家鄉」可以是任何有意義的地方?
此片宛如 1870 美國德州的悲慘世界,遠道而來的讀報人彷彿黑暗中一展微弱火光,不過最後一鏡的另類結合療癒一切終致圓滿。當然本片這圓滿只是兩個人的小圓滿、只是他們身遭一小撮人的小啟蒙,從 1870 至今的美國真的學到了什麼嗎?有從本片描繪的圈地戰爭、殖民佔領、土地榨取、生態剝削、種族清洗、武力統一、文化同化、與排除性認同等 1870 亂象中撥亂反正嗎?恐怕並沒有,反而還更亂 XD 不過任何不公不義儘管廣大庸碌人們很容易就「習以為常」了、仍然應謹記本片《讀報人》帶來的 "News of The World"去打開視野、回視自身源流、思索不同未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zN_53aCxig
作者: loveyourself (苦工)   2021-02-16 09:54:00
不錯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